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科学家提出新型光电容集成概念

最近,中科院半导体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沈国震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李东栋副研究员合作,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双面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组装的光电容集成概念,并且通过对材料的掺杂改性,成功地制备出了具有优良能量转换与存储总效率、高循环稳定性的集成光电容器件。相关成果发表在2014年4月德国Wiley主办的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14, 24, 1840-1846.)上。该成果同时入选该期刊的内封面论文,并报道,相关内容如下: 可持续的能量转换与存储技术为满足未来绿色环保的能量需求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方向。伴随着接近15%的光电转换效率和低廉的成本,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被认为是最具竞争力的光伏电池之一。同时,电化学超级电容器因其超高的功率密度和循环寿命,在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和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同一工作体系中,目前所用的光电转换器件和能量存储器件都是......阅读全文

科学家提出新型光电容集成概念

  最近,中科院半导体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沈国震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李东栋副研究员合作,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双面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组装的光电容集成概念,并且通过对材料的掺杂改性,成功地制备出了具有优良能量转换与存储总效率、高循环稳定性的集成光电容器件。相关成果发表在2014年4月德国

科学家提出新型光电容集成概念

  最近,中科院半导体所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沈国震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李东栋副研究员合作,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双面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组装的光电容集成概念,并且通过对材料的掺杂改性,成功地制备出了具有优良能量转换与存储总效率、高循环稳定性的集成光电容器件。相关成果发表在2014年4月德国W

光集成电路尺寸难题有望破解

  据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网站近日报道,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研制出迄今最小光学集成电路,其能在很宽的波长范围内表现出高性能水平,有望彻底改变光通信和光信号处理等关键技术。该突破性成果发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上。  将光集成电路缩小到现有计算机芯片中集成电路的尺寸,是科学

光时域反射仪电容测试法

  光时域反射仪电容测试法  光时域反射仪电容测试法是通过测试海缆站到故障点之间的供电导体(铜导体)和接地体(海水、大地)电容,将测试的电容值与海底光缆出厂时的参数柑比较后,即可得到故障点与测试点之间距离L:  式中,n1为中继段的数量(无中继器时n1=0);Lc为每个中继段的海底光缆长度(km);

电工所制备出集成式新型固态柔性超级电容器

  日前,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马衍伟研究组制备出具有高面积比容量、优异充放电循环性能和柔性性能的新型固态柔性超级电容器。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材料学期刊《先进材料》(Adv. Mater, 2015, doi:10.1002/ adma.201503543),并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当前的固态柔

中英科学家发明新型集成光漩涡器件

  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由该校千人计划引进人才余思远教授领衔,中、英四所大学研究人员组成科研团队,成功地在硅基光波导芯片上首次集成了“漩涡光束”发射器件阵列。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报道发表于10月1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及其期刊网站主页。业内专家认为,该成果开辟了集成光子学领域的一个新前沿。   据

大连化物所:规模化制备高度集成微型超级电容器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与中科院院士包信和团队,以及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成会明、任文才团队合作,采用丝网印刷方法规模化制备出高度集成化、柔性化、高电压输出的石墨烯基平面微型超级电容器,相关成果发表在《能源与环境科学》(Energy Environ.

可打印的微型超级电容器和自供电集成系统研制出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与薄膜硅太阳电池研究组研究员刘生忠团队合作,开发出一种水系MXene/PH1000杂化墨水,利用喷墨打印技术高精度、规模化制备出高体积容量的微型超级电容器,并构建出平面全柔性自供电温度传感系统。  随着

自发收缩组装策略实现可编程集成微尺寸超级电容器

  微型及便携电子设备近年来发展迅速,推动了对体积小、可快速充放电、具有超长循环寿命的微尺寸电容器的需求。目前,微型电容器面积容量提升很大,但由于电极材料负载量少,实际应用仍然受限。另外,常用的微型电容器的制备方法,如光刻法、激光直写/刻蚀、3D打印以及模板法等,也仍然有很多缺点。例如光刻及打印法一

研究开发微型超级电容器-气体传感器平面化集成微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与化学传感器研究组研究员冯亮团队合作,设计并可控制备出一种有序双介孔聚吡咯/石墨烯纳米片,以其作为双功能活性材料构筑出高性能、柔性化的微型超级电容器-气体传感器平面化集成微系统。  便携式、可穿戴、可植入电子器件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