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研究揭示森林土壤碳积累的新机制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常瑞英及合作者依托贡嘎山亚高山针叶林长期氮沉降实验平台,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三种机制在森林土壤碳积累中的作用,并基于观测结果提出新的机制认识。大气活性氮沉降增加是当前及未来我国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当前研究认为氮沉降增加可促进森林土壤碳积累,其解释机制可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氮沉降可通过抑制森林土壤木质素酶(如过氧化物酶)等酶活性而降低木质素等物质分解速率,从而增加土壤碳积累;二是氮沉降一般会造成土壤酸化,从而抑制土壤微生物生长及其对土壤碳的分解;三是氮沉降下矿质土壤对淋溶碳吸附增强,进而促进碳积累。然而,以上解释在不同氮沉降阶段以及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较大差异,相关研究匮乏。 研究结果表明,短期氮添加可促进表土团聚体碳的积累,但对全土碳储量影响不大。团聚体碳积累与氮添加下土壤呼吸抑制有关,而矿质土壤对淋溶碳的吸附作用在短期氮添加下没有明显变化。氮添加下土壤呼吸的抑制与微生物降......阅读全文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于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问题,《京都议定书》中未作出具体的时间规定,但要求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后(即所谓后京都时代),对其温室气体排放进行限制,以实现在全球范围内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后京都时代:森林碳汇研究先行一步  图为江西的一处

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博士熊鑫在教授周国逸和研究员张德强指导下,在森林土壤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首次提出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产物去向,而非凋落物产量,决定了土壤有机碳的赋存状态;高质量的凋落物其分解产物向土壤转移的比例更高。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应用生态学杂志》。  土壤有机碳来源

退耕还林(草)工程提高土壤碳汇能力研究获进展

  我国于1999年启动了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最明显的是能增加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对土壤碳库影响相对较小,但我国耕作土壤损失的有机碳巨大(约7.1 Pg),退耕还林后能有效地阻止这种碳损失,而且土壤碳库容量大、周转速度慢、能维持较长时期的碳

武汉植物园揭示森林恢复对土壤碳氮库的影响机制

  森林恢复工程被认为是具有固碳效应、减缓气候变化的一项有效手段。森林对土壤碳氮库的最终结果是否为积极影响,主要取决于土壤碳氮库输入(如地上植被凋落物、地下根生物量和分泌物输入)与输出(如微生物作用下的碳降解)两个过程的平衡度。由于时间和空间异质性,森林恢复对土壤碳氮库动态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且有待于

华南植物园验证微生物对土壤碳分解的调控作用

  了解微生物对土壤碳循环的调控机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全球环境变化下土壤碳的动态变化情况。然而,大多数的土壤碳模型缺乏对微生物的参数控制并且缺乏长期野外观测数据的验证。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鼎湖山站副研究员黄文娟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期间,与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周国逸等及美国王纲胜博士

外源养分添加和土壤团聚体结构对微生物残体影响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通常受磷的限制,氮沉降增加会加剧生态系统磷限制的程度,进而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微生物残体不仅是土壤有机碳库的重要贡献来源,也可以通过土壤团聚体结构的调控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但是关于土壤养分的可获得性、团聚体结构以及它们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微生物残体的积累及其对有机碳库的贡

“973”项目“森林草地固碳”课题启动

  刚刚闭幕的联合国坎昆气候会议又一次将人们的视线聚焦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会议中,中国代表团团长、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不管谈判的进展情况如何,我们自己要在国内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是负责任的。”中国又一项为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暖而设立的研究课题、“

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获进展

  土壤有机碳具有高度异质、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复杂及依赖于时空尺度等特点,受生态系统类型、土壤类型、土层深度、土壤管理措施、土壤生物活性及群落组成等多因素的影响,其稳定性机制对于估计有机碳的固定潜力,制定相宜的土壤管理措施以提高有机碳固定,充分发挥土壤有机碳的生态功能均非常重要。至今,在南方旱地红壤

主动式增温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控制实验

哀牢山生态站在国内首次将主动式增温用于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控制实验  中国的CO2收支问题已受到国内外的密切关注,目前已成为国家制定战略决策的重大需求。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全球的土壤微生物呼吸不但占全球土壤总呼吸的71%,同时还是每年化石燃料排放碳的9倍,为每年陆地碳汇

吕达仁刘毅刘宇:追踪碳足迹

  吕达仁院士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和外国专家交流 资料图片  CFP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各国艰难地通过了《巴黎协定》。中国在其中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好评,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气度。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曾说:排放权就是发展权。中国既要负责任,也要争取平等合理的发展权。   最有

版纳园热带季节雨林的碳贮量研究取得新进展

  随着CO2浓度的升高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森林的碳贮量及碳通量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而热带森林由于具有最高的生产力、最大的生物量积累、较大的分布面积,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尽管科学家在热带森林的碳贮量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但热带森林碳贮量的区域性变

生态所揭示野外氮沉降对土壤有机碳分解激发效应的影响

  土壤激发效应是指由有机物质加入所引起的土壤有机质分解在短期内剧烈改变的现象。激发效应能够调控土壤碳氮周转的速度,并影响植物、土壤微生物等对养分的获取和竞争,维持生态系统各组分间的养分平衡。作为全球变化的主要方面之一,日益严重的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激发效应。然

科研人员多年奔往会同站,已攻克多个生态发展难题

      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图片来源网络  60年来,位于湘西群山中的会同县在每年的3月到11月之间,都会迎来一批熟悉的科研人员,他们就像一群“候鸟”不辞劳苦地来回奔波,守候着亲手建立的中科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以下简称会同站)。  经历几代科研人员的艰苦付出,如今的会同站不仅攻克了困

美大学研究发现含碳深土层也是气候潜在影响因素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如今深埋于地球表面数千年前形成的土壤含有丰富的碳,这使我们对地球碳循环的认识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而当人类通过各种活动越来越多地扰乱地貌,将其重新引入到环境中,它即会成为导致气候变化的潜在因素。该研究成果刊登在5月25日的《自然・地球科学》上。  这一发现

周国逸研究员获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为了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4月27日上午,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周国逸研究员荣获201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殊荣。这是继2015年其光荣当选“广东省劳动模范”之后

“绿水青山”究竟值多少“金山银山”

▲江西大岗山国家级森林监测站▲王兵(左一)正在讲解生态连清监测布局  王兵几乎遍历全球各地所有的典型森林,经验告诉他,森林可为人类带来甚至比“金钱”更大的福祉。为量化这一“福祉”,他带领团队历经20余年,形成了中国森林生态连续观测与清查体系,算清了中国的“绿水青山”究竟价值多少“金山银山”,用数据说

我学者揭示土壤团聚体碳固持与植物残体碳输入间联系。

  林植被发育过程中,植物残体基质组成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均相应改变,导致土壤团聚体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对土壤有机碳固存和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开展土壤团聚体不同颗粒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降解程度的研究,对森林群落发育下土壤碳截获过程和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土壤团聚结构和稳定性受植物根系生长周转和真菌

采样箱在土壤测定中对土壤样品的保存应用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土壤呼吸,这也是陆地生态系统将碳素以CO2形 式归还到大气的主要途径。土壤呼吸包括三个生物学过程,即土壤微生物呼吸、植物根系呼吸和土壤动物呼吸,和一个非生物学过程即含碳矿物质氧化与分解释放, 在生态系统中,土壤呼吸主要受植物类型和植物生长的影响,施肥是提高植物产量

新疆生地所城市化过程对区域碳循环的影响研究取得新进展

  城市化是20世纪到21世纪全球最重要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之一,显著地影响了包括碳循环在内的全球地化循环。然而,在迄今为止的区域和全球尺度的环境变化和碳平衡研究中,城市化过程产生的效应很少被考虑到。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生态学家少有关注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和功能,也因为城市化的空间复杂性和过

科学家致力于汶川地震环境效应研究

   ①水深90 多米的紫坪铺库水库保存了岷江带下来的地震滑坡物质,科研人员艰难地采集到水库沉积物后异常兴奋。  ②在龙门山区因滑坡造成的堵车天天有,地震后更加严重。  ③一连数十天划着小皮筏艇在烟雾撩人的紫坪铺库区进行不间断观察和采样。  ④不时运动变化的近六万个滑坡是科学家的工作场地。  ⑤20

黄标滕应: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

  2013年12月,第68届联合国大会正式宣布,将2015年定为“国际土壤年”,其口号为“健康土壤带来健康生活”。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还确定每年12月5日为世界土壤日。今年的土壤日到来之际,对“健康土壤”的热议,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土壤是一个非常美妙的自然体。她是维持人类生活的主要支撑系统,

2009年度我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揭晓

  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组织的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这十大基础研究进展分别是: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通过国家验收; 查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状况; 揭示A1型短指症致病机理; 发现β-抑制因子-2复合体信号缺损可导致胰岛素耐受; 实验证实诱

经济视角解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

  经济视角解读: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究竟为什么要关心这世界上千千万万种动物?为什么要投入巨大的资金来保护它们?  这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终极也是最原初的问题。  过去,生态学家也许会这样回答你: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物种数量愈多,该生态系统愈稳定,生产量也愈丰富。但现在,他们会用经济学家

应创新发展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森林不仅为人类提供木材、食品和能源等多种物质产品,并具有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持水土、清洁空气、吸附粉尘等多种功能,也能为人类提供观光、度假和文化传承的场所。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作为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已成为全球变化和生态补偿等社会关切问题的重要

与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发布

   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初审结果的通知  经公开征集,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巴基斯坦科学基金会(PSF)共收到合作研究项目申请191项。根据我委相关规定,经过初步审查,并与巴方核对清单,确定有效申请为168项,现将通过初审的项

中国蓝碳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很多人都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这也被称为“绿碳”。  可你知道“蓝碳”是什么吗?图片来自互联网  地球被称为蓝色的星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国家海洋局大洋办党委书记胡学东说,蓝碳就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  蓝

记中科院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

   生态系统退化,已经不再是一个远离我们的“学术名词”——日益严重的森林退化、荒漠化、海洋生态恶化等,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  “保护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和修复已退化生态系统,构建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已成为全球性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只

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比较研究

  喀斯特生境占到了全球陆地面积的10%-15%,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具有大面积连片分布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生境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特有种丰富。喀斯特也是一种脆弱的生境,受到破坏之后较难恢复。研究喀斯特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可为喀斯特生境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破坏生境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呼吁应在2070年前实现全球碳中性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日发表报告说,如果要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变暖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内,就应在2070年前实现全球碳中性,并指出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应采取更多行动以兑现承诺。  这份在华盛顿发布的《排放差距报告2014》由14个国家的22个研究团体编写,评估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各缔约方的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09申报指南发布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日前发布了《关于发布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09年度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主要支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基础研究领域和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