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完成一微重力环境技术试验系国际首次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科研人员6月13日在瑞士杜本多夫,利用欧洲失重飞机成功完成了微重力环境下陶瓷材料立体光刻成形技术试验,这在国际上是首次,同时完成我国首次金属材料微重力环境下铸造技术试验,试验验证了多项微重力环境下高精度制造前沿技术和新型材料,获得多件完好的陶瓷和金属制造样品及丰富的实验数据。 此次试验于6月12日开始,截至6月13日下午,共进行了28次微重力、2次月球重力和2次火星重力飞行,搭载的两套装置分别对陶瓷材料和金属材料进行了预先计划的制造任务,共获得10件陶瓷样品和8件金属样品。 微重力环境下粉末材料,难以在制造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国际上普遍采用丝状材料,作为太空制造的主要材料形态,但该种方式的一次成型精度和表面光洁度较低,实际应用潜力受限。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太空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了类固态陶瓷膏体材料,这是一种可在失重环境中约束精细粉末的新材料形态,具有适应多种微重力条件......阅读全文

神舟九号:微重力下的细节

尽管美国和前苏联在1960年代就已经完成了手动交会对接,这项工作时至今日仍然是相当困难的。   2012年6月29日上午,三名中国航天员随神舟九号的返回舱返回地面,降落在内蒙古。经过短暂的重力再适应,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先后出舱。中央电视台直播了全过程。画面上地面的医务人员表情轻松

磁铁可在微重力下加速氧气生产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npj 微重力》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可利用磁铁在太空中更好地制造氧气,以供宇航员呼吸,促进未来月球和火星探索任务的开展。  让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及其他航天器上呼吸复杂而昂贵。最新研究主要作者、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阿尔瓦罗·罗梅罗·卡尔沃解释说,在国际空间站内,氧气通过电解

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的前世今生

   6日凌晨,实践十号卫星搭载着19项创新性科学实验,进入了太空。   由于拥有地球上所没有的微重力环境,太空成为特殊的实验场,多年来吸引着人类源源不绝地来到这里开展实验。   迄今为止,在这里开展实验的中国航天器,均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近日,记者来到五院探秘空间微重力科学实验的前世今生

果蝇癌细胞在微重力下停止增殖

  微重力环境下的癌症研究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秘鲁研究人员最新发现,果蝇体内的癌细胞在微重力环境下会不再增殖甚至死亡。  科学家已经破译了果蝇的全部生命密码。尽管人类的基因比果蝇复杂,但果蝇的基因有60%与人类相同,特别是果蝇使用与人类类似甚至同样的基因生长发育,加之果蝇的生命周期很

“实践十号”微重力下的新科研

  “实践十号”卫星在轨模拟图。中科院供图  “实践十号”是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实验的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卫星于2016年4月6日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成功,整星在约250千米高度的近地圆轨道运行12天后,卫星返回舱与留轨舱分离,当日返回舱携带11项材料、生物载荷安全返回地面,样品完好,

我国完成一微重力环境技术试验-系国际首次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科研人员6月13日在瑞士杜本多夫,利用欧洲失重飞机成功完成了微重力环境下陶瓷材料立体光刻成形技术试验,这在国际上是首次,同时完成我国首次金属材料微重力环境下铸造技术试验,试验验证了多项微重力环境下高精度制造前沿技术和新型材料,获得多件完好的陶瓷和金属

力学所等微重力沸腾传热强化研究获进展

  沸腾传热因其高传热能力在地面和空间科技实践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沸腾现象中具有极为复杂的多尺度耦合、多相相互作用和非平衡等特性,存在众多的影响因素,如成核、气泡生长、加热面附近固﹣液﹣气相互作用、气﹣液界面上的蒸发/凝结及使蒸气和热流体远离加热面的输运等。由于气、液两相介质一般存在极大的密度差异

我国完成一微重力环境技术试验-系国际首次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该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科研人员6月13日在瑞士杜本多夫,利用欧洲失重飞机成功完成了微重力环境下陶瓷材料立体光刻成形技术试验,这在国际上是首次,同时完成我国首次金属材料微重力环境下铸造技术试验,试验验证了多项微重力环境下高精度制造前沿技术和新型材料,获得多件完好的陶瓷和金

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4秒)启动试运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063.shtm7月1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中心研制建设的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4秒)已于近日启动试运行。该装置达到了4秒微重力时间、10μg微重力水平、过载加速度不超过

微重力环境有助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

近日,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戴建武再生医学团队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旭团队利用微重力反应器模拟太空微重力环境,发现这一环境有助提升三维(3D)培养神经干细胞修复脊髓损伤的效果。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生物材料科学》期刊。如何利用微重力环境开展组织工程研究是目前空间生物学研究的前沿和热

如何保持微重力生物反应器里的温度?

生物反应器必须放在恒温箱里,恒温箱的温度可以设定和维持在 37℃。

中国成功发射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侧记

   6日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春寒料峭。一颗“新星”搭乘一支“利箭”呼啸而去。  接下来的半个月,“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好比一所“流动实验室”,将在距离地球数百千米外的高空边飞行、边实验。  火箭腾空的刹那,“实践十号”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心绪难平。为这一刻,他等了近10年。

在植物适应空间飞行微重力环境研究方面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光合与环境生物学实验室研究员蔡伟明研究组在iScience上在线发表题为Pectin methylesterase gene AtPMEPCRA contributes to physiological adaptation to simulated an

微重力和医学:为什么我们要在太空中测试癌症药物?

加州大学(UC)圣地亚哥分校的科学家们将成为第一批在太空中测试两种癌症疗法的研究人员,他们将新的干细胞实验发射到国际空间站,并将研究太空如何影响宇航员的干细胞健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桑福德干细胞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正在利用微重力条件,它可以加速人类干细胞的老化、炎症和免疫功能紊乱。这不仅将扩大我们关于

我国研制的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启动试运行

  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该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制建设的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4秒)启动试运行。  该装置采用电磁抛射的方式在地面构建微重力实验环境,即采用电磁弹射系统将实验舱垂直加速到预定速度后释放,实验舱在上抛和下落阶段为科学载荷提供微重力环境,目前该装置达到了4秒微重力时间、10μg微重

模拟微重力对辐射诱导个体间信号通讯作用研究中获进展

  深空载人飞行是航天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实现人类在外太空长期驻留就必须建立良好的生命生态保障系统。植物能够提供食物、氧气和水的循环利用,是空间生命生态保障系统的核心组成。为了应对空间粒子产生的辐射损伤,植物会通过个体间的信号通讯进行预警,增加植物系统的稳定性。太空中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因子是否会影响植物

我国成功进行首次微重力条件下的3D打印试验

  记者4月13日从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我国科研人员近日利用抛物线飞机成功进行了首次微重力环境下的3D打印试验。这为未来把3D打印机搬上太空、为空间站提供后勤补给等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经验。  据介绍,根据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与德国宇航局的双边合作协议,德国宇航局向中科院太空增材制造技术试

模拟太空微重力系统条件对风险决策及脑功能的影响

  从“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到“星际迷航”,人类一直梦想着在太空生活,甚至移民到新的星球。但实现这一梦想,不仅需要掌握更先进的航天与空间技术,还要能够掌控太空微重力条件下的各种风险与不确定性。人类已经开始研究关于星际航天的问题,这种长时的太空作业任务会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挑战和风险,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

模拟太空微重力系统条件对合作及攻击行为的影响

  回顾21世纪,从我国第一艘 “神舟五号” 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及着陆,到神舟六号、七号及九号飞船的搭载人数递增至三人,任务难度逐渐增大,中国星辰大海的航天事业正猛速推进。伴随着宇宙停留时间和停留人数的增加,独立完成所有任务的时期也已成为过去。  Terry McGuire曾是美国宇航员的精神科顾问

【中国科学报】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启动试运行

  7月1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获悉,其研制建设的4秒电磁弹射微重力实验装置已于近日启动试运行。该装置达到了4秒微重力时间、10μg微重力水平、过载加速度不超过5g、实验间隔不大于10分钟的国际先进水平。与传统单程落塔、抛物线飞机等相比,装置在实验效率、实验载荷强度要求、运行成

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详解梦天8个科学实验柜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梦天实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这也是中国天宫空间站三舱T字构型组合体的最后一个部分。梦天实验舱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研制了超冷原子物理实验柜、高精度时频实验柜、高温材料科学实验柜、两相系统实验柜、流体物理实验柜

技生所空间微重力与辐射效应耦合性研究取得新进展

  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空间粒子辐射对人体的健康风险日益得到关注。微重力是空间最为重要的极端环境条件之一,研究其对空间辐射旁效应和适应性反应的调控过程和机制对空间辐射危害性的正确评估和防护有重要的作用。  技术生物所离子束植物遗传工程研究室卞坡研究组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合作阐明微重力对辐射

新一代微重力测量仪成功用于实践十号

  4月24日,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510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由该所研发的微重力测量仪、雷达应答机、热控对流风扇等24台实践十号星上产品经过飞行试验,全部工作正常、性能稳定。其中,微重力测量仪首次实现全程监测实践十号返回舱和轨道舱的科学实验环境。  510所副所长王润福表示,实践十号卫星是我

使用微重力生物反应器时需要一个恒温箱吗?

是的,恒温箱是为了保持培养的温度, pH值,氧气供给量。应当注意水是从硅酮氧合器蒸发到恒温箱的。 这个将导致培养皿中产生气泡。所以,为了保持水蒸气的浓度,防止在培养容器中的蒸发,恒温箱里的湿度也是很重要的。

一句话了解19项科学实验

  1.蒸发与流体界面效应空间实验研究——观测研究液滴蒸发过程中的相变蒸发效应与表面张力驱动对流的相互作用规律,为相关空间两相系统的应用与开发提供新理论。   2.颗粒物质运动行为—颗粒流体气液相分离空间实验研究——实现颗粒分舱聚集,获得空间颗粒物质输运的方法,建立相关理论依据。   3.微重

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计划四月发射

  记者25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获悉,由该院总体部抓总研制的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日前已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今年4月的发射任务进行最后准备。卫星副总设计师李春华介绍,该卫星将成为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平台,为我国空间微重力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目前,各

【人民日报】把实验室搬到太空

实践十号科学卫星在总装测试中。  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我国科学卫星系列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实践十号已完成有效载荷正样研制及环境试验,交付卫星总体,预计将于明年春季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利用微重力环境及复杂辐射环境,进行地面做不了的实验  实践十号卫星工程项目首席科

天宫二号不远万里飞去太空做实验,到底是为啥?

  又到一年中秋时,今年天空的第一主角却不再是皓皓明月。15日晚,朋友圈一度被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的重磅消息刷屏。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进入了应用发展新阶段。  “天宫二号”上要进行的各类实验达十多项,堪称“最忙碌的空间实验室”。其实验项目分为

“实践十号”返回科学硕果

  在北京中关村北四环以南,一座百米高塔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的百米微重力实验落塔,科学家将实验载荷提升到近100米高的塔顶,让它们做自由落体,观察微重力状态下的各种科学现象。  但地球只给了科学家区区3.6秒。想要更长的微重力时间?恐怕还得到太空中去。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

中科院2个生命科学“小立方”搭乘飞船进入太空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中科院)获悉,由该院牵头负责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研制、昵称为生命科学“小立方”的2项科学实验的样品及实验单元——“空间辐射计量及生物损伤评估技术”和“空间微重力环境调控植物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分子网络研究”,搭乘29日夜间成功发射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前往中国空间站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