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数千光年外的手性分子,或将解锁生命起源之谜

在全球最精密的望远镜的帮助下,两名天文学家在数千光年外一片正在形成恒星的星云中发现了一种新型有机分子。这项史无前例的发现可能会帮助揭开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神秘面纱。 这种新发现的有机分子是环氧丙烷(CH3CHOCH2),它具有手性——也就是说它有左手性和右手性两种构型,两种构型互为镜面对称,它们具有完全相同的物理性质。对于上过生物学入门的人而言,手性分子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它们是构成DNA和蛋白质的基础。但奇怪的是,生物体内的手性分子都是单一手性的,或“左”或“右”,从来没有同时存在过。 地球生命的这种“单手性”现象是如何出现的?这一直是一个谜。不过现在,在太阳系外第一次发现的手性分子可能会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 “对于生命体来说,手性是非常重要的,”这项研究(发表于6月14日的Science)的第一作者之一Brandon Carroll说,“地球上所有氨基酸都是左手性的,它们可以组合形成众多体量庞大且功能多样的蛋白质分子......阅读全文

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分析专用色谱仪

主要技术指标:● 中、英文切换显示技术,5.7寸液晶大屏幕(320*240)。多达20个显示界面,信息量丰富,可储存20套色谱分析数据,并可随时调用。● 工业化设计外形,新颖大方、美观实用,结构合理,操作舒适。● 断气保护功能,zui大限度的保护色谱柱及热导池、电子捕获检测器等。● 八阶线性程序升温

环氧氯丙烷性质

  环氧氯丙烷的分子式  分子式:C3H5ClO;CH2OCHCH2Cl  外观与性状:无色油状液体,有氯仿刺激气味  分子量:92.52  蒸汽压 1.8kPa/20℃  闪点:34℃  熔点:-25.6℃  沸点:117.9℃  溶解性:微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醚、四氯化碳、苯  密度:相对密度(

环氧丙烷市场缘何平淡

  今年以来,国内环氧丙烷市场整体平稳,价格基本在12000元/吨左右震荡,出现旺季不旺、淡季不淡的局面。环氧丙烷市场缘何难见起色?一是整体供应平稳。  据统计,目前国内环氧丙烷有效产能317万吨/年。到目前为止,今年没有新增产能释放。后期来看,红宝丽新增产能12万吨/年,但目前还在投料试车中;中信

环氧氯丙烷是什么

  环氧氯丙烷,无色液体,有似氯仿气味,易挥发,不稳定。主要用途是用于制环氧树脂,也是一种含氧物质的稳定剂和化学中间体,环氧基及苯氧基树脂之主要原料;制造甘油;熟化丙烯基橡胶;纤维素酯及醚之溶剂;纸业之高湿强度树脂。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

环氧氯丙烷的介绍

  首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  中文名称:环氧氯丙烷  中文别名:表氯醇;3-氯-1,2-环氧丙烷;1-氯-2,3-环氧丙烷;ECH;(±)-环氧氯丙烷  英文名称:Epichlorohydrin  英文别名:1,2-epoxy-3-chloropropane;1-chloro-2,3-epoxypr

环氧氯丙烷的概述

  环氧氯丙烷为无色油状液体,有刺激性如醚和氯仿的气味,易燃,易挥发,有毒性和麻醉性。相对密度1.1812,熔点-25.6℃,沸点117.9℃,与乙醇、丙醇、乙醚、氯仿、丙酮、三氯乙烯及四氯化碳等许多有机溶剂混溶,易溶于苯,微溶于水,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活泼的氯原子和环氧基,所以化学性活泼,水解时先生

环氧氯丙烷的毒性

  环氧氯丙烷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也可经皮肤吸收。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及致敏作用,并有轻度麻醉及原浆毒作用。高浓度液体和蒸气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可引起眼刺痛、流泪、咽干、咳嗽、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肝肾损害,严重患者可引起粘膜坏死脱落性气管炎、支气管周围Chemicalbook炎、肺水肿和急性

环氧氯丙烷的研究历史

  环氧氯丙烷最早于1854年由Berthelot用盐酸处理粗甘油,然后用碱液水解时首先发现的 [1] 。  数年后Reboul提出这一物质可由二氯丙醇以苛性钠经水解反应直接制取 [2] ,丙烯经高温氯化然后氧化可以制备二氯丙醇,美国Shell公司对丙烯高温氯化法进行了大量研究。  20世纪上半叶处

环氧氯丙烷的环境影响

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蒸气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反复和长时间吸入能引起肺、肝和肾损害。高浓度吸入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可致死。蒸气对眼有强烈刺激性,液体可致眼灼伤。皮肤直接接触液体可致灼伤。口服引起肝、肾损害,可致死。慢性中毒:长期少量吸入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和周围神经病

环氧氯丙烷的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蒸气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反复和长时间吸入能引起肺、肝和肾损害。高浓度吸入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可致死。蒸气对眼有强烈刺激性,液体可致眼灼伤。皮肤直接接触液体可致灼伤。口服引起肝、肾损害,可致死。慢性中毒:长期少量吸入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和周围神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