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天津工生所在酶燃料电池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酶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燃料电池,通过生物酶在电极上的催化,将底物(如糖类)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酶燃料电池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安全、环保、底物容易获得且价格低廉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可为移动电子产品供电的绿色电池之一,具有广阔的商业前景。葡萄糖是酶燃料电池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底物,它有着极高的储能密度。然而,此前的研究由于仅使用了单一酶,或使用了效率一般的多酶系统,均无法将葡萄糖底物充分地氧化利用,因而导致大量化学能难以被释放,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低。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体外合成生物学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开发了一套不依赖ATP和CoA的体外多酶分子机器系统,该系统由12个酶组成,可将葡萄糖完全氧化,每个葡萄糖分子释放24个电子,实现了接近100%的能量转化效率。该研究首次定量证明了葡萄糖在酶燃料电池中可以被完全氧化,使糖电池的能量密度得以最大化。此外,通过替换和添加新的酶器件,经过体外途径工程的改造,该酶燃料电......阅读全文

酶燃料电池缺点

燃料的类型仅限于不会对酶产生不利影响的燃料。酶由于各种原因容易降解除非特定温度等条件和操作条件受到限制,否则它不起作用酶燃料电池使用为电极修饰的酶使燃料离子化,但是该酶由于各种因素而劣化。当酶降解时,产生的功率降低。

酶燃料电池的概念和原理

酶燃料电池是使用酶的燃料电池。酶燃料电池直接乙醇燃料电池由有机物氧电化学类似于燃料电池中,进行反应,如化学能转换到电能 。尽管它们与生物燃料电池部分重叠,但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使用酶作为催化剂,但是存在使用活微生物的类型和仅使用酶的类型。 氢酶是有前途的候选物。

天津工生所等发表酶燃料电池综述文章

  酶燃料电池(enzymatic fuel cells, EFCs)是一类利用氧化还原酶为催化剂的燃料电池,具有绿色、安全、高生物兼容性的特点。随着人们对清洁、安全、高效能源的日益重视,以及可穿戴、可植入电子设备的日趋流行,EFCs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受到能量密度低、功率密度小、稳定性差和电

大连化物所氢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游艇通过试航

  近日,应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氢燃料电池电堆的燃料电池游艇“蠡湖”号经过半个多月的海上调试,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通过试航,标志着我国燃料电池在船舶动力上的实船应用迈出关键一步。该艘游艇由大连海事大学建造,采用了大连化物所开发的70kW氢燃料电池电堆。  近年来,大连化物所氢燃料电池技术

未来生物燃料电池或使用混合燃料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美国研究人员表示,通过用细胞的线粒体取代酶分解和重建生物燃料中的纤维素分子,未来的生物燃料电池或将依靠各种生物燃料组成的能量“饮料”来工作。   科学家在美国化学学会的年会上展示了一款新的生物燃料电池模型。新电池不使用酶而使用细胞中的线粒体来分解燃

天津工生所在酶燃料电池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酶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燃料电池,通过生物酶在电极上的催化,将底物(如糖类)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酶燃料电池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安全、环保、底物容易获得且价格低廉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可为移动电子产品供电的绿色电池之一,具有广阔的商业前景。葡萄糖是酶燃料电池中使用最为普遍的底物,它有着极高的储能

氢燃料电池前景几何?

  “随着燃料电池推动新一代清洁能源改革,公众也愈发关注燃料电池的发展,我们在中国的公共交通市场上看到了巨大商机。中国需要更清洁的城市公交系统,同时在空气质量监管方面也更加严格,中国市场对于清洁能源的需求肯定会不断增加。”加拿大巴拉德动力系统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andall MacEwen说。  

什么是燃料动力电池?

  1、碱性燃料动力电池(AFC)采用氢氧化钾溶液作为电解液。  这种电解液效率很高(可达60一90%),但对影响纯度的杂质,如二氧化碳很敏感。因而运行中需采用纯态氢气和氧气。这一点限制了将其应用于宇宙飞行及国际工程等领域。  2、质子交换膜燃料动力电池(PEMFC)采用极薄的塑料薄膜作为其电解质。

在燃料电池测试中,如何能控制燃料电池的电流密度

燃料电池能量不是通过燃烧氢气获得,而是借助于电化过程从氢和氧中产生水和电流。 由一组燃料电池完成这一电化过程,能产生120~200伏的直流电。电流测量时必须先断开电路,然后按照电流从“+”到“-”的方向,将万用表串联到被测电路中,即电流从红表笔流入,从黑表笔流出。如果误将万用表与负载并联,则因表头的

燃料电池掀热潮 生物燃料成投资热点

  本周以来,在新能源汽车热潮的助推下,燃料电池概念强势来袭,wind燃料电池指数更是连续两个交易日收出放量长阳。而随着燃料电池炒作热潮的逐步蔓延,围绕燃料电池的相关概念也进入细化阶段,其中生物燃料就悄然进入投资者的视线中。消息面上,近日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生物传感技术团队在基于细菌表面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