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分类介绍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所用的正负极材料与液态锂离子都是相同的,正极材料分为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材料,负极为石墨,与液态电解质锂电池工作原理也基本一致。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电解质的不同,液态锂离子电池使用液态电解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则以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来代替。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外面包装主要是铝塑膜,由于中间的锂物质为糊状,所以形状可以任意定制。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可分为三类: (1)固体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电解质为聚合物与盐的混合物,这种电池在常温下的离子电导率低,适于高温使用。 (2)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电池。即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中加入增塑剂等添加剂,从而提高离子电导率,使电池可在常温下使用。 (3)聚合物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采用导电聚合物作为正极材料,其比能量是现有锂离子电池的3倍,是最新一代的锂离子电池。由于用固体电解质代替了液体电解质,与液态锂离子电池相比,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具有可薄形化、任意面积化与任意形......阅读全文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分类介绍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所用的正负极材料与液态锂离子都是相同的,正极材料分为钴酸锂、锰酸锂、三元材料和磷酸铁锂材料,负极为石墨,与液态电解质锂电池工作原理也基本一致。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电解质的不同,液态锂离子电池使用液态电解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则以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来代替。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外面包装主要是铝

关于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分类介绍

  锂聚合物电池按电解质可分为三类:  1、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电池,它是在固体聚合物电解质中加入添加剂提高离子电导率,使电池可在常温下使用;  2、固体聚合物电解质锂离子电池,电解质为聚合物与盐的混合物,在常温下的离子电导率低,适于高温使用;  3、复合凝胶聚合物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导电聚合物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特点介绍

  锂聚合物电池是采用锉合金做正极,采用高分子导电材料、聚乙炔、聚苯胺或聚对苯酚等做负极,有机溶剂作为电解质。锂聚苯胺电池的比能量可达到350W.h/kg,但比功率只有50-60W/kg,使用温度-40-70度,寿命约330次左右。  相对于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的特点如下:  1、相对改善电池漏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介绍

  锂离子电池一般包括:正极片、负极片、间隔于正负极片之间的隔离膜,以及电解液,其中,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分布在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材料,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分布在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材料。2012年9月前,常用的锂离子正极材料为LiCoO2、LiNi0.5Co0.2Mn0.3O2、LiMn2O4、

概述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固体聚合物的分类

  最经典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PEO前面已经作了简要介绍,随着对PEO体系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这个体系有很大的局限性。PEO具有结晶度高、熔点低的性质导致加工温度范围窄、氢氧化物渗透率低以及较差的界面稳定性等缺点,这大大限制了碱性固体聚合物电解质的应用范围。于是研究人员开发出各种新型的固体聚合物电解质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基本信息介绍

  锂聚合物电池,又称高分子锂电池,是一种化学性质的电池。相对以前的电池来说,具有能量高、小型化、轻量化的特点。  锂聚合物电池具有超薄化特征,可以配合一些产品的需要,制作成不同形状与容量的电池,理论上的最小厚度可达0.5mm。  一般的电池的三要素:正极、负极与电解质。所谓的锂聚合物电池是指在三要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介绍

  锂离子电池有液态锂离子电池(LIB)和锂聚合物电池(PLIB)两类。其中,液态锂离子电池是指Li+嵌入化合物为正、负极的二次电池。正极采用锂化合物LiCoO2,LiNiO2或LiMn2O4,负极采用锂—碳层间化合物LixC6,典型的电池体系为:  (-) C | LiPF6—EC+DEC | L

简述锂离子电池隔膜的分类介绍

  根据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锂电池隔膜材料可以分为:织造膜、非织造膜(无纺布)、微孔膜、复合膜、隔膜纸、碾压膜等几类。聚烯烃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化学稳定性和相对廉价的特点,因此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微孔膜在锂电池研究开发初期便被用作锂电池隔膜。尽管用其他材料制备锂电池隔膜,如1999年F,Bo

锂离子电池保护板的分类介绍

  1.从充放电保护性能分:单保分为二种:充电保护和放电保护,双保护只有一种;  2.从电芯数和电池组不同分:A.一串N并:如二个电芯并联,三个并,到N个,现实中很少多于五个并联的;B.多个串联:如工作电压7V。2V的二串--用于带显示DVD,如多串多并--用于手提电脑(三串二并六个电芯)。  3.

锂离子电池电解质-固体聚合物高盐聚合物体系的介绍

  在这类电解质中,低共熔盐的质量分数为80%~90%,因此影响电导率的主要因素是低共熔盐,而不是高分子,改进方向在于降低共熔盐的共熔点。在无机复盐含量10%左右达到极大值,然后其离子传导率迅速下降,并在无机复盐含量约为30%时至最低值。随着无机复盐含量的进一步增加,体系进入了“Polymer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