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科大、南京农大发表文章首次揭示ATM激酶精细三维结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蔡刚课题组与南京农业大学王伟武课题组、中国科大刘海燕课题组合作,首次揭示了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突变蛋白——ATM激酶的精细三维结构,为理解ATM激酶活性严谨调控的分子机制以及研发新型肿瘤放疗的增敏剂提供了重要线索,该研究成果发表于5月27日的《自然·通讯》上。论文第一作者为蔡刚课题组副研究员王雪娟。 ATM蛋白负责启动细胞对DNA双链断裂损伤的响应,是调控基因组稳定性的最核心激酶,能直接磷酸化细胞内超过1000个重要底物,包括p53蛋白、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等。解析ATM激酶的三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理解ATM活性严谨调控的分子机制,不仅具有阐明基因组稳定性调控的重大科学意义,也将对肿瘤放射治疗的新型增敏剂的研发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ATM激酶包含近3000个氨基酸残基,而且必须要由无活性的同源二聚体解离成有活性的单体才能活化,其复杂的组成和活化过程给结构解析和分子机制研究带来了严峻挑战。 蔡刚课题组在2......阅读全文

Nature子刊:中国团队首次揭示ATM激酶精细三维结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蔡刚课题组与南京农业大学王伟武课题组、中国科大刘海燕课题组合作,首次揭示了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突变蛋白——ATM激酶的精细三维结构,为理解ATM激酶活性严谨调控的分子机制以及研发新型肿瘤放疗的增敏剂提供了重要线索,该研究成果发表于5月27日的《自然·通讯》上。论文第一作者为蔡刚

中国科大等首次揭示ATM激酶精细三维结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蔡刚课题组与南京农业大学王伟武课题组、中国科大刘海燕课题组合作,首次揭示了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突变蛋白——ATM激酶的精细三维结构,为理解ATM激酶活性严谨调控的分子机制以及研发新型肿瘤放疗的增敏剂提供了重要线索,该研究成果发表于5月27日的《自然·通讯》上。论文第一作者为蔡刚

研究揭示ATM激酶别构调节的分子机制

  研究论文阐明了基因组稳定性调控核心激酶-ATM (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别构调节的分子机制。  基因组稳定性维持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然而,多种外源和内源因素产生的广泛DNA损伤和复制压力,构成了基因组不稳定的主要来源。ATM和 ATR (ataxia te

研究发现ATM激酶别构调节的分子机制

  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当中,细胞中的基因组也不例外,基因组可能发生突变,可能发生序列重复,种种的变故导致基因组重排和不稳定。一旦,这些细微的变化蓄积的多了,或是在某些关键的部分发生决定性的变化可能导致机体机能发生变化,导致疾病甚至癌症的发生。基因组稳定性维持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然而,多种外源和内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发现ATM激酶别构调节的分子机制

  5月16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search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蔡刚课题组题为Structural basis of allosteric regulation of Tel1/ATM kinase 的研究论文,阐明了基因组稳定性调控核心激酶-ATM (ataxia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南京农业大学Nature子刊聚焦重要激酶

  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报告称,他们获得了首个完整ATM/Tel1激酶的冷冻电镜(cryo-EM )结构,他们的研究成果发布在5月27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南京农业大学的王伟武(Weiwu

诺贝尔奖得主Cell子刊发布端粒研究重大发现

  自从1984年发现端粒酶以来,鉴别延长或缩短这一染色体末端保护帽的其他生物分子的研究工作一直在缓慢地进行着。现在,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了一种酶对于维持端粒长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表示,他们采用的发现该酶的新方法应该会加速发现其他决定端粒长度的蛋白和过程。研究结果发布在11月

诺奖得主发布端粒研究重大发现ATM激酶影响端粒长度

  自从1984年发现端粒酶以来,鉴别延长或缩短这一染色体末端保护帽的其他生物分子的研究工作一直在缓慢地进行着。现在,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了一种酶对于维持端粒长度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员表示,他们采用的发现该酶的新方法应该会加速发现其他决定端粒长度的蛋白和过程。研究结果发布在11月

Cell Report:科学家发现控制端粒长度的关键酶

  自从1984年发现端粒酶以来,鉴别延长或缩短这一染色体末端保护帽的其他生物分子的研究工作一直在缓慢地进行着。现在,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另一种对于维持端粒长度至关重要的关键酶。研究人员表示,他们采用的发现该酶的新方法应该会加速发现其他决定端粒长度的蛋白和过程。研究结果发布在11月1

电镜技术大放光彩 看2018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8年10月25日,继24日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隆重开幕后(详情请点击:汇全国显微学精英 2018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在蜀开幕),25日同样迎来令人激动人心的一天。在今日的大会上,参会学者将听到国内外多位宗师级学者带来的显微学盛宴。分析测试百科网与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将共

JCB:DNA修复关键蛋白救癌细胞于化疗!

  近日,一项发表于国际杂志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的研究论文中,来自加尼弗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一种帮助维持胚胎干细胞(ESCs)身份的特殊蛋白或可促进干细胞的DNA修复,研究者表示,这种名为Sall4的蛋白质在癌细胞中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其可以帮助修复癌

我国发现新型p53基因调控蛋白 可为肿瘤防治提供新靶点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领导的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发现了一种重要的新型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以选择性地干扰抑癌基因p53,可能成为肿瘤防治的新型靶向分子,从而为人类肿瘤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提供新途径。这一重要发现4月19日被国际著名学术刊物《自然-细胞生物学》

游中胜《自然》子刊颠覆原有理论

当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开始分离的时候,一种称为ATM蛋白开始行使功能,这种蛋白由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 gene,ATM基因)编码。近期来自萨克生物研究学院(the 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

6月6日《自然》杂志精选

  有关格陵兰和南极冰层减少速度的结论   在2007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未能对冰层通过动态过程(如因冰下水文活动的变化而发生的冰加速)对海平面上升的贡献作出一个估计。这个问题,再加上来自卫星观测工作的成熟数据流,导致了大量研究工作的进行。Edward Hanna等人回顾了过去六年

昆明动物所揭示DNA去甲基化与DNA损伤修复之间的调控作用

  3月21日,EMBO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李家立课题组的研究论文,该文揭示了DNA去甲基化与DNA损伤修复之间的调控作用。昆明动物所助理研究员蒋德伟为文章第一作者,研究员李家立为通讯作者。  准确而有效的DNA损伤与修复应答对机体各种类型的细胞维持基因组完整性是十分重

抑癌基因或许会促进癌症发展 它还有什么神秘作用?

  我们都知道,抑癌基因能够有效保护机体免于癌症的产生,然而随着科学家们研究的深入,他们发现,有时候这些抑癌基因或许也会促进癌症进展,而且在疾病发生过程中或许还扮演着其它角色,本文中小编就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让我们共同学习,揭开抑癌基因的神秘面纱!  【1】Nature:抑癌基因p53和罕见发育障

双剑合璧 | sumo化与磷酸化修饰联合分析赢高分文章

   随着质谱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规模修饰组学的方法也越来越成熟,PTM作为生物体内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也逐步被揭示出参与各项生命活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运用质谱技术对磷酸化修饰和类泛素化修饰鉴定,找出两种修饰联合作用对在DNA复制损伤压力时的响应。该篇文献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17年1

双剑合璧 | sumo化与磷酸化修饰联合分析赢高分文章

   随着质谱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规模修饰组学的方法也越来越成熟,PTM作为生物体内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也逐步被揭示出参与各项生命活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运用质谱技术对磷酸化修饰和类泛素化修饰鉴定,找出两种修饰联合作用对在DNA复制损伤压力时的响应。该篇文献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17年1

sumo化与磷酸化修饰联合分析

随着质谱技术的不断进步,大规模修饰组学的方法也越来越成熟,PTM作为生物体内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也逐步被揭示出参与各项生命活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运用质谱技术对磷酸化修饰和类泛素化修饰鉴定,找出两种修饰联合作用对在DNA复制损伤压力时的响应。该篇文献来自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于2017年10月发

探秘细胞程序性死亡之其二-细胞自噬工具

前情回顾:探秘细胞程序性死亡1——细胞凋亡及检测工具大盘点 就像我们会打扫以保持房间整洁一样,细胞也演化出了一系列“清洁”机制,来维持有序的生命活动。自噬(autophage)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自噬于上个世纪60年代被发现,但引起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还是在1990年代日本科学家大隅良

Science深度综述:冷冻电镜的激荡40年

  “It is very easy to answer many fundamental biological questions; you just look at the thing!”——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教授  正如费曼教授所言,结构生物学的核心正在于“看清事物”。只

2019全国电子显微学年会分论坛:低温带来不一样的视角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9年10月18日,2019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年会第三天,低温电子显微学表征分论坛迎来学术交流的顶峰。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多名国内知名学者为听众带来一场低温电子显微学领域的学术

中国科大等揭示NuA4/Tip60复合体组装和调控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蔡刚课题组与加拿大拉瓦尔大学癌症研究中心教授Jacques Côté课题组等合作,解析了来源于酿酒酵母的乙酰转移酶NuA4/Tip60复合体的4.7埃分辨率的冷冻电镜结构,清晰描绘了亚基间的相互作用界面,揭示了NuA4/Tip60组装和调控

张如刚博士Cell子刊:阻止衰老细胞癌变的刹车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癌细胞显示不同于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一些重要的化学和营养变化支持了癌症的无限制生长。现在,Wistar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了细胞通过重编程它们的代谢来克服称作为衰老(senescence)的肿瘤抑制机制的一条途径,进一步支持了代谢改变是癌症发展的一个标志这一观点。  他们

张如刚博士Cell子刊:阻止衰老细胞癌变的刹车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癌细胞显示不同于正常细胞的新陈代谢——一些重要的化学和营养变化支持了癌症的无限制生长。现在,Wistar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了细胞通过重编程它们的代谢来克服称作为衰老(senescence)的肿瘤抑制机制的一条途径,进一步支持了代谢改变是癌症发展的一个标志这一观点。  他们

Science杂志最受关注的文章(1月)

  美国的《Science》杂志由爱迪生投资创办,是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与英国的《Nature》杂志被誉为世界上两大自然科学顶级杂志。Science杂志主要发表原始性科学成果、新闻和评论,许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学报道都是首先出现在Science杂志上的,比如艾滋病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之间的

王嘉东等Molecular Cell发文揭示放射损伤修复调控新机制

  染色体的完整性和遗传信息的精准传递对于细胞以及个体而言至关重要,而放射损伤所导致的DNA双链断裂会直接导致染色体的断裂、丢失和重排,如不能及时修复则会导致细胞的死亡或者癌变。  MRN(MRE11/RAD50/NBS1)复合体在放射损伤修复通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复合体作为DNA损伤的“感应器

7月2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松狮蜥的性别逆转  本期封面所示为一只澳大利亚松狮蜥,它正在西昆士兰半干旱区的Eulo镇附近晒太阳。在爬行类的遗传性别决定和取决于温度的性别决定之间曾发生反复的演化转变。人们曾提出各种不同机制来解释这种转变,包括性别逆转所起的作用。Clare Holleley等人发表了关于野生爬行类

盘点 | 生物科研界的八件大事

  发现磁感应蛋白,解密第六感之谜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Material》杂志发表论文,公开了一种全新的磁受体蛋白(MagR)。该突破性进展或将揭开被称为生物“第六感”的磁觉之谜,并推动整个生物磁感受能力研究领域的发展。在自然界,许多动物物种都有感知地球磁场的能力。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