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首届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国际学术会议在京开幕

12月9日,第一届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国际学术会议在京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中林任本届大会主席,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纳米能源与系统方面的近600名专家,共同探讨纳米能源和系统领域的重大前沿问题。会议将持续至12月10日。 纳米能源和系统是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应用于日常环境能量收集,从而为微纳系统提供电能并构建自供能集成系统的新兴领域。作为纳米能源和系统领域的首次大规模国际性会议,围绕纳米能量收集、存储、系统集成等基础和应用研究,共设纳米发电机和能量收集技术、能量存储和复合电池、压电电子学和纳米电子学、压电光电子学和纳米光电子学、纳米传感器和自驱动设备与系统集成6个分会。 本届会议将为纳米能源与系统领域的各国科学家构筑一个高水平、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深化纳米相关理论与技术发展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起到积极作用,并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深入参与,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北京......阅读全文

美合成“人造森林”纳米系统

  就在媒体大肆喧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已达到300万年来最高值的当下,美国能源部(DOE)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在最新一期《纳米快报》上报告说,他们在开发碳中和可再生能源技术——首个全集成人工光合作用纳米系统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主持该项研究的伯克利实验室材料科学部化学家杨培栋(音译)

关于纳米药物制造系统NanoAssemblr

  纳米药物制造系统NanoAssemblr,为新型纳米颗粒制造而设计,解决了传统制备方法的难题。纳米药物制造系统NanoAssemblr应用微流控Microfluidics技术,快速、精准地混合纳米颗粒成分多种生物材料可选,可包裹药物,siRNA,CRISPR,DNA,蛋白等。用户可以通过改变程序

NANO testing 原位纳米力学测试系统

美国NANOVEA公司是一家全球公认的原位纳米力学测试系统的领航者,生产的微纳米力学测试系统是目前国际上用在科学研究和工业领域zui先进的设备。涵盖了纳米压痕仪、纳米划痕仪、纳米摩擦磨损测试仪和SPM功能可以对样品表面微区进行纳米压痕(施加正向垂直载荷力)、划痕(施加侧向载荷力)、原位成像压痕或划痕

首届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国际学术会议在京开幕

  12月9日,第一届纳米能源与纳米系统国际学术会议在京开幕。中国科学院院士王中林任本届大会主席,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纳米能源与系统方面的近600名专家,共同探讨纳米能源和系统领域的重大前沿问题。会议将持续至12月10日。  纳米能源和系统是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应用于日常环境能量收集,从而为微纳系

全新纳米电子系统突破瓶颈

  英国《自然》杂志7月4日发表了一项电子工程重要成果:一种全新的高能效、高存储率的纳米电子系统,能将输入/输出、计算和数据存储能力集合在一块三维芯片上。该系统不但与现有的硅基电路兼容,更重要的是,能帮助人们突破计算机领域的重大瓶颈——数据需要在芯片外的存储器和芯片上的逻辑电路之间转换。  美国麻省

纳米载药系统有了智能“开关”

   8日,记者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获悉,由该研究生院、江苏大学、苏州大学等专家组成的合作团队在介孔纳米载药系统领域取得突破,该系统拥有智能“门控开关”,可自控释放药物。相关科研成果近日在国际顶尖刊物《先进功能材料》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团队成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曾小伟介绍,该研究涉及一种肿

纳米载药系统有了智能“开关”

   8日,记者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获悉,由该研究生院、江苏大学、苏州大学等专家组成的合作团队在介孔纳米载药系统领域取得突破,该系统拥有智能“门控开关”,可自控释放药物。相关科研成果近日在国际顶尖刊物《先进功能材料》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团队成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曾小伟介绍,该研究涉及一种肿

纳米载药系统有了智能“开关”

  2月8日,记者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获悉,由该研究生院、江苏大学、苏州大学等专家组成的合作团队在介孔纳米载药系统领域取得突破,该系统拥有智能“门控开关”,可自控释放药物。相关科研成果近日在国际顶尖刊物《先进功能材料》作为封面文章发表。  团队成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博士曾小伟介绍,该研究涉及一种

纳米机电系统研究取得系列进展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在基于碳纳米管的纳米机电系统(NEMS)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该实验室固态量子芯片组教授郭国平研究组与清华大学教授姜开利研究组等合作,成功实现了两个串联碳纳米管谐振器的强耦合、碳纳米管谐振器中两个模式的强耦合,并利

纳米中心肿瘤靶向纳米给药系统研究取得新进展

  疾病部位靶向给药系统一直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但人体内非常复杂的环境因素明显影响了药物靶向治疗的效果。肿瘤组织血管和生理特征的异常使得纳米载体携带抗肿瘤药物进入机体后,往往富集在肿瘤血管的周边或肿瘤细胞的间隙然后释放出药物,经常导致细胞内药物的浓度较低,治疗效果并不非常明显。  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