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功能性状的比较研究

喀斯特生境占到了全球陆地面积的10%-15%,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具有大面积连片分布的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生境的物种多样性较高,特有种丰富。喀斯特也是一种脆弱的生境,受到破坏之后较难恢复。研究喀斯特植物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可为喀斯特生境植物多样性保护及破坏生境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树木年轮与环境演变研究组副研究员付培立与该园生理生态组以及广西大学、西澳大利亚大学的科技人员合作,以绿石林(喀斯特森林)和沟谷雨林(非喀斯特森林)两种森林类型中的40种植物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叶片氮、磷元素含量、解剖结构特征以及气体交换能力及这些性状之间关联关系在两种森林类型的差异。 研究发现,与非喀斯特森林植物相比,喀斯特森林植物具有较高的叶片磷含量、较厚的叶片上表皮和下表皮厚度、较高的叶片光合能力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在喀斯特森林中,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相比具有较高的氮、磷元素含量,并具有较强需光能力的叶片结构(较高的叶片栅栏......阅读全文

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性研究获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其养分限制性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功能生态学》上。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李德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地化

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性研究获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其养分限制性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功能生态学》上。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李德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土壤微生物

我国学者在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养分限制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及其养分限制性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喀斯特森林与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过程和养分限制比较示意图  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地化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微生物生长及其一系列活动往往受养分有效性的

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曾馥平主持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 “广西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取得新进展。  10月初至11月底,课题组在亚热带所宋同清副研究员带领下,与广西大学林学院以及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携手在广西区顺利开展了复查样地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绿色·特色·本色

   积极策应和组织实施研究所改革,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亚热带所”)建设和培育自己的特色,近几年来,将喀斯特生态、农业面源污染、畜禽健康养殖等作为着力培育和推进的方向,科技创新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亚热带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吴金水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朝建设中科院特色研究所努力,我们

第六届海峡两岸森林动态样区研讨会在广西召开

  11月5日至9日,第六届海峡两岸森林动态样区研讨会在广西召开。会议由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办,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承办,并得到了中科院2012年海峡两岸会议资助。本次会议共有来自海峡两岸20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80名学者参会,其中台湾代表7人。中科院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张兴根主任,韩国生态学会前任理

研究人员揭示不同恢复管理措施的固碳效应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恢复管理措施固碳效应的识别与权衡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月8日以Forest management in southern China generates short term e

版纳植物园演替距离对母源地物种种子影响研究获进展

  演替是生态系统研究中的一个十分古老而经久不衰的命题,它是植被恢复的基石,也是众多技术手段的理论源泉。添加已经消失的植物物种种源是加速退化迹地次生演替进程的最常见手段,但是目前仍然不清楚,添加物种所处的演替阶段与退化迹地所处的演替阶段之间的演替距离是否会对添加效应产生影响,揭示这种影响将对恢复生态

温室气体分析气相色谱仪功能拓展项目过验收

9月6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区域中心组织专家,对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承担的“温室气体分析气相色谱功能拓展”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专家组听取项目负责人所作的项目报告、财务报告和测试报告,并现场查看设备运行情况,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完成了实施方案的研究任务,达到技术验收指标,经费使用符合

亚热带生态所等在喀斯特区域生态恢复评估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区域评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恢复成效评价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严重。围绕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国家先后在喀

亚热带生态所等在喀斯特区域生态恢复评估研究中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恢复评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碳酸盐岩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以石漠化为特征的土地退化严重。围绕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恢复,国家先后在喀斯特地区实施了天然林保

喀斯特峰丛洼地典型生态系统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获进展

  土壤有机碳具有高度异质、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复杂及依赖于时空尺度等特点,受生态系统类型、土壤类型、土层深度、土壤管理措施、土壤生物活性及群落组成等多因素的影响,其稳定性机制对于估计有机碳的固定潜力,制定相宜的土壤管理措施以提高有机碳固定,充分发挥土壤有机碳的生态功能均非常重要。至今,在南方旱地红壤

雾时缩短影响季雨林生态系统

  记者近日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获悉,该园研究员刘文杰等对西双版纳石灰山季节性湿润林(季雨林)内主要树种的水分获取方式进行研究后发现,雾水对旱季林下幼苗正常生长极其重要。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生态水文学》。   石灰岩森林植物的叶片特征、进化适应和生长方式都与季节性水分的供应有关。“我们

丁仲礼出席中国西南生态系统野外台站联盟首届二次会议

  3月17日至19日,中国西南生态系统野外台站联盟(西南联盟)首届二次会议在云南元江召开,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出席会议并讲话。中科院资环局局长范蔚茗、昆明分院院长王庆礼、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党委书记李宏伟、昆明植物所所长李德铢,以及云南省林业厅和云南省林科院有关领导等出席会议。会议

亚热带生态所喀斯特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研究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的认知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以及预测生态系统对全球

美评出2018年十大新物种 中国贡献一种虫子

新华社华盛顿5月28日电(记者周舟)新的类人猿、像头发一样的细菌、靠蚂蚁行走的虫子……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科学和林业科学学院近日评出2018年度十大新物种。 该机构从2017年各科学期刊上公布的新物种中选出最与众不同的10种。环境科学和林业科学学院院长

国务院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八章 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以环保督察巡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落实地方环境保护责任,以环境司法、排污许可、损害赔偿等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信息公开,推进

欧阳志云:我国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变化趋势

   全国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空间差异大,以草地、森林、农田和荒漠为主,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82.8%。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十分敏感;同时,悠久的历史、巨大的人口数量和高速的经济发展导致的高强度资源开发,对我国森林、草地和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生态系统

剖示我国山地(山区)的现状及多元性

贵州黔西南山区的布依族山民在赶墟喊山:顺山横山仰山山都应该不倒  生活在大山、高原的人们,往往都有一副高亢嘹亮的好嗓子。他们多半都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里所后天练就——地势的空旷和高海拔,就是为他们天造地设的排练场和演习厅。  陕北姑娘王二妮早年在《星光大道》一出场,《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喀斯特地表水系统水生光合作用碳限制研究

  森林砍伐、农业施肥等土地利用活动强烈地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的碳(C)和氮(N)输入,进而影响地表水生生态系统有机碳生产(OC)以及富营养化模式,因为水生生态系统C、N等元素含量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密切相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着水体的C、N等元素循环以及OC生产,呈现出规律的昼夜和季节

喀斯特地表水系统水生光合作用碳限制的发现及其意义

  森林砍伐、农业施肥等土地利用活动强烈地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向水生生态系统的碳(C)和氮(N)输入,进而影响地表水生生态系统有机碳生产(OC)以及富营养化模式,因为水生生态系统C、N等元素含量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密切相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着水体的C、N等元素循环以及OC生产,呈现出规律的昼夜和季节

科学家称全球变暖正在毁灭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科学家表示,由苔藓、地衣和浆果植物构成的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正在逐步让位于灌木从和北方森林。最近的研究发现,与全球变暖有关的主要事件,包括永久冻土带不断消融引发的火灾以及塌坡,正是北极苔原消失的“幕后推手”。  2007年夏季,雷电天气在阿拉斯加北坡引发了5场苔原火灾,

第十届梁希林业科技奖结果公布,131项获奖,一等奖6项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林学会,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中国林学会各分会、专业委员会,各有关单位:  近年来,全国林业和草原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林业现

国产生态监测设备的“高光时刻”

  “多年以来,我们所研发的生态系统关键参量监测设备的平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且大多数性能指标与国际水平相当,部分甚至领先。”站在祁连山下黑河流域的试验示范点,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简称青藏高原所)研究员李新指着布设在各处的国产监测设备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着,言语之间,充满了欣

陈宜瑜院士:长期生态学研究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对中国各主要生态系统和环境状况进行了长期、全面的监测和研究,对生态学发展的意义举足轻重,并为改善我国生态系统管理状况、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曾是中国科学院主管CERN

昆明分院/贵州省科学院生态观测培训班开班

会议现场  为推动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地保护梵净山生物多样性,提升梵净山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水平,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贵州科学院、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科院昆明分院决定联合开展共建梵净山生态站专项合作,为此,三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昆明分院相关单位将对口培训贵

186个973计划项目结题 56个项目验收获优秀

  近日,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7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  此次,一共有186个项目通过验收,56个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包括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畜禽重要病原菌抗生素耐药性形成、传播与控制的基础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曹雪涛“免疫识别

科技部公布新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名单

  科技部8月31日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09年和2010年新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名单,名单如下:2009年新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名单 序号 实验室名称 依托单位 1 北京市城市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重点实验室 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