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版纳植物园大样地物种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研究物种的分布格局和种间关系是探讨热带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有非常有效的途径。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兰国玉博士等在曹敏研究员的指导下,以西双版纳20公顷大样地20个主要乔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树种与生境间的关系、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不同年龄阶段分布格局的变化、同时研究了这些树种之间相关性。 结果表明:20个树种中有14个树种表现出与生境具有相关性;树种的分布格局以集群分布为主,且随年龄阶段增加而向随机分布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在小尺度上(0-10m),大多数种之间的相关性为正相关,这一点与在斯里兰卡的研究结果不同,表明了在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上,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与斯里兰卡热带雨林是不同的,该研究结果证明了异群保护假说(species herd protection)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维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关研究结果以......阅读全文

中国云南发现大灵猫小鼷鹿等濒危物种

  记者从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获悉,在西双版纳勐腊县东北部的中国-老挝跨境区域开展的野生动物资源联合调查中,研究人员拍摄到云南省首张大灵猫野外活体影像。小鼷鹿亦首次在该区域发现。本次调查中,小鼷鹿出现在勐腊县东北部海拔较高的区域,海拔接近1000米,这也是国内首次发现小鼷鹿出现在海

版纳园在热带雨林板根的生态功能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板根是热带雨林重要的标志性特征之一,许多研究表明,板根可以为高大乔木提供支撑,其发生通常是由单向的不均匀受力诱导的结果,同时热带雨林瘠薄的土壤和高湿度也可能是植物形成板根的原因之一。然而,这些诱导假说依然不能很好地解释许多与板根相关的现象,比如很多高大的乔木树种不形成板根,形成

版纳园与西双版纳管理局第七次科技合作交流年会召开

  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第七届科技合作交流年会在西双版纳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布朗山中心管理站召开。版纳园主任陈进、书记李宏伟、副主任曹敏,管理局局长杨松海、副局长刘林云等领导,部门/管理所负责人、科技合作项目负责人等共36人参加会

西双版纳20公顷热带雨林动态监测大样地研究获进展

  自从美国史密斯研究院在巴拿马建立世界第一个热带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以来,基于大型固定样地的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人们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影响,理解物种共存机制等提供了翔实的数据。  从2004年开始,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在我国不同气候带建立了一系列森林动

绿色守护者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用1000多公顷的园区收集了1300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热带植物,是我国展示热带植物、热带花卉、热带雨林的最经典景区。 记者佘惠敏 摄  “群山叠叠一豁平,万木森森树海行。一江碧水西折东,勾出半岛葫芦型。无霜无雪四季春,不冷不热神仙境。花开不谢叶常绿,好个植物大本营。”  这是

版纳植物园顽拗性种子生物学研究获综合进展

  龙脑香科濒危植物多毛坡垒(Hopea mollissima C. Y. Wu)的顽拗性种子萌发  西双版纳是我国少有的几个热带地区之一,同时又是我国植物种类最多、种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丰富的植物资源使其享有“植物王国”的美誉。然而,由于数十年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物种受

版纳植物园热带季节雨林林下树种多样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热带季节雨林林下小树的多样性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物种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在对其树种多样性的研究方面大多集中在胸径大于10cm以上的树种。然而,林下小树(2.0cm ≤DBH < 10cm)的种类组成明显要比胸径大于10cm以上的树种更为多样和丰富,它不仅为许多的昆虫、鸟类

榕树气生根发育、性别决定和榕-蜂协同多样化的分子机制

  榕属植物是热带雨林的关键类群,具有极高的物种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榕属植物和与传粉榕小蜂有的高度专性共生关系,在探讨物种形成、动植物协同进化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榕树和榕小蜂高质量参考基因组信息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以上榕树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10月8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陈

版纳园热带森林凋落物动态及养分利用效率研究取得新进展

  森林生态系统的凋落物量及其分解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系统过程,在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凋落物量及其分解过程不仅是森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和养分循环效率的指标,还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系统功能和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养分利用效率则是综合测

植物所亚热带森林维持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负密度制约假说是解释自然群落物种共存的重要理论之一,该假说主要描述由于资源竞争、有害生物侵害(如病原微生物、食草动物捕食)等引起同种个体之间发生的相互损害行为。密度制约机制导致局部群落同种个体生长率降低和死亡率提高,从而为其它物种的生存提供空间和资源,促进物种共存。在热带森林中,负密度制约机制的

我国学者成功探究榕属植物在人类饮食中的地位

  榕属植物(Ficus Linn.),全球共计800余种,包括落叶或常绿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攀援和匍匐多种生活型。传说中的“老茎生花”、“独树成林”和“绞杀现象”常指该属植物。榕属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是热带雨林的关键物种,也是热带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物种。动植物关系研究报道指出,目前已知

我国最大热带雨林永久样地将开展树木条形码合作研究

  准确的物种鉴定是人类认知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基于形态学特征鉴定物种难以满足科学发展的巨大需求,DNA条形码提供了可信息化的分类学标准和有效的分类学手段,成为进展最迅速的学科前沿之一。鉴于目前对热带雨林树种条形码研究的共同需求,来自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5个不同研究组

冯玉龙研究员发表最新《生态学》杂志文章

在新一期的《生态学》((Oecologia(2007)153:501-510))杂志上,发表了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冯玉龙研究人员等人的一篇研究论文。他们在增强竞争力的进化(EICA)假说基础上,首次提出在入侵地氮在入侵植物光合机构和天敌防御系统中的分配的权衡关系可以对天敌的缺乏做出进化响应,即减

热带森林树种性状和生长关系研究中获进展

  功能性状指有机体所具有的与其定植、存活、生长和死亡相关的系列属性。功能性状科研人员通常认为,物种的功能性状决定群落中物种的存活率、生长率和死亡率。但全球诸多研究表明,最常用的植物形态性状与群落物种动态的关联并不紧密,在生活史周期较长的树种群落更是如此。基于此,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森林生态

基金委与CGIAR、UNEP合作项目初审通过名单公布

  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国际农业磋商组织(CGIAR)、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将共同资助双方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经公开征集,并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有关规定,分别共有19项和1项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