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最新观测19个类星体都存在神秘“光晕”

目前科学家使用甚大望远镜观测了19个遥远类星体,发现它们都被光晕环绕,而之前研究称仅有十分之一类星体存在光晕。 腾讯太空讯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类星体是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释放的明亮光源,之前研究研究表明,大约十分之一类星体被一个柔和“光晕”环绕,这个柔和的光晕收集星系之间的气体。目前,最新一项研究使用迄今最强大的甚大天文望远镜对19个遥远类星体进行观测,结果发现它们都被一种光晕环绕。研究人员并不确定这个望远镜能否揭晓所有类星体的共性特征,或者能否获得不同寻常的发现。 这项发现意味着天文学家将重新思考星系进化理论,所有星系在中心区域都有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当流入黑洞的气体和灰尘达到一定等级时,将导致类星体的形成,这是一个黑洞周围物质涡流形成的超级明亮光源。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科学家小组使用欧洲航天局帕拉纳尔天文台甚大天文望远镜观测研究了19个类星体,采用的最新仪器设备是多单元光谱探测器(MUSE)。 被研究的这个遥......阅读全文

探寻类星体快速“熄灭”的秘密

  抬头仰望夜空,穹顶寂静无声,天幕繁星点点,这一切总会勾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宇宙中有一类致密的发光天体叫类星体。在一般的地面望远镜看来,它们像恒星一样,但释放的能量却是星系的千倍以上。  一直以来,天文学家认为类星体会在数百万年内保持活跃状态,放出耀眼的光芒,然后花费上万年的时间归于平静。但2014

科学家发现遥远宇宙中发光本领最大的类星体

  2月26日出版的Nature 杂志 (Nature 2015, 518, 512-515) 发表由北京大学教授吴学兵领导的、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易卫敏(主要负责云南天文台2.4米望远镜的观测)等参加的国际合作团队完成的一项关于早期宇宙的重要研究成果。该团队在2014年元旦前后,使用云南

北大学者发现宇宙中迄今最亮类星体 挑战黑洞形成理论

黑洞外观的艺术化展示  ■最新发现与创新  在北京大学3日上午举行的通报会上,物理学院天文学系教授吴学兵称,他所领导的团队在距离地球128亿光年的类星体中,发现了质量为120亿个太阳的黑洞,该黑洞在宇宙大爆炸9亿年后形成,最新研究向现有的黑洞形成和演化理论提出了挑战。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2月26日出版

90亿光年外发现三颗罕见类星体聚集一处

  北京时间3月20日消息,据美国《探索》网站报道,类星体是宇宙中最奇异的天体之一,它们在极其遥远的宇宙深处闪耀,其亮度可以与一万亿颗太阳相当。然而最近天文学家们发现有三颗这样的类星体竟然共处一处,非常罕见。  这的确是极其罕见的情况。类星体本身便已经十分罕见,两颗类星体在一起便更加

我国科学家使用新方法发现证据确凿的双黑洞

  记者从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获悉:近日,由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陆由俊、闫昌硕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戴新宇、北京大学于清娟组成的研究团队发现在距离地球最近的类星体Markarian 231中隐藏着超大质量双黑洞。此番首次用连续谱的特征方法发现的证据确凿的双黑洞,为人类在宇宙中发现和确认更多双黑洞系统指

“哈勃”揭开太空绿斑真面目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汉妮天体(图片下方)和IC2497(图片上方)(图片来源:NASA/ESA/William Keel,阿拉巴马大学/星系动物园研究组)  2007年,荷兰的一名中学生物老师Hanny van Arkel在夜空中发现了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当时她在“星系动物

上海天文台利用VLBI揭秘早期宇宙中的类星体

  类星体,由于在光学上看起来像恒星一样明亮而得名,其实它既非恒星,也非星系,而是一类活动星系核,它的中心被认为存在着千万倍太阳质量以上的超大质量黑洞。超高红移意味着十分遥远的过去,红移大于5的区域对应的宇宙年龄只有十亿年左右。探测高红移类星体的辐射性质是研究宇宙早期天体演化的重要途径。由于红移越高

科学家发现超大质量黑洞:约为太阳120亿倍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发现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它比太阳大120亿倍,光度是太阳光度的430万亿倍,是“遥远宇宙最亮灯塔”的动力来源。  这个非凡天体位于一个类星体的中心。它是一个拥有强大能量的银河辐射源,其能量输出是太阳的1000万亿倍。从1963年发现以来,类星体的性质就一直是个谜团。根据科学家

郭守敬望远镜发现500余颗类星体

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   记者从中科院获悉,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于2010至2011年期间开展了M31、M33及其临近区域的背景类星体搜寻工作。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霍志英等人日前在这一区域约135平方度天区内,新发现500多颗背景类星体。这

《自然》:科学家发现迄今最强恒星黑洞喷射物

   综合欧洲南方天文台的甚大望远镜和美国宇航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天文学家近日发现一个恒星黑洞喷射出一对迄今最强喷射物。这种喷射物也被称为微类星体,该微类星体吹出了一个直径达1000光年的炽热气泡。气泡比其他已知的微类星体大一倍左右,强度是其他微类星体的

天文学家在银河系外发现微类星体

  一个国际天文学研究团队在新一期《自然》杂志网络版发表报告说,他们在银河系的近邻仙女座星系发现一个微类星体。   研究小组在今年1月通过不同太空望远镜,探测到了这颗名为XMMU J004243.6+412519的微类星体所发出的X射线。这个微类星体的质量约为太阳的10倍,位于银河系的近邻仙女座星

“涡轮增压”使哈勃观测到类星体吸积盘

哈勃空间望远镜通过微引力透镜作用观测到的图像。  由天文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团队日前对美国宇航局(NASA)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进行了“涡轮增压”处理,从而使其能够观测到正在被吸入位于星系中央的黑洞的明亮发光物质盘。  这种盘被称为类星体吸积盘,通常约有1000亿千米宽,且大部分位于数十亿

新方法发现暗能量或随时间而增加

  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29日报道,科学家以类星体做“标准烛光”,分析了NASA的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和欧洲航天局的牛顿卫星(XMM-Newton)提供的数据,得出结论称,暗能量或会随着宇宙时间的流逝而变化。  约20年前,科学家通过测量地球到超新星的距离,首次发现了暗能量。他们认为,

115亿光年外黑洞爆发最强烈类星体喷流

类星体SDSS J1106+1939附近,大量物质被向外抛出  北京时间12月3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天文学家们近日观测到在115亿光年之外一个巨型黑洞正爆发出创纪录的巨量气体和尘埃物质。这一巨型黑洞的质量约相当于10~30亿倍太阳质量,隐匿于一个类星体的核心位置。所谓类星

类星体中央引擎燃料供应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活动星系核研究小组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极天文学研究组、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能天体物理研究组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观测到类星体核区为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提供吸积燃料的快速内流物质,完成了黑洞吸积物理图像的最后一块拼图,在黑洞吸积物理、活动星系、黑洞和星系共同演化等研究领域具

迄今观测到最遥远类星体现身 存在于宇宙诞生6.9亿年时

  英国《自然》杂志5日发表了一项天体物理学最新进展,美国科学家报告,他们观测到了迄今为止最遥远的类星体,其存在于宇宙诞生6.9亿年的时候(仅为目前宇宙年龄的5%)。该类星体拥有一个超重黑洞,为早期宇宙中的黑洞生长理论提供了支撑。  类星体是已知太空中最明亮的天体。上世纪60年代,类星体与宇宙微波背

3月18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   让科学证据更科学   当今法庭普遍采用的科学证据仍会引起争议。在本期Nature上,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盘点。即便是指纹(科学方法在法医学中的首次应用)也受到攻击。批评者认为,指纹证据也不是不假思索拿来就能用的。Laura Spinney介绍了人们为推出一种概率性更强的方法

类星体几何距离测量研究进展 实现高空间分辨率

  自类星体发现半个多世纪以来,测量它们的宇宙学距离一直是天文学家面临的重大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领导的团队发展了一种全新的几何测距方法,成功测量了类星体3C 273的宇宙学距离。相关文章“A parallax distance to 3C 273 through spec

天文学家对类星体展开迄今最为详尽的观测

  类星体很可能是迄今人类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其无可比拟的能量也被称为“最危险天体”。而据《赫芬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站近日消息称,天文学家们将距离数千公里的三大望远镜组成一张巨型观测网,对一个类星体的核心区域进行了比人类视觉效果精细200万倍的高分辨率拍摄,发现其中藏着一个超大质量

解读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隐形传态在概念上非常类似于科幻小说中的“星际旅行”,可以利用量子纠缠把量子态传输到遥远地点,而无需传输载体本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这是自1997年

黑洞“食量”变化使类星体快速消失

  类星体是宇宙中最为明亮的天体之一。观测发现,有些类星体消失的速度比预想的速度快很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教授王挺贵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这类天体中心黑洞“食量”的剧烈变化,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该研究成果发表在9月1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快报》上。  天文学家认为,每个星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

宇宙星际空间现壮观“珍珠项链”无线电喷射流

类星体PKS0637-752核心部位的射电图像 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射电望远镜阵列   据国外媒体报道,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国际射电望远镜阵列观测到距离地球75亿光年远的宇宙空间出现一排链状斑点,这些斑点被证实是由一个神秘的类星体所发出的超级无线电喷射流,该喷流不仅呈现“珍珠项链”似的结

国家天文台等发现隐藏在最近的类星体中的超大质量双黑洞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陆由俊、闫昌硕和合作者发现在最近的类星体Markarian 231中隐藏的超大质量双黑洞。该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期刊《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上(Yan, Lu, Dai, & Yu 2015, ApJ,

eBOSS:人类首次用遥远类星体探测宇宙结构形成历史

  eBOSS 合作组通过观测类星体获得的宇宙膨胀(左图)以及结构形成历史重建结果(右图)。图中含误差棒的红⾊实⼼圆圈为本次发布的结果,其余测量来⾃其他星系巡天观测结果。图中曲线是利⽤Planck 卫星观测宇宙早期微波背景辐射, 并假设标准宇宙学模型得到的拟合结果。( 图⽚来源: Zhao et a

黑洞自转增加电波辐射强度

超大黑洞周围吸积盘想象图。黑洞的自转形成强电波辐射源高速喷射流。日本国立天文台提供  日本国立天文台安德雷斯·舒尔茨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多个超大质量黑洞研究发现,黑洞的自转可能有助于形成高速喷射流,而高速喷射流是远方宇宙传来的电波之源。  多数星系的中心存在超过太阳质量数百万倍的超大质量黑洞,由

英国望远镜阵列拍到首张双类星体图片

图片显示一个中心拥有强大黑洞的星系,正在迅速向外喷发射电辐射  英国e-Merlin望远镜阵列最近拍到第一张图片,这些图片显示一个中心拥有强大黑洞的星系,正在迅速向外喷发射电辐射。  这是一个距离地球90亿光年的遥远类星体,它喷出的物体形成弧形。类星体是中心区域拥有向外喷发能量的超大

美天文学家观测到宇宙中最大“贮水池”

宇宙中的这个大“贮水池”距离地球有120亿光年  据美国《大众科学》网站7月25日报道,由美国牵头组建的两个科研小组用亚毫米波长的望远镜,在距离地球约120亿光年远类星体APM 08279+5255附近,发现了宇宙中最大的“贮水池”。  这个“贮水池”由水蒸气组成,以云状物存在,经过

上海天文台发现宇宙平均尘埃密度因子的观测约束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六祖慧能禅师著名的偈语,生动地反映了禅宗“缘其性空”的哲学思想。今天,我们知道宇宙中并不是一切皆空的,甚至尘埃也可能是无处不在的。  尘埃在天文观测中通常会引起两个效应,一是使观测天体变暗,二是使之看上去变红。雾霭和沙尘暴都属于是这样的物理现象。离开地球,在银河系中尘

中国学者发表6篇Nature,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iNature  2019年9月4日,中国学者在Nature连续发表了6项成果,涉及生命科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等不同的领域,iNature系统介绍这些成果:  【1】混合谱系白血病(MLL)家族的甲基转移酶  -包括MLL1,MLL2,MLL3,MLL4,SET1A和SET1B-在赖氨

黑洞照相机给“天籁”拍“抖音”

  科学界对于黑洞行为一直有一个争论:光子从黑洞的冕传播到吸积盘所需要的时间缩短,究竟是由于冕的收缩,还是吸积盘的内半径变小?  近日,一个由美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黑洞行为最新观测结果的文章。研究者采用放置在空间站上的中子星内部组成探测器(NICER),观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