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自然》社论:科学家应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

10月2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社论——《救救我们的城市》(Save our cities),称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家们应该更多地将关注重点放在城市。同期《自然》还刊登了关于科研与城市的系列文章。以下为社论主要内容: 统计数据显示,就论文数和它们的科学影响来说,城市是最多产的区域。拥有巨量人口的东京、伦敦、巴黎、纽约及北京等大城市在这两方面均表现出色。这些大城市不仅为科学合作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同时也拥有大量非科学资源,往往是文化、企事业和金融市场中心。 从城市获益的科学家应该对城市进行回报。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且这一数量不断增长。而目前城市遭受着污染、贫穷和疾病的困扰,而且易受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侵袭。所以,不论是团体还是个人科学家,不论所从事的专业是否相关,科学家都应该为城市的发展作出贡献。 除了具体的科研和为决策者提供建议之外,科学家还可以通过科学教育与科普帮助城市社区。许多城市缺乏相应资源,......阅读全文

合成基因组发表两月 部分国际反应

  我们也必须记住,自然界本身就是一名已经存在的专家,她在创造可对人类造成极大危害的微生物。合成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并不一定会把我们带到比现有技术或自然界本身更接近伤害的道路。  慎重的民主就要听不同的观点,考虑对方的论点,最好找到共同点,至少要尊重不同观点,然后作出决定。面对复杂问题各

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白皮书“把脉”中国科研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旗下的自然出版集团(NPG)11月26日凌晨以中英文两种语言面向全球发布了题为《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的白皮书,其目的旨在为处于关键发展期的中国科研“把脉”。这是国际出版商在中国推出的第一份该类报告,其依据的是NPG近期对1700多名分属不同学科和来自中国各地的一线科研人员进行的

我科学家倡导“基因组编辑作物”管理框架

  基因组编辑是对生物基因组进行定向改变的技术,目前在医学中非常热门。有专家预测,该技术在农业作物育种上也将呈现更加广阔的前景。然而,对于这一技术,世界各国尚处于观望状态,也无相关的管理标准。日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遗传》上与国外科学家联合撰文,对基因组编辑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提出了管理

中美德科学家联名倡议 基因组编辑作物需要管理框架

  基因组编辑是对基因组进行定向改变的技术,其中CRISPR/Cas9最为有效。目前基因组编辑在医学中非常热门,已在治疗白血病上获得成功。专家预测,该技术将在作物育种上呈现出更加广阔的前景。1月27日,《自然—遗传学》发表了一篇由中美德3国科学家联名撰写的文章,旨在为促进该技术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提出

诱惑与困惑:“影响因子游戏”该如何继续?

  伴随着科研竞争的日益激烈,如果你正在获取tenure职位、获得基金、评上国家奖或是当选院士的道路上,那么你的一篇最新得意之作发表在哪家期刊比较好呢?论文发表后能否得到较大的认同度和传播率呢?如果你面临着科研选题,哪些期刊的研究情报才是最值得信赖的研究动态呢?一个可供你参考的答案那就是“期刊引证报

韩春雨的论文撤了 学术界争论依旧

   在一年多的纷争和等待之后,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学术争议事件终于暂时告一段落:他那篇颇受争议的论文,今天主动撤回了。  北京时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表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的社论,称“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一年多前,正是这篇论文,让韩春雨及其

施一公:风一样的男神

   2015年9月19日,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一场科技奖的颁奖仪式正在举行。在场的有包括杨振宁在内的不少科技界的大腕。当天,施一公作为嘉宾应邀到场,他一直坐在观众席上,并不是这次活动的主角。然而活动一结束,他瞬间被潮水般的人群包围,年轻的学子们一脸兴奋地排队等待与他照相、索要签名。施一公

王小凡:中国科学正处改革良机

大多数科研人员以真正出成果为目的,不以拿到很多资源而自豪  “我相信,大多数科研系统的行政管理人员是想把事情做好,但一些过时的制度、法规、政策妨碍了他们更好地为科学服务;大多数科研人员也愿意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以真正出成果为目的、不以拿到很多资源而自豪,因为他们都知道,无论是

《自然》总编辑: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现在是时候了

  《自然》总编辑 菲利普·坎贝尔  编者按 今年4月底,《自然》(Nature)签署了《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倡导科研评估不要再过度依赖基于期刊的指标,科技日报也及时推出报道《终结影响因子“暴政”,是时候了》,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自然》一直反对单纯以影响因子来评判科研成果,为更好地表达这一观点

《自然》总编辑: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现在是时候了

  《自然》(Nature)签署了《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倡导科研评估不要再过度依赖基于期刊的指标,科技日报也及时推出报道《终结影响因子“暴政”,是时候了》,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自然》一直反对单纯以影响因子来评判科研成果,为更好地表达这一观点并回应质疑,《自然》暨自然科研总编辑菲利普·坎贝尔(S

《自然》总编辑:改变科研评估规则,现在是时候了

  今年4月底,《自然》(Nature)签署了《旧金山科研评估宣言》,倡导科研评估不要再过度依赖基于期刊的指标,科技日报也及时推出报道《终结影响因子“暴政”,是时候了》,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自然》一直反对单纯以影响因子来评判科研成果,为更好地表达这一观点并回应质疑,《自然》暨自然科研总编辑菲利普

说服国人接受转基因为何这么难

  近日,转基因食品又成为了舆论热点。先是农业部网站刊文对“转基因食品致癌、影响生育”等说法进行了回击,后是“黄金大米品尝会”上有专家透露“61名院士曾联名上书领导人要求推广转基因水稻”。毫无意外,这些声音引发了舆论的激烈反弹,许多网友以非常极端的态度来反对转基因。相比起前些日子袁隆平超级稻破产量纪

“修改人类胚胎基因”论文,发还是不发?

  如果不是国外媒体的爆炒,中国科学家团队关于“修改人类胚胎基因”的论文或许真的就“静悄悄”地发表在国内刊物上,不动声色地被翻过去了。   缘起——对人类胚胎基因动手术   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这已不是一项陌生的技术了。在最近两三年里,科学家们普遍都用它作为编辑基因的“手术刀”。该技

【盘点】上月Nature期刊十大研究亮点

  2016年10月11日 ~ 2016年11月1日,《自然》期刊十大研究亮点文章汇总如下。  睡眠回路探究  人们对控制睡眠周期的神经回路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在,光遗传学、遗传药理学、显微内镜钙成像和病毒介导回路跟踪等新技术的出现,加上小鼠遗传学,使我们可以结合多种技术,让揭秘梦境成为可能。在

争鸣与探讨:科研评价应遵循什么基本原则

CFP 【争鸣与探讨】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方案中的科研评价部分,特别是“A类期刊”的增列与取消,一时成为热议话题。事实上,科研评价是世界性难题,最近几年,国际学术界提出了科研评价方面的两个“宣言”——“莱顿宣言”和“旧金山宣言”。放在世界的范围内,如何看待这次学科评估中某些新鲜尝

“国科大”:承载国家科学梦

  对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新生来说,在学院楼里走动时,“一不留神”就会见到那位高个子老师——他们的“院士院长”席南华教授。  实际上,这所大学里将充满这样“惊喜的偶遇”。一个月前,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名后首次开学典礼上,席南华、高鸿钧、万立骏、朱日祥、傅伯杰、康乐、李国杰、吴一戎、李树

张春霆院士:学术评价的评价

  1 引言 学术评价者学术界之大事也,事关国家科技的良性发展和原始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关乎科研人员的入职、职称的提升、资助和奖励的获取等切身利益,不可不察也。 2010年6月17日,英国著名刊物《自然》(Nature)以《评价的评价》为题发表了一篇社论,对本期中发表的三篇有关学术评价的文章加以介绍和

基因组学: 跨越癌症研究国界

  1982年11月,在尼日利亚海军医院外足球场上踢球的一名军官,突然摔倒死亡。这名男子被带到急诊室时,当时还是一个新人的 Olufunmilayo Funmi Olopade医生正在值班。“我们搞不明白为什么他死亡,这让我感到震惊,从那时开始我意识到,我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来理解和帮助人们。”Ol

从人类基因组到人造生命:克雷格·文特尔领路生命科学

  5 展望  当生命科学进入后基因组时代的第10年,合成生物学也在Craig Venter等人的一个个创新与突破中走过了10个年头。今天,“人造细胞”的成功见证了合成生物学领域由无机到有机,从基因组到细胞的又一次飞越。让人不禁感叹现代生物科技的高度发达。这一研究成果与其说是人类征服自然过

韩春雨事件照出的众生相

   持续了近一年的韩春雨事件,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回应:  《自然-生物技术》北京时间8月3日发表了韩春雨等论文作者的主动撤稿声明,并刊发了题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社论。杂志社措辞极为谨慎:“我们内部的图像完整性筛查没有发现韩春雨论文的明显异常,复查数据的三位外部评审人也持相同观点”,表示韩团队之

5000多名科学家大罢工!Nature/Science响应

  美国黑人致死事件后,反对种族歧视的抗议持续升级。  6月10日,全球5000多名科学家和包括美国物理学会、全球最大预印本服务器arXiv在内的众多科学组织决定停止一切学术活动,共同声援黑人群体的反种族主义运动。  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也纷纷响应。Nature在社论中表示,黑

受Nature、Science高度关注 新型致病性冠状病毒系统性介绍

  中国农历新年临近,正在准备过新年的人们也越来越担心新出现的病毒的感染。近日,Science、Nature杂志相继在线发表评论,再次高度关注中国武汉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图1(图片来源:nature)图2 工作人员正在监视到达香港国际机场乘客的迹象。(图片来源:nature)  2019年1

监测不良可能遮掩了甲型H1N1流感在猪身上的传播

  监测不良意味着甲型H1N1流感在猪身上的传播可能未被察觉   公共卫生专家警告说,由于全球动物监测如此不良,猪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可能在猪身上传播而未被察觉。   动物卫生组织否定了一个观点,即猪对于这种病毒的传播负有责任,它们认为这没有支持的证据。   但是如今专家说,由

撬动中国科技潜规则

  最近,一篇文章让中国科技界很“蒙羞”。  9月3日,两位来自中国最高学府的杰出“海归”院长在世界著名杂志《科学》发表了题为“中国的科研文化”(China"s Research Culture)的社论指出,中国现行的科研基金分配更多地是靠关系而非学术水平高低。这是两“海归”第一次通过外媒

基因梦工厂里那些年轻人:没上大学就做研究

  世界总会让年轻人占领。   曾经和乔布斯一起演讲的小天才Thomas Suarez今年还在读初中,现在他在名叫MakerBot的机器人创业公司研究3D打印机。而出生于1997年的邹奇奇,8岁出版了12万字故事集《飞扬的手指》轰动美国,2013年登上TED时她已有“女权主义者”标签和赢得诺贝

【追踪报道】韩春雨NgAgo论文撤稿 事件全过程回顾

   【编者按】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上发表有关NgAgo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引起全球生物学界巨大关注。不少研究者纷纷跟进这项技术,随后不时传出各种消息,有的说重复不了该实验,有的说能重复但效率低,质疑随之接踵而至。2017年8月3日凌

美国生物学博士后面临严峻职业竞争

在美国做博士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国实验生物学学会联盟(FASEB)8月份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与以前相比,今天的美国生物学博士后面临更为严峻的职业挑战。8月23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社论和文章指出,这份报告重新开启了一场有关美国生物医学系统的聘用和培训的讨论,它也许给那些希望通过研究生训练进

华大基因:一群没戴博士帽科研人成了“科学家”

  在深圳圈内被称作“汪老邪”的汪建,最近收到了比尔·盖茨从美国寄来的一封信。   “我非常高兴,能在西雅图见到您的团队。我很欣慰,华大基因从科研学生工中培养了很多顶尖人才。”信纸在他的手中不停地摇晃着,“这个年代还有多少人用纸写信?更别说是比尔·盖茨了。可是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他回想起两

《自然》社论:疫苗研发是应对流感爆发最大挑战

  2月9日《自然》杂志发表题为《直面流感》(Facing up to flu)的社论文章称,全世界对于应对任何类型的流感大流行准备得都不够充分,其中,不能够生产足够有效的流感疫苗是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社论说,近期科学家在实验室制造出能在哺乳动物之间传播的变异禽流感病毒,在科学界引起争

《自然》刊发社论关注欧洲科研创新

  10月28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社论——《创新游戏》(The innovation game),回顾欧洲过去10年科研战略计划并展望其下个10年的科研创新目标。以下为主要内容:  过去10年,欧盟为经济增长和福利改善制定了一系列战略计划,比如通过建立欧洲研究区域(European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