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高松院士:在化学的天空中自由探索

高松今年44岁,很年轻,已经是中科院院士,中国最悠久的化学院的院长,不过他的身上却没有丝毫威严。 “我的经历简单而平淡。” 这是高松说话的风格,简练得近乎白描。直到采访结束的时候,我才理解他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的含义。一个个问题过去之后,采访之初预期的精彩故事并没有出现。最后才发现,“简单平淡”四个字用在他身上确实是蛮贴切的。 采访结束了,我已经自然而然地称他为高老师,忘记了他的院士头衔。 高松,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院长。 《哥德巴赫猜想》的启蒙 谈起启蒙自己踏上科学研究之路的契机时,高松提到了一首诗和一篇报告文学。 30年前,高松在安徽泗县中学上初二,当时,叶帅的《攻关》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和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成为激励高松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的重要精神食粮。 一首诗或是一篇报告文学对于一个人的人生道路究竟有多大影响,今天的人们或许难以想象,......阅读全文

高松院士:在化学的天空中自由探索

高松今年44岁,很年轻,已经是中科院院士,中国最悠久的化学院的院长,不过他的身上却没有丝毫威严。 “我的经历简单而平淡。” 这是高松说话的风格,简练得近乎白描。直到采访结束的时候,我才理解他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的含义。一个个问题过去之后,采访之初预期的精彩故事并没有出现。最后才发现,“简单平淡

第十二届国际分子磁体会议在京举办

  10月8日至12日,由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以及稀土材料化学与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组织承办的“第十二届国际分子磁体会议”(The 12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lecule-Based Magnet

稀土单分子磁体弛豫研究重要进展

  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稀土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唐金魁、张洪杰研究员等在稀土单分子磁体弛豫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化学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 Am. Chem. Soc., 2010, 132, 8538)上。   近年来,由分立的、从磁学意义上讲没有相

光开关分子纳米磁体磁滞的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涛教授课题组利用[W(CN)8]3-单元与FeII自旋交叉基元配位组装一维链,在光开关分子纳米磁体磁滞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witching the magnetic hysteresis of a [FeII–NC–WV]-based

科学家制造出新型单分子磁体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4月22日报道,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制备出了一种新化合物,可大幅提高计算机的数据存储能力。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化学》杂志上。   这种新化合物的分子包含两个铀原子,会在低温下保持磁性,具有这种特性的分子也被称为单分子磁体(SMM)。制备出这

科学家首次实现光开关分子纳米磁体“磁滞”调控

分子纳米磁体可以在分子水平保持磁化取向的状态,有望成为未来信息存储的新材料。其中,光开关分子纳米磁体更被看好,而磁滞则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日前,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刘涛课题组利用[W(CN)8]3-单元与FeII自旋交叉基元配位组装一维链,在光开关分子纳米磁体磁滞研究中取得重要进

北大常务副校长高松调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

  今天(10月12日),教育部党组在华南理工大学宣布了有关任免决定,高松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王迎军不再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之文出席宣布会议并讲话,教育部人事司、广东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据官方简历,高松,男,1964年2月生,今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召开2012年夏季学术交流会

  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夏季学术交流会于8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顺义召开。夏季学术交流会每年召开一次,迄今为止已经召开了第七次。教育部科技司基地张安平,中科院基础局局长刘鸣华、化学与交叉科学处处长郭大军,中科院计财局科研基地处副处长侯宏飞,国家实验室理事会理事黄志镗院士、黎乐民院士、林国强院

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逝世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今天上午去世,享年95岁。中国稀土之父 徐光宪  出生于1920年的徐光宪194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化学系;1946年任交通大学化学系助教;

李得天院士:“数分子”的人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近期发布实施了国际标准——《磁悬浮转子真空计的规范、校准和测量不确定度》,这是我国首次在真空测试计量领域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实现了这一领域“从0到1”的突破。 该标准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五一〇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得天牵头制订,标志着我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