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未来最高科技奖得主年龄几何:终身还是巅峰成就

1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在领奖台上接过了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证书。89岁高龄的他成为设奖以来第2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从第一届获奖者袁隆平、吴文俊到今年的于敏,一如既往,每位获奖者的成就都令人崇敬、信服。 然而,疑问也一直伴随着这项国家最高荣誉,即最高奖得主多年来没有突破耄耋之年的“魔咒”——老年人和接力棒的问题日益凸显。年轻人如何接过创新的接力棒? 记者统计,在历届最高奖得主中,获奖时年龄最小的为64岁,最大的为95岁,平均年龄约为82.8岁。 获奖时年龄为90岁或超过90岁的有4人。 这让人们不禁联想到诺贝尔奖。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获奖时,也不过30岁出头。2008年钱永健摘得化学奖时,也只有56岁。 那么,未来国家最高科技奖能否颁发给年轻人? 期待奖励巅峰贡献 最高科技奖从设立之初就被视为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项,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而设立。 “国家科技......阅读全文

《自然》增刊:中国在化学领域贡献份额最高

施普林格·自然26日晚间发布消息称,当天出版的《自然》增刊“2021中国自然指数”显示,中国在化学领域贡献份额全球最高,在自然指数其他三个学科领域仅次于美国。2020年,中国的贡献份额更多集中在化学领域,美国则更集中于生命科学。 在自然指数所追踪的全部四大学科中,中国2018年在化学领域的贡献份

中国科学家为寻找暗物质贡献“中国智慧”

  诺贝尔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4月3日晚公布了其主持的大型粒子物理实验——阿尔法磁谱仪(AMS)项目的首批研究成果,使人类对宇宙中暗物质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中国科学家参与了这项国际重大科学工程,并在其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AMS项目的首批科学家和主要成员之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原所长陈和生

李克强:让科学家待遇与贡献相匹配

  李克强总理7日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需要一批甘于寂寞、枯坐冷板凳、投身高精尖的大科学家。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科研的投入,让科学家的待遇与贡献相匹配,生活体面有尊严。科学家受尊重,创新才蔚然成风。  李克强: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广度,决定一个国家原始创新活力  李克强7日

香港科学家:勠力前行,贡献国家,成就香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香港科技界深受鼓舞,表示要乘风破浪、勠力前行,贡献国家、成就香港。       “亚洲电动车之父”陈清泉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习主席的重要讲话显示出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并对院士们寄予重托厚望。

《自然》社论:科学家应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

  10月2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社论——《救救我们的城市》(Save our cities),称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应该更多地将关注重点放在城市。同期《自然》还刊登了关于科研与城市的系列文章。以下为社论主要内容:  统计数据显示,就论文数和它们的科学影响来说,城市是最多产的区域。拥

83.2米!科学家发现迄今中国最高树木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郭柯团队在西藏察隅县考察时,在云南黄果冷杉原始森林发现我国迄今为止最高树木。经无人机吊绳多次测量,该树木高度83.2米、胸径207厘米,高度超过了此前报道的位于西藏的不丹松(76.8米)和位于台湾的台湾杉(81-82米),刷新了中国最高树纪录。   青藏高原二次

科学家预测出迄今熔点最高物质

比钢铁还要坚硬!《华盛顿邮报》日前报道称,美国布朗大学的研究人员预测出一种熔点比任何已知物质都要高的材料的存在。 利用先进的计算机,该团队的预测指向了一种铪、氮和碳的合金,其熔点为4120℃。这是太阳温度的三分之二。此前的纪录是碳化钽铪,其熔点为3942℃。这种化合物的潜在应用

科学家发现SOA对PM2.5的定量贡献

  10月9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和瑞士保罗谢勒研究所(PSI)等联合发表的文章,揭示了二次气溶胶特别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对严重灰霾事件中PM2.5浓度的重要贡献。SOA主要指大气中各种化学反应形成的有机物,平均占PM2.5质量浓度的27%。  该研究以2013年1

欧科学家称中国科学家为探寻新粒子作出重要贡献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强子对撞实验紧凑缪子线圈(CMS)项目副发言人坎波雷西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科学家为发现与希格斯玻色子具有一致特性的新粒子作出了重要贡献。   坎波雷西说,来自中国主要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物理学家和研究人员参与了大型强子对撞机的4个大型实验项目,特别是参加了发现新粒子的两

院士寄语青年科学家:面向新时代 作出新贡献

  “国家发展了,科技才能做得好,科技做好了,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发展。”5月28日,在步入人民大会堂参加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会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林惠民谈到科学技术与国家发展间的关系时如是说。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被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40年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