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广东省质监部门:查获问题餐盒1300多万个

堆积如山的问题餐盒 省质监部门介入调查,佛塑餐具制造车间被查封,佛塑发公告向公众致歉 全省两天―― 佛塑股份旗下控股子公司被央视曝光用洋垃圾制作餐盒之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记者昨日获悉,央视前晚节目播出后,当晚10时许,佛山市质监局即赶赴被曝光的佛塑股份鸿华聚酯切片有限公司,查封其餐具生产车间。 昨日晚间,佛塑股份发布公告,确认被曝光的餐具车间存在涉嫌违规添加再生料,生产部分中低档一次性发泡餐具产品的情况。公告表示,将立即终止全部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生产经营,全力追回已发出的问题产品予以销毁,并就此事件向社会公众致歉。 现场一:佛山鸿华公司 工厂停产 原料产品被查封 昨日,记者在佛山鸿华聚酯切片有限公司看到,厂区内依然有叉车在运行,时不时还有货车进出,不过生产餐盒的车间已经停产,车间大门贴上了封条,不过里面依然堆放着做餐盒用的泡沫材料。在成品仓库,记者见到了大批发泡餐盒,上面贴着广东省......阅读全文

广东省质监部门:查获问题餐盒1300多万个

堆积如山的问题餐盒  省质监部门介入调查,佛塑餐具制造车间被查封,佛塑发公告向公众致歉 全省两天――  佛塑股份旗下控股子公司被央视曝光用洋垃圾制作餐盒之后,立即引起轩然大波。记者昨日获悉,央视前晚节目播出后,当晚10时许,佛山市质监局即赶赴被曝光的佛塑股份鸿华聚酯切片有限公司,查封

央视曝上市公司用洋垃圾造一次性餐盒 已封设备

  用由洋垃圾制成的塑料颗粒做成餐盒并在市场大量销售,广东知名上市公司佛塑股份突然身陷“垃圾门”。  8月10日晚间,央视经济频道曝出佛塑股份下属鸿基分公司违规用廉价再生塑料颗粒生产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且每月产量高达1千吨,约2亿个“毒餐盒”流入市场。昨日(8月11日)

佛塑将彻底退出一次性餐具生产

  深陷“垃圾门”事件的佛塑股份昨日再次发布公告,单方面澄清其拥有七成股份的鸿华公司没有使用洋垃圾生产一次性餐具,而全部来源于自身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佛塑表示已决定彻底退出一次性餐具生产经营业务。  对此,有环保专家认为,佛塑需要提供相关采购、使用记录证明自己的说法

佛塑月产垃圾餐盒一千吨 称内销用料好糊弄

昨天,记者来到鸿基公司,门卫不让记者进入。黑色的塑料原料  本月10日晚,央视经济频道《消费主张》对上市公司佛塑股份下属鸿基分公司违规使用洋垃圾进行曝光。报道称,鸿基公司从加工企业购得用进口洋垃圾制成的塑料颗粒,然后再用这些颗粒制成一次性发泡餐盒进行内销。公司采购进出口部陈跃文称,公司每个月的产量高

废旧塑料生产一次性致癌餐具 广东22企业被立案

  最近,央视记者调查发现,在广东有不良企业使用废旧塑料添加化学品染色、增白,生产一次性塑料餐具,而这些垃圾塑料制成的餐具含有致癌物。针对这种情况,记者昨天获悉,省质监部门立即采取了行动,这两天对被曝光的企业进行了查处。  据悉,今年以来,质监部门多次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发

曝光:化学整容塑料垃圾变成白餐盒

成堆的塑料垃圾  荧光增白剂随意添加,全程没有消毒,广东80%厂家从这里进货。  一些黑黄色的垃圾塑料块,添加进滑石粉、荧光增白剂,最后冷却成型后变成了一个个白色的塑料餐盒——跟随着暗访镜头,广东“垃圾”餐盒的整条生产销售链展现在我们眼前,这

上海硅酸盐所与佛塑科技集团合作成立节能膜公司

  6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与佛山佛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的“佛山金智节能膜有限公司”在佛山举行签约仪式。上海硅酸盐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龙根,上海大学校长罗宏杰,中国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主任李昌群等出席签约仪式。  “佛山金智节能膜有限公司”是由

两协会再打口水仗 一次性塑料餐盒是否有毒存疑

  塑料加工协会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交锋”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被“口水”   一次性发泡塑料餐盒不但无毒无害,还是绿色产品。在报道了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联合为一次性餐盒“正名”之后,昨天,另一家协会――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又对此提出质疑。  质疑一 

被禁14年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解禁惹争论

  被禁止了14年的一次性发泡餐具近日从“禁止”名单中删除。此举在一次性餐具生产厂家中引起议论。   “不可能吧,这是国家一直明令禁止的。”山东一家一次性餐具生产厂商表示怀疑,当他得知国家发改委确实更改了以前的禁令后,表达了震惊,同时对一次性发泡餐具的前景表示不看好:“谁知道

一次性发泡餐盒究竟该“平反”还是“禁止”?

  一次性发泡餐盒到底能不能用,是否需要拨乱反正,权威部门应该对此进行一次全面的鉴定,以正视听,消除消费者的疑虑。  “平反”还是该“禁止”,两大机构打起“口水仗”  一度视为“白色垃圾”的一次性发泡餐盒,到底是绿色产品,还是有毒有害?是该“平反”?还是该“禁止”?最近,国内两大机构为此打起了“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