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迄今观测到最遥远类星体现身存在于宇宙诞生6.9亿年时

英国《自然》杂志5日发表了一项天体物理学最新进展,美国科学家报告,他们观测到了迄今为止最遥远的类星体,其存在于宇宙诞生6.9亿年的时候(仅为目前宇宙年龄的5%)。该类星体拥有一个超重黑洞,为早期宇宙中的黑洞生长理论提供了支撑。 类星体是已知太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上世纪60年代,类星体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脉冲星、星际分子并称为当时的天文学“四大发现”,其中类星体最奇特——它们看上去如恒星又不是恒星,光谱似星云但又不是星云,发出的射电(即无线电波)仿佛星系但又不是星系。它距离人类非常遥远,但能量极高,核心辐射出的巨大能量激发气体产生连续光谱,导致类星体虽身在数十亿光年之外,却比正常星系亮上1000多倍,从地球的角度看,其亮度与银河系恒星差别不大。 亦因此,可以利用类星体来研究早期宇宙。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的惊人能量应源自大型星系中心的黑洞生长。这类遥远天体的具体位置,一般用红移来测量(由于宇宙膨胀使天体发出的光波被拉长,光谱因......阅读全文

探寻类星体快速“熄灭”的秘密

  抬头仰望夜空,穹顶寂静无声,天幕繁星点点,这一切总会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宇宙中有一类致密的发光天体叫类星体。在一般的地面望远镜看来,它们像恒星一样,但释放的能量却是星系的千倍以上。  一直以来,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会在数百万年内保持活跃状态,放出耀眼的光芒,然后花费上万年的时间归于平静。但2014

黑洞“食量”变化使类星体快速消失

  类星体是宇宙中最为明亮的天体之一。观测发现,有些类星体消失的速度比预想的速度快很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教授王挺贵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这类天体中心黑洞“食量”的剧烈变化,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该研究成果发表在9月1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快报》上。   天文学家认为,每个星系中心存在一个超

类星体中央引擎燃料供应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活动星系核研究小组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极天文学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观测到类星体核区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提供吸积燃料的快速内流物质,完成了黑洞吸积物理图像的最后一块拼图,在黑洞吸积物理、活动星系、黑洞和星系共同演化等研究领域

郭守敬望远镜发现500余颗类星体

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记者从中科院获悉,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于2010至2011年期间开展了M31、M33及其临近区域的背景类星体搜寻工作。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霍志英等人日前在这一区域约135平方度天区内,新发现500多颗背

最新观测19个类星体都存在神秘“光晕”

  目前科学家使用甚大望远镜观测了19个遥远类星体,发现它们都被光晕环绕,而之前研究称仅有十分之一类星体存在光晕。  腾讯太空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类星体是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释放的明亮光源,之前研究研究表明,大约十分之一类星体被一个柔和“光晕”环绕,这个柔和的光晕收集星系之间的气体。目前,最新一

中科院等破解类星体宽线区之谜

  日前,国际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类星体宽发射线区起源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带领的一个国际合作组攻关完成,合作组成员还来自美国怀俄明大学和南京大学。   在该研究中,科研人员提出了宽线区起源于尘埃环的理论,建立了中心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宽线区

115亿光年外黑洞爆发最强烈类星体喷流

类星体SDSS J1106+1939附近,大量物质被向外抛出  北京时间12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天文学家们近日观测到在115亿光年之外一个巨型黑洞正爆发出创纪录的巨量气体和尘埃物质。这一巨型黑洞的质量约相当于10~30亿倍太阳质量,隐匿于一个类星体的核心位置。所谓类星

“涡轮增压”使哈勃观测到类星体吸积盘

哈勃空间望远镜通过微引力透镜作用观测到的图像。  由天文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团队日前对美国宇航局(NASA)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进行了“涡轮增压”处理,从而使其能够观测到正在被吸入位于星系中央的黑洞的明亮发光物质盘。  这种盘被称为类星体吸积盘,通常约有1000亿千米宽,且大部分位于数十亿

英国望远镜阵列拍到首张双类星体图片

图片显示一个中心拥有强大黑洞的星系,正在迅速向外喷发射电辐射  英国e-Merlin望远镜阵列最近拍到第一张图片,这些图片显示一个中心拥有强大黑洞的星系,正在迅速向外喷发射电辐射。  这是一个距离地球90亿光年的遥远类星体,它喷出的物体形成弧形。类星体是中心区域拥有向外喷发能量的超大

eBOSS:人类首次用遥远类星体探测宇宙结构形成历史

  eBOSS 合作组通过观测类星体获得的宇宙膨胀(左图)以及结构形成历史重建结果(右图)。图中含误差棒的红⾊实⼼圆圈为本次发布的结果,其余测量来⾃其他星系巡天观测结果。图中曲线是利⽤Planck 卫星观测宇宙早期微波背景辐射, 并假设标准宇宙学模型得到的拟合结果。( 图⽚来源: Zhao et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