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有机电荷转移分子调控二维材料电学特性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在有机电荷转移分子调控二维材料电学特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薄层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Cs)以其独特的电学、光电、机械和磁学特性为探索低维系统中的新物理特性和应用途径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其中,在场效应晶体管应用中,少层二硫化钼(MoS2)可以突破传统半导体材料的短沟道极限。然而,硫元素的易挥发性会引入大量硫空位,在导带边缘以下的禁带中引入缺陷态,从而导致施主能态相关的掺杂现象,这会制约其应用。 针对此问题,中科院院士、微电子所研究员刘明团队提出了使用有机电荷转移分子F4TCNQ与MoS2结合形成范德华界面,通过F4TCNQ与MoS2之间的电荷转移来降低沟道内无栅压情况下的载流子浓度。MoS2晶体管的开启电压(Von)从负数十伏被调制至0伏附近,F4TCNQ并未导致MoS2晶体管包含迁移率在内的任何电学性能的下降,其亚阈值摆幅(SS)反而明显提升。团队成员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以及扫描开尔文探针显微......阅读全文

有机电荷转移分子调控二维材料电学特性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在有机电荷转移分子调控二维材料电学特性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薄层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Cs)以其独特的电学、光电、机械和磁学特性为探索低维系统中的新物理特性和应用途径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其中,在场效应晶体管应用中,少层二硫化钼(MoS2)可以突破传统半导体材料的短沟

电荷转移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复杂的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用一般的方法比较复杂,但是从离子的转移来看(化合价的升降)就简单一些。这个方法是观察化合物在反应前后离子的得失电子数目,通过配平得失电子,来得到两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比,再通过设未知数来完成方程式的配平。举例:高锰酸钾和浓盐酸的反应。MnO4- + H+

ICP-OES检测系统电荷转移器件简介

  电荷转移器件(CTD,charge,transfer·devices)是新一代的光谱用光电转换器件。它是一类以半导体硅片为基材的光敏元件制成的多元阵列集成电路式焦平面检测器,已在原子发射光谱仪器中成功应用的有电荷耦合器件(charge coupled device,即CCD)及电荷注入器件(ch

半导体所揭示半导体界面电荷转移机理

  与传统的太阳能电池相比,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具有原材料丰富、生产过程中无毒无污染、生产成本较低、结构简单、易于制造、生产工艺简单、易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等优势,在清洁能源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过去二十多年里,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吸引了世界各国众多科学家的研究,在染料、电极、电解质等各方面取得了很大

新研究实现分子内电荷转移染料“荧光反转”

分子内电荷转移染料“荧光反转”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朱为宏课题组在一项最新研究中揭示了有机染料“荧光反转”机制,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是设计生物传感染料和荧光成像的重要可视化机制,但ICT染料的供体单元与含羰基、酰基等吸

福建物构所在金属间电荷转移研究中取得进展

  具有金属间电子转移性质的单分子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刻揭示广泛存在于物理、化学及生物体系中电子转移现象的本质,而且这类单分子化合物在纳米或分子电子器件如分子开关、分子整流器、分子导线和分子逻辑门等方面极具潜在应用前景。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

低维材料电荷转移的Marcus反转区间被发现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1121组)吴凯丰研究员团队在低维材料电荷转移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观测到低维材料电荷转移的Marcus反转区间。  电荷转移是光合作用、生物信号传导及各类能源转化中的关键步骤。以Rudolph Marcus为代表的科学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对

压力诱导自旋态改变及金属间电荷转移研究获进展

  过渡金属具有可变的化合价态,价态的改变预示着外层电子结构(包括电子数目、轨道占据等)的变化,从而可引起物质结构与物理性质显著的改变。研究人员通常利用化学掺杂的方法来控制电子的配置情况,从而实现对物理性质的有效调控。然而,化学掺杂不可避免地会引入化学无序与/或相分离,影响材料本征物理性质的研究。相

我所观测到低维材料电荷转移的Marcus反转区间

  近日,我所光电材料动力学研究组(1121组)吴凯丰研究员团队在低维材料电荷转移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观测到低维材料电荷转移的Marcus反转区间。  电荷转移是光合作用、生物信号传导及各类能源转化中的关键步骤。以Rudolph Marcus为代表的科学家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对电荷转移进行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发现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徐兆超团队与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教授刘晓刚合作,在前期获得高荧光强度和光稳定性系列新型荧光染料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光诱导分子内电荷转移机制,命名为分子内扭转电荷穿梭。该机制的发现进一步推进了分子水平上对光诱导电荷转移机制的理解,在光电转换、光催化等领域将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