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我国学者利用SMRT、HiC等技术破解大豆Gmax_ZH13基因组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为人类提供了主要的油料和蛋白资源。大豆起源于中国,古称“菽”,约在5000年前由其野生种驯化而来,随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大豆在引种和改良过程中产生了遗传瓶颈效应,使来自不同主产区的大豆品种间具有显著的遗传变异。目前,我们广泛采用的大豆参考基因组来源于美国品种“Williams 82”(Glycine_max_v2.0)。该单一品种的基因组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大豆的遗传变异,特别是和美国地理距离遥远具有明显遗传变异的亚洲品种。此外,功能研究发现该基因组存在多处组装错误,影响了功能基因的定位挖掘。Gmax_ZH13和Williams 82基因组比较分析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综合运用单分子实时测序(SMRT)、单分子光学图谱(optical mapping)和高通量染色体构象捕获技术(Hi-C),对......阅读全文

我国学者利用SMRT、Hi-C等技术破解大豆Gmax_ZH13基因组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为人类提供了主要的油料和蛋白资源。大豆起源于中国,古称“菽”,约在5000年前由其野生种驯化而来,随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大豆在引种和改良过程中产生了遗传瓶颈效应,使来自不同主产区的大豆品种间具有显著的遗传变异。目前,我们广泛采用的大豆参考基因组来源于美国品种“Will

为国产优异大豆品种培育奠定基础 "中黄13"基因组发布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联合中国科技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所、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对中国国审大豆品种“中黄13”(Gmax_ZH13)的基因组进行从头组装,最终得到1.025 Gb的基因组序列,包含20条染色体和1条叶绿体。相关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表于《

大豆“中黄13”基因组发布 为国产优异大豆品种培育定基础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联合中国科技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所、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对中国国审大豆品种“中黄13”(Gmax_ZH13)的基因组进行从头组装,最终得到1.025 Gb的基因组序列,包含20条染色体和1条叶绿体。相关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表于《中国

中国大豆“中黄13”基因组发布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联合中国科技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所、北京贝瑞和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对中国国审大豆品种“中黄13”(Gmax_ZH13)的基因组进行从头组装,最终得到1.025 Gb的基因组序列,包含20条染色体和1条叶绿体。相关成果近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表于《

中国大豆基因组公布并发现该基因组组装错误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经济作物,为人类提供了主要的油料和蛋白资源。大豆起源于中国,古称“菽”,约在5000年前由其野生种驯化而来,随后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大豆在引种和改良过程中产生了遗传瓶颈效应,使来自不同主产区的大豆品种间具有显著的遗传变异。目前,我们广泛采用的大豆参考基因组来源于美国品种“Will

中美大豆品种存在大量遗传变异

美国种植的大豆品种同中国种植的大豆品种有何不同?依据新近完成的中国大豆基因组测序,科学家发现,中美大豆品种在基因组上存在着大量的遗传变异。中国大豆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优良大豆品种的培育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的《中国科学—生命科学》(英文版)上。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大豆起

转基因大豆与非转基因大豆并非“实质等同”

  在开始这篇博文前,让我们先来解释一个名词——实质等同原则。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支持转基因食品上市者,一直宣称

大豆协会:转基因大豆与肿瘤高度相关

  在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下,我国大豆业“奄奄一息”。15年来,转基因大豆在安全性争议声中,进口数量不断攀升。日前,农业部批准发放三个可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大豆安全证书,又掀起了一场无解的争论。   转基因大豆进口争议中前行 协会称与肿瘤高相关   央视网(记者李文学

进口转基因大豆将带来“基因污染”

  今年头两个月,黑龙江省大豆进口量激增,达到26.9万吨,同比增长6563.5%。而黑龙江省的大豆出口呈相反态势,今年头两个月仅出口1879吨,同比下降92.2%。   “一旦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占领黑龙江市场,危及的将不仅是当地世代以大豆种植为生的农户的利益和生存,黑龙江大豆的原产种源、环境也将遭

大豆“走失”的基因“回家”了

左上为栽培大豆种子,其余为多年生野生大豆种子。山东农大供图 多年生野生大豆植株           山东农大供图从又黑又小的野生大豆,到又黄又大的栽培大豆,3月15日《自然—植物》在线发表的论文证实,在这个过程中丢失了约70%的基因位点。现在,科学家让这些丰富的遗传资源“回家”了。论文通讯作者、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