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成功研制105亿年偏差不到1秒的光频标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高克林研究团队成功研制105亿年偏差不到1秒的钙离子光频标。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应用物理评论》。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了解到,高克林研究团队系统解决了黑体辐射频移、多普勒频移、电四极频移等影响钙离子光频标精度的关键物理问题与技术难题,最终实现了不确定度为3E-18的液氮低温钙离子光频标,精度相当于105亿年偏差不到1秒。据悉,这是国际上第五种达到这一精度的光频标。 据悉,光频标是一套高精度测量体系,用于实现高精度的时间或频率测量。经过科学家不懈努力,目前国际上已把锶原子光频标、镱原子光频标、铝离子光频标、镱离子光频标推进到E-18同等精度。 ......阅读全文

我国成功研制105亿年偏差不到1秒的光频标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高克林研究团队成功研制105亿年偏差不到1秒的钙离子光频标。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应用物理评论》。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了解到,高克林研究团队系统解决了黑体辐射频移、多普勒频移、电四极频移等影响钙离子光频标精度

我国成功研制105亿年偏差不到1秒的光频标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高克林研究团队成功研制105亿年偏差不到1秒的钙离子光频标。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已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应用物理评论》。 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了解到,高克林研究团队系统解决了黑体辐射频移、多普勒频移、电

中国首台基于单个囚禁钙离子光频标研制成功

  8月1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高克林研究员在实验室内,介绍他领衔的研究小组经过10余年努力、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成功的中国首台基于单个囚禁钙离子的光频标。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其性能指标与目前国际上同类离子光频标水平相当,频率测量值已被国际计量委员会下属的时间频

常宏等在锶原子光频标研制领域获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研究员常宏带领的锶原子光频标研究小组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武海斌联合发布有关锶原子四种天然同位素组间跃迁频率的精确测量值,以及利用光频测量实现的对原子束横向速度分布的精确测量结果。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美国物理联合会学术期刊AIP advances。   锶原子的组

我国首台“光钟”研制成功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高克林研究员领导的囚禁离子研究组,经过10年努力,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基于单个囚禁钙离子的“光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时间频率标准是人类生产和科学活动的基本条件。高克林介绍说,每一次时频精度的提高,都使人们在更深的

我国研发出24亿年不差一秒的车载光频标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成功研发24亿年不差一秒的车载光频标。 该院高克林研究员团队经过10多年努力,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研制出24亿年不差一秒的超高精度车载光频标。该车载光频标经过1200多公里的长途搬运后,完成了16位有效数字的钙离子光频标钟跃迁绝对频率测量。 据团队专

我国开展光频原子钟研究

  今日,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3所获悉,该所已开始从事光频原子钟研究。  光频原子钟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研究方向。相对于传统微波原子钟,它利用原子(离子)在光学波段的跃迁辐射,稳定度、不确定度明显提升,可以预期光频基准钟和守时钟的发展将对下一代导航定位、时间保持等应用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将整体提升

我国成功研制新型人工影响天气系统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中兵新型人工影响天气系统近日通过技术鉴定及验收,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安全性、科学性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   中兵新型人工影响天气系统由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设计与总体策划,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等单位联合研制,是国际上首套成建制、系统化、多源信息融合的人工影响天气装备系统

973项目“光频标关键物理问题和技术实现”启动

启动会议现场   1月4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高克林研究员作为首席科学家申请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光频标关键物理问题和技术实现”项目正式启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湖北省科技厅、中科院基础局的领导参加了会议并分别讲话。参会人员还包括项目责任专家、项目组专

我国学者成功研制消化道内光声/超声双模内窥成像系统

  日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工所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在光声消化道内窥成像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功可进行360°全视场成像的光声/超声双模内窥成像系统,并可同时获取消化道壁血管(光声图像)和消化道壁组织结构(超声图像)的三维信息。相关科研成果以论文“In v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