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祝贺!哈佛袁均瑛教授今日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今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传来喜讯: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袁均瑛教授成功当选科学院院士。在本次新增的84名院士中,袁均瑛教授是唯一的一名华人。这也是她在2007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后斩获的又一殊荣。 袁均瑛教授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是一名解剖学家,母亲是一名植物学家。1977年高考恢复后,她与全上海10万多名考生一同赴考,并名列榜首,顺利进入复旦大学学习。本科毕业后,她又参加了首届“中美生物化学考试申请”(China–United States Biochemistry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CUSBEA)项目,并在25000名申请人中排名第二,于1982年前往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深造。 在哈佛大学的求学之旅有着一段小插曲——作为一名哈佛大学的研究生......阅读全文

祝贺!哈佛袁均瑛教授今日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今日,美国国家科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传来喜讯: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袁均瑛教授成功当选科学院院士。在本次新增的84名院士中,袁均瑛教授是唯一的一名华人。这也是她在2007年当选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后斩获的又一殊荣。 

袁钧瑛:从上海女孩到美国院士

   “您还记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您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那天,您在忙什么吗?”  问起这事,袁钧瑛院士笑了起来,“那天,美国科学院开始怎么也找不到我,因为我把手机关了。后来他们电话打到我家里,是我先生俞强接的电话。但他也没法打通我的电话,只能在微信中留言。”  这一天是今年的5月2日,作为哈佛医学院

袁钧瑛院士eLife发表新成果

  现任职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哈佛医学院的袁钧瑛(Junying Yuan)教授多年从事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是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并且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凋亡基因的发现者。该发现为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奠定了研究基础,引发了世界上众多的实验室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细胞凋亡进行系统的研

袁钧瑛院士本月发表两项重要成果

  现任职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哈佛医学院的袁钧瑛(Junying Yuan)教授多年从事于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是世界细胞凋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并且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凋亡基因的发现者。该发现为世界细胞凋亡研究 领域奠定了研究基础,引发了世界上众多的实验室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细胞凋亡进行系统的

袁钧瑛院士Science发表程序性坏死研究新成果

  来自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中RIPK1通过促进炎症及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又称程序性坏死)介导了轴突退行性病变。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8月5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现任职于哈佛医学院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袁

袁钧瑛首次揭示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分子关联

  几十年来,无数科学家奋斗在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第一线,想要找到背后的生物学机理,为全世界的患者带来治疗的希望。那么多年过去了,人类在这一领域的进展依然不容乐观。目前,针对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我们依旧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对于其中最为常见的阿兹海默病,我们甚至开始怀疑,几十年来的假说是不是错了……

西安光机所陈培均、袁媛入选陕西省“百人计划”

  近日,经中共陕西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批准,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陈培均博士、袁媛博士入选陕西省第三批“百人计划”。至此,西安光机所已有五名科技人员入选陕西省“百人计划”。   陈培均主要从事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开发、新材料应用以及元器件整合研发,拥有多项创新性成果,2

袁亚湘院士:科研需要童心

  他年过五十,却仍保有一颗“童心”,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爬山,每两周要约上几个好友打一场桥牌;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却从不拿“埋头苦读”说事儿,从不强迫孩子去学奥数、英语等不感兴趣的事。   他叫袁亚湘,在管理过一个所(中科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和一个实验室(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

均质器

随着生物医药、石油化工、食品工业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运用到均质器。而实验仪器行业的发展,也为上述行业的实验室提供了多种多样不同功能的均质器。实验室常用的均质器的原理:将实验样本和溶液或溶剂混合均匀,达到实验所要求的标准溶液。

课题组首次揭示衰老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分子关联

  几十年来,无数科学家奋斗在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第一线,想要找到背后的生物学机理,为全世界的患者带来治疗的希望。那么多年过去了,人类在这一领域的进展依然不容乐观。目前,针对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我们依旧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对于其中最为常见的阿兹海默病,我们甚至开始怀疑,几十年来的假说是不是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