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熊猫等濒危物种数量不断增加

谈及中国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保护,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8日表示,目前,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朱鹮、亚洲象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和恢复。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发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会上,有记者问:生物多样性关系到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请问,中国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后续还将采取哪些措施和行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果? 赵英民回应称,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加强和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举措,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边治理、合作共赢的机制,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白皮书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概括......阅读全文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熊猫等濒危物种数量不断增加

    谈及中国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保护,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8日表示,目前,中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和71%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朱鹮、亚洲象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系统实施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多种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和恢复。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8日发表《中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大熊猫不再属于濒危物种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9月5日称,2004年至2014年,由于栖息地扩增,大熊猫数量增长17%,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因此将其从濒危物种降为脆弱物种。据IUCN报告,中国大熊猫数量已由1596只增加至1864只。  报道称,因在中国文化中备受推崇,大熊猫曾遍布中国南部。自上世纪70年

“护伞效应”正帮助除大熊猫以外的濒危物种

  “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国新办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记录了我国保护大熊猫的成就,折射出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不断拓展、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可喜局面。大熊猫濒危程度的“降级”,印证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升级

粪便DNA证实大熊猫仍具进化潜力

传统观点认为大熊猫已走到进化尽头——— 大熊猫作为地球千万年变迁的见证者,伴随着人类走到现今,曾经和它同时代的剑齿象、巨貘等动物早已灭绝消失,人们普遍认为,像大熊猫这样古老而进食单一的物种能撑到今天似乎是一个不小的奇迹。然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采用的最新的研究方法发现

中科院动物所大熊猫最新研究成果

大熊猫憨态可爱的外表、以竹为生的独特食性、不为人所知的生活习性等使它在世界范围内几乎是最受关注的物种,并因而成为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生种体型大小变化、食物特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栖息地破碎化、圈养种群繁殖衰退和竹子开花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已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其濒危

促进基因多样性可以拯救濒危生物么?

  不断扩大的全球人类足迹正在将世界动植物划分为越来越小、越来越孤立的种群,这些种群可能会因为近亲繁殖、疾病或环境变化而灭绝。几十年来,环保人士一直在提议通过从更多的人口中引进新的血液来振兴这些顽固分子。但他们想知道这是否真的有效,以及如何在不破坏处于危险中的群体的基因特性和独特适应性的情况下做到这

生物多样性不是只数数物种

  Emmett Duffy是一名海洋生物学家,此刻他正身处巴拿马沿岸水域5米深处,他的目光被一大只黄白色刺魨吸引。要不是躲在巨大的树枝状鹿角珊瑚下,移动缓慢的刺魨本来应该是捕食者的首要目标。  这个场景让Duffy突然灵光一闪,他曾经去过加勒比地区,那里的珊瑚更丰富也更多样,但个头比较小,生活在那

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确定!珍稀动物将野化放归

  我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在“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中,我国确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按照“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湿地保护率达到55%,以国家公园

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确定!珍稀动物将野化放归

我国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在“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中,我国确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按照“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湿

Science: 促进基因多样性可以拯救濒危生物么?

  不断扩大的全球人类足迹正在将世界动植物划分为越来越小、越来越孤立的种群,这些种群可能会因为近亲繁殖、疾病或环境变化而灭绝。几十年来,环保人士一直在提议通过从更多的人口中引进新的血液来振兴这些顽固分子。但他们想知道这是否真的有效,以及如何在不破坏处于危险中的群体的基因特性和独特适应性的情况下做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