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极昆仑站和泰山站气象站“转正”开始业务运行

北京时间11月30日20时,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成功接收到中国南极考察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的气象观测数据,这意味着分别经过5年和近9年的稳定运行,位于南极的我国昆仑站和泰山站气象站具备了业务运行能力,自12月1日起正式业务运行,两站将获取长期、连续的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实现南极冰盖自动气象站观测业务化运行,将进一步推进全球气象预报业务。 南极大陆以大风、极寒闻名,最低气温可达-89.2℃,风速可达100米/秒,自然环境极为恶劣。长期、连续的常规气象观测,可以有效增强我国极地天气气候监测预报能力,对提高极地天气预报和气候变化评估准确度、保障科学考察、保护极地环境意义重大。此前,中国南极考察队曾在中山站至昆仑站沿线设立多个自动气象站,其中泰山站气象站建于2012年12月24日,昆仑站气象站建于2017年1月6日。科考的观测数据均传输至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 采用同一型号的自动气象站,为何一个“转正”用了5年,另一个却要9年?......阅读全文

南极•南极洲•南极大陆

  根据《南极条约》的界定,南极或南极地区,是指南纬60度以南的海洋、冰架和陆地,即南极洲和南大洋的总称,面积约5200万平方千米。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五大洲。南大洋又名南极洋,包括南纬60度以南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海域,面积约3800万

我国南极昆仑站和泰山站气象站“转正”-开始业务运行

  北京时间11月30日20时,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成功接收到中国南极考察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的气象观测数据,这意味着分别经过5年和近9年的稳定运行,位于南极的我国昆仑站和泰山站气象站具备了业务运行能力,自12月1日起正式业务运行,两站将获取长期、连续的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实现南极冰盖自动气象站观测

我国南极昆仑站泰山站气象站正式业务运行

“成功了!接收成功了!” 北京时间11月30日20时,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成功接收到中国南极考察站昆仑站和泰山站的气象观测数据。这意味着分别经过5年和近9年的稳定运行,我国南极昆仑站和泰山站气象站具备了业务运行能力。两站自12月1日起正式业务运行,将获取长期、连续的常规气象观测数据。 “实

中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壳和上地幔研究中获重要发现

  在全球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中,南极大陆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经过长达8年努力,中国科学家在南极大陆及周边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三维结构和地质构造研究中,获得重要发现。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安美建研究员介绍,第四个国际极地年(2007-2008年)开展以来,国际上在东南极实施了史上规模最大

我国第一个南极永久机场即将开建

  28日从有关方面获悉,我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将于11月2日搭乘“雪龙”号前往南极。本次考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距离南极中山站28公里的冰盖上,建设我国第一个南极永久机场。  在业内人士看来,其难度并不亚于建设一座考察站。  首先是位置特殊。备选位置位于冰盖。冰盖好比盖在南极大陆上的一床“被子”

从这里登上南极内陆最高点

   南极中山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大气与空间物理学研究室主任胡红桥正在经历第三次南极越冬。   近日,南极中山站激光雷达安装成功。在天空晴好时,今年他和团队可实现对极区中高层大气24小时昼夜连续观测,填补我国极区中高层大气观测空白。   1989年2月26日,我国在白色荒凉的南极大陆上

生态气象观测简介

  生态气象观测是生态气象信息服务、天气气候预测模式参数获取和相关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生态气象监测的对象是农田、森林、草地、湖泊、荒漠、湿地等代表性生态系统中水、土壤、大气、生物等生态系统不同要素,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中地气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这地18.3℃高温曾创纪录,人类却危险了

  地球上的不同大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气候条件,世界大多数陆地都集中在南北纬60°以内,整体上气候条件还算适宜,因此除了南极洲以外所有的大洲都有人类居住,除了非洲、亚洲、欧洲,其它岛屿地带、大洋彼岸,人力最早的足迹可以追溯到3.5万年前,澳大利亚的土著就是那时候过去的。  有人居住的

极地变暖速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成因复杂

近年来,不同科研团队对于北极放大效应提出诸多不同观点。例如北极云量和水汽增加导致更多长波辐射反射回海面或冰面;中纬度通过波动和大气环流向北极输送更多热量和水汽;海洋变暖向极地输送更多热量,导致海冰融化;极地臭氧的损耗可能推动了北极气温的极端升高等。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屡屡引起人们的讨论。由

选址工作长达5年-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啥模样

  随着日前第三十三次南极考察队凯旋,中国第五座南极考察站选址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  为什么要建新的南极站?新站选址背后有哪些故事?南极科考未来如何发展?怎样实现从南极大国到南极强国的跨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国家海洋局的有关专家。  即使建造有难度,但只要科考意义大,就不怕困难  围绕中国第五座南

怎样做好田间气象观测工作?

气象观测是田间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利用眼力、小型气象站仪器对田间气象进行观察和测定。田间气象观测资料对农耕操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观测员必须具有扎实的观测技术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应尽量避免错情,以保证获取最具有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的田间气象观测资料,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障。1.

生态气象观测有哪些特性?

  生态气象观测选择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特点有密切联系,并能反映生态系统演替和发展,简易可行、便于长期坚持的大气、生物、土壤、水环境和灾害等项目,生态气象观测主要以遥感监测为主,地面观测为辅。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观测仪器有涡度相关通量塔、光合测定仪、土壤盐分、pH测定仪、土壤蒸渗仪、水位仪等。利用涡

冰雪南极-巍巍“中山”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087.shtm 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终年白雪皑皑的南极维斯托登半岛上,中国南极中山科学考察站巍然屹立。近期,中山站迎来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队。在中山站期间,科考队员进

研究人员发现绿藻适应南极环境的早期演化机制

  生物在寒冷的南极大陆如何生存演化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生物学问题。目前,对于嗜冷生物生命活动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对嗜冷酶的理解,而嗜冷酶是经过长期的突变积累和适应性演化形成的。那么,通过大气层流等途径到达永久性寒冷环境的微生物,在细胞内各种参与代谢的酶完成冷适应之前怎样在低温下保持一定的代谢活性和生长能力

南极冰盖发现半透明鱼-体内抗冻糖蛋白能防低温冻结

  南极大陆厚达数百米的冰盖下一片黑暗。但科考人员钻透南极惠兰斯湖上方的冰盖后,发现冰下湖水中生活着微生物、甲壳类动物和几种稀有鱼类,其中体型最大的一种鱼身体半透明,能清晰地看到其内脏。  大约10年前,科研人员还普遍认为鱼类等复杂生物无法在南极洲的巨大冰盖下生存。因为虽然冰盖下有一定深度的海水,但

旧貌换新颜-“34岁”南极地震台大变身

南极地震台新一代观测房科考队员挖掘观测仪器安放坑。(小图为南极地震台站观测仪器安放坑)  最近,一条来自地球最南端的消息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南极长城站地震台改建任务已圆满完成,新一代长城站地震台正式运行。业内普遍认为,此次南极长城站地震台的成功改建,标志着中国在南极

研究称南极臭氧空洞降至1989年来最小面积

  日本气象厅日前发布的信息显示,南极上空臭氧空洞虽已扩至相当于南极大陆面积约1.5倍,但这也是1989年以来的最小面积。  据气象厅介绍,臭氧空洞的面积在今年9月扩大到2080万平方公里,这比2000年时观测到的2960万平方公里大幅缩小,2000年的数值是迄今观测到的最高值。  气象厅

南极臭氧空洞降至1989年来最小面积

    10月25日电(记者蓝建中)日本气象厅日前发布的信息显示,南极上空臭氧空洞虽已扩至相当于南极大陆面积约1.5倍,但这也是1989年以来的最小面积。   据气象厅介绍,臭氧空洞的面积在今年9月扩大到2080万平方公里,这比2000年时观测到的2960万平方公里大

生态气象观测的基本要求

  (1)平行观测原则  在进行生物生长发育状况观测的同时,还要对其生长和生存环境进行同步观测,使资料具有可比性。  (2)点面结合的方法  所选生态类型观测点要能够代表同一种生态型的状况和同一个生态型的生产力水平,即根据所选生态站点的资料,可以推出同一生态型的大致情况,因此,处理有固定的观测地段进

南极特有昆虫“南极蠓”-基因很独特

  在寒冷的南极,竟然也有一种不会飞的蚊子“南极蠓”。科学家最新报告称,他们对“南极蠓”进行了基因测序,发现其基因组规模极小,这可能就是“南极蠓”能在南极生存的一个秘诀。   “南极蠓”是南极大陆上唯一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昆虫,也是南极大陆特有的物种。虽然“南极蠓”体长只有2至6毫米,却能在极寒、干燥、

反复佐证南极最低温-美科学家将“冷板凳”坐“热”

-98℃,这是美国和荷兰科学家小组新通报的南极最低气温纪录。此温度为通过卫星遥感反演的南极高原冰表面的历史最低温度。 “我很肯定,早些年就和学生讨论过南极热成像制图的想法。”美国科学家Ted Scambos(泰德·斯卡姆波)7月4日在邮件中回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南极热成像制图是一个受欢迎

南极发现迄今最古老海洋DNA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由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在南极大陆北部斯科舍海的深海沉积物中发现了最古老的海洋DNA。这些有机物质碎片为研究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提供了宝贵线索,还有助于评估冰冻大陆周围海洋生物目前及未来的变化。相关研究发表于最近的《自然

中国将首次在南极投放海底地震仪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两台海底地震仪将随第28次南极科考队前往南极,并将投放于南极普里兹湾以北海域,对南极大陆及其周边海域的地震情况进行观测。这是中国首次在南极地区投放海底地震仪。   据这一科研项目的现场执行人之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阚光明介绍,海底地震仪由地震计、记录仪和释放器

连线中科院科考人员桑鹏:此次南极科考不同以往

           科研人员桑鹏在南极开展科考工作。受访者供图 “双龙奔腾探南极,雪地科考竖红旗。”近日,中科院精密测量院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科研人员,踏上南极科考征途,参与中国第39次南极科考。12月13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连线正在中国南极中山站执行科考任务的实验师桑鹏,获知现场

全球变暖催生新航线-地球“变小”南北极两重天

  北极和南极是地球的极巅,它们遥相呼应,各据一方。北极是陆地包围着海洋——北冰洋,南极是海洋包围着陆地——南极洲。寒冷干燥是极地的特色,冰天雪地是那里的常态。夏季极昼,全天阳光普照没有夜晚,冬季极夜,长夜难明见不到太阳;绚丽多彩的极光犹如天宫燃放的焰火,能在瞬间把宁静的夜空映得通明;北极的夏天是南

南极冰盾下发现火山活动-若喷发影响全球(图)

南极  据俄罗斯RT电视台网站11月18日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南极大陆西部厚厚冰盾覆盖下依旧存在火山活动。这些岩浆运动甚至可能是火山喷发的先兆。   在南极大陆表面有许多火山,其中最活跃和最著名的就是埃里伯斯火山(Mount Erebus)。许多科学家一直怀

调查证实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层加速消融

多国科学家近日发表的一份对南极大陆沿海冰河的详细调查报告证实,全球变暖导致南极冰层的年消融速度近10年来激增了75%。 据法新社报道,美国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埃里克·里尼奥带领5个国家的科研人员进行了这项研究。他们用4颗卫星上的干涉测量雷达对南极大陆的周边进行了测量,并且绘制了图像。 科研人员

南极洲在变绿

  科研人员发现,随着全球变暖,南极大陆的边缘地带正在迅速变绿。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当代生物学》期刊。  2013年,该研究组调查了南极大陆南端的苔藓和微生物生长情况,以分析过去50年间,由于气候变暖导致的大陆生态变化。“新研究给了我们这些变化正在发生的更清晰的概念尺度,之前我们只是调查了南极半岛最

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间生物扩散规律揭示

  现在遍布北美大陆的美洲黑熊竟不是当地“土著居民”?欧亚大陆随处可见的雨蛙竟来自于美洲?原来,数千万年前,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间虽然隔着白令海峡,但一条跨越海峡的通道——白令陆桥搭起了两大陆生物间的“交流桥梁”,它的形成和相关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了两大陆间动植物的分布格局。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

百万只巨型帝王蟹侵入南极可能破坏生态

帝王蟹入侵南极大陆架,可能引发生态灾难。 帝王蟹首次侵入南极大陆架。   当前在南极捕鱼还属违法行为,不过也许可以把它当作一种用来控制帝王蟹继续入侵的方法。   北京时间9月13日消息,遥控潜艇在位于南极洲近海大陆架下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