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环氧氯丙烷性质

环氧氯丙烷的分子式 分子式:C3H5ClO;CH2OCHCH2Cl 外观与性状:无色油状液体,有氯仿刺激气味 分子量:92.52 蒸汽压 1.8kPa/20℃ 闪点:34℃ 熔点:-25.6℃ 沸点:117.9℃ 溶解性:微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醚、四氯化碳、苯 密度:相对密度(水=1)1.18(20℃);相对密度(空气=1)3.29 稳定性:稳定 危险标记:14(有毒品) 【性质】环氧氯丙烷挥发性高,不稳定液体。像氯仿臭,可与大部分有机溶剂混合,稍溶于水。比重1.1761(20/20℃);沸点115.2℃;每加仑9.78磅;蒸汽压12.5mm(20℃);凝固点-25℃ ;黏性1.12cp(20℃),折射率(n25/D)1.4358;闪点93°F(33.9℃)(TOC)。 【制法】环氧氯丙烷(http://www.zbqwjm.cn)从二氯丙醇除去氯化氢而得。 如果含水,会生成盐酸腐蚀混合器以后的设......阅读全文

环氧氯丙烷性质

  环氧氯丙烷的分子式  分子式:C3H5ClO;CH2OCHCH2Cl  外观与性状:无色油状液体,有氯仿刺激气味  分子量:92.52  蒸汽压 1.8kPa/20℃  闪点:34℃  熔点:-25.6℃  沸点:117.9℃  溶解性:微溶于水,可混溶于醇、醚、四氯化碳、苯  密度:相对密度(

环氧氯丙烷的概述

  环氧氯丙烷为无色油状液体,有刺激性如醚和氯仿的气味,易燃,易挥发,有毒性和麻醉性。相对密度1.1812,熔点-25.6℃,沸点117.9℃,与乙醇、丙醇、乙醚、氯仿、丙酮、三氯乙烯及四氯化碳等许多有机溶剂混溶,易溶于苯,微溶于水,由于分子结构中含有活泼的氯原子和环氧基,所以化学性活泼,水解时先生

环氧氯丙烷是什么

  环氧氯丙烷,无色液体,有似氯仿气味,易挥发,不稳定。主要用途是用于制环氧树脂,也是一种含氧物质的稳定剂和化学中间体,环氧基及苯氧基树脂之主要原料;制造甘油;熟化丙烯基橡胶;纤维素酯及醚之溶剂;纸业之高湿强度树脂。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

环氧氯丙烷的毒性

  环氧氯丙烷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也可经皮肤吸收。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及致敏作用,并有轻度麻醉及原浆毒作用。高浓度液体和蒸气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可引起眼刺痛、流泪、咽干、咳嗽、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肝肾损害,严重患者可引起粘膜坏死脱落性气管炎、支气管周围Chemicalbook炎、肺水肿和急性

环氧氯丙烷的介绍

  首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  中文名称:环氧氯丙烷  中文别名:表氯醇;3-氯-1,2-环氧丙烷;1-氯-2,3-环氧丙烷;ECH;(±)-环氧氯丙烷  英文名称:Epichlorohydrin  英文别名:1,2-epoxy-3-chloropropane;1-chloro-2,3-epoxypr

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分析专用色谱仪

主要技术指标:● 中、英文切换显示技术,5.7寸液晶大屏幕(320*240)。多达20个显示界面,信息量丰富,可储存20套色谱分析数据,并可随时调用。● 工业化设计外形,新颖大方、美观实用,结构合理,操作舒适。● 断气保护功能,zui大限度的保护色谱柱及热导池、电子捕获检测器等。● 八阶线性程序升温

环氧氯丙烷的研究历史

  环氧氯丙烷最早于1854年由Berthelot用盐酸处理粗甘油,然后用碱液水解时首先发现的 [1] 。   数年后Reboul提出这一物质可由二氯丙醇以苛性钠经水解反应直接制取 [2] ,丙烯经高温氯化然后氧化可以制备二氯丙醇,美国Shell公司对丙烯高温氯化法进行了大量研究。   20世

环氧氯丙烷的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立即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环氧氯丙烷的生产方法

  环氧氯丙烷最早于1854年由Berthelot用盐酸处理粒甘油,然后用碱液水解时首先发现的。20世纪60年代前后,为适应环氧树脂生产发展的需求,环氧氯丙烷开始以氯丙烯为原料作为主要产品进行生产。工业上环氧氯丙烷的生产方法主要有丙烯高温氯化法和醋酸丙烯酯法两种。前者由美国Shell公司于1948年

环氧氯丙烷的环境影响

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蒸气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性。反复和长时间吸入能引起肺、肝和肾损害。高浓度吸入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可致死。蒸气对眼有强烈刺激性,液体可致眼灼伤。皮肤直接接触液体可致灼伤。口服引起肝、肾损害,可致死。慢性中毒:长期少量吸入可出现神经衰弱综合征和周围神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