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曹健林:科研工匠也能办一流期刊

做一份高水平期刊一直是曹健林的梦想。历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一直没有放弃。如今,他作为主编的《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以下简称《光》)创刊6年来,已连续4年影响因子达到13以上,在国际光学界排名第三。 长春光机所并非以基础研究见长,此前也并无办英文期刊的经验,曹健林为何执著于此?《中国科学报》记者近日专访了曹健林。 《中国科学报》:办一份高水平英文期刊的初衷最早是如何产生的? 曹健林:我的老师这一辈科学家非常重视科技期刊,所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所的这些中科院研究所都有自己的学术期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这些期刊已经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需求了,大部分面临着生存问题。 长春光机所是中国现代光学发源地,我国光学的很多仪器设备都从这里起步。所以长春光机所拥有许多能工巧匠,慢慢就形成并推崇“工匠文化”,讲究做出东西,而......阅读全文

成就一份国际顶级期刊需要几个人?

2010年夏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崔天宏在回国访问期间决定接受《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以下简称《光》)执行主编的职务。说干就干,他连夜列出了一张22条事项的“待办清单”,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几个关键人物分配了任务。 如今,《光》成为业内排名第三的学术期刊。这份清单上的4个人功不可没—

成就一份国际顶级期刊需要几个人?

  2010年夏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崔天宏在回国访问期间决定接受《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以下简称《光》)执行主编的职务。说干就干,他连夜列出了一张22条事项的“待办清单”,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几个关键人物分配了任务。  如今,《光》成为业内排名第三的学术期刊。这份清单上的4个人功不可没——没

中国期刊新星《光》 创刊三年影响因子已达14!

   在最近公布的期刊影响因子排名中,《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影响因子13.625,在国际光学期刊中排名第3。这份期刊创刊于2012年3月,仅1年之后就被SCI收录,2014年第一个影响因子就达到8.476,创刊第三年,即2015年又上升到14.603,其后稳定在13以上。  除了收获影响因子和

访《光》主编:科研工匠也能办一流期刊

  做一份高水平期刊一直是曹健林的梦想。历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一直没有放弃。如今,他作为主编的《光:科学与应用(英文版)》(以下简称《光》)创刊6年来,已连续4年影响因子达到13以上,在国际光学界排名第三。  长春

科研寡头病 160万仪器竟从未开机

科研寡头病  ——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运营调查  上海闵行区紫竹科学园,一排占地37亩的现代建筑光鲜亮丽。这里是组织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着组织工程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任务。  科研关系一国之未来,可惜其进展远未与中国经济发展相匹配。“中国政府投入的研究经费以每年超过20%的比例增加,甚至超过

充分利用国內期刊获取“首发权”

一、做研究要发论文吗?五百年前,哥白尼发现太阳中心说后,没发论文(当时也没有学术期刊可以发论文),却把他的发现写成一本书,在临终前正式出版。[Copernicus 1543]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卡米林·昂内斯(Heike Kammerlingh Onnes)首次发现了超导之后,实验结果发表于莱

《光:科学与应用》获首个影响因子

  8.476,这是长春光机所主办的英文期刊Light获得的第一个影响因子。从创刊至今,Light只有“两岁半”,尽管年幼却后劲十足——目前,它已发表来自19个国家/地区的97篇学术文章。知名学者评价:现在,新生科技期刊如洪流一般将我们淹没,它们中大量期刊是过剩的、质量有待商榷的。幸运的是,我们偶尔

各地新建高校,你看好哪几所?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以及在高等教育的投入增加,国内高校进入迅猛发展的快车道。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就是,除了办学历史悠久而且实力雄厚的双一流高校(985/211高校)外,各地不断涌现的新建大学也在蓬勃发展。  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5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达403所,接近普通本

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其人其书及其精神

今年是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体遗传学导论》一书出版70周年。该书是中国现代史上迄今为止极少数在中国出版但在西方某个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专业书。绝大多数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李景均是谁。在美留学的大陆学生,除非所学专业和人类遗传学有关,恐怕大多数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谁

刘虎威:为中国创立有国际影响力的分析化学期刊而努力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英国《自然》杂志2018年1月报道,中国已成为世界发表科学论文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数量最多后,中国科学界更加提倡提高论文质量;其次值得反思的是:这些论文大都发表在国外的SCI期刊上。为何我国每年要投入近20亿给国外的出版机构和论文产业链?最终的答案无疑是:我国要发展自己的学术期刊

聚焦中科院物理所:铁基超导领域的中国军团

  凌晨两三点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研究员王楠林和同事陈根富、雒建林匆匆走出D楼的大门,各自回家休息。   三四个小时后,他们又回到实验室继续工作。   2008年3月,铁基超导研究竞争全面铺开,王楠林和他的同事经常要过着这样的生活:在实验室工作到凌晨,回家冲个澡,休息几个小

中国离国际一流期刊有多远

  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中心,往往也是世界科学中心,这一规律在过去几次科学中心的转移中都被验证。  现在这个规律却出现了偏差。  据Scopus数据库统计,亚洲地区已经超过欧洲地区和北美地区,成为世界上学术贡献最多的区域。然而,这些贡献却大多发表在西方主办的期刊出版平台上。  尤其是对于提供了亚洲最多

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近日揭晓。高星、罗俊、孙强、林鸣、马宗义、赵卫、曹则贤、刘自鸿、徐立、张昌武等10人当选。  这项由《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和《科学新闻》杂志共同主办的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评出2018年度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英雄”。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至今

98篇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公布

  中国科协组织开展的第四届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经专家推荐、初评遴选、终评审定以及公示等程序,确定了《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研究进展》等98篇入选论文(详见附件)。现对入选论文及作者、发表期刊名单予以公布。   本届入选的98篇论文是2015年以来发表在我国科技期刊上的优

张端鸿:SCI、期刊影响因子和ESI的本质是什么?

  近日以来,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业务出售的消息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各方面又开始反思、批判科研领域的量化考核现象,也对SCI、影响因子和ESI等工具和指标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不乏真知灼见,也不乏捕风捉影、胡思乱想,本文拟通过个人的经历和体会做一个科普性的分析,供各方面参考。  我最早知道SCI是

183名中国学者入选2016全球高引作者榜 | 数据分析

  近日,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发布了2016年全球高引作者 (Highly-Cited Researchers 2016)初步榜单,18个学科领域的183名中国学者上榜,总体人数仅占全球高引榜单的6%,显示我国高引作者比例仍然偏低。但通过学科与单位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富有启迪

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召开

   从去年《肿瘤生物学》撤稿107篇论文,到最近哈佛大学撤销31篇论文,科研诚信问题也成为科技期刊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在今天(10月23日)召开的第十四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舰船研究》名誉主编朱英富坦言:“透明化是国内期刊明显的短板,也是阻碍国内期刊国际化的重要因素,需

2020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成果公布

  各有关高等学校:   按照《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2020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经各校推荐,专家评审,奖励委员会审议,省教育厅厅务会审定等程序,共评出授奖成果173项,其中一等奖84项,二等奖66项,三等奖23项,现将奖励成果予以公布(见附件)。

徐光宪:办好学术刊物重要性不亚于“973”

  “希望中国办出在国际上站得住脚、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2008年,年近90岁的徐光宪院士在《中国科学》编委会换届时辞去了《中国科学B辑:化学》的主编和《科学通报》副主编职务。   “我年事已高,精力不够,可能会影响《中国科学》的发展,应该让较年轻的院士来承担这个重任

从院士到工匠:“工人师傅”刘先林的多面科研路

  有这么一位院士,他很少发表论文,也没有大量的理论课题,但是从电路板的焊接、现场的试验、甚至用户问题的解答都亲力亲为,他的实验室被称为“车间”,他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工人师傅”。55年来,他始终从事测绘仪器的研发,用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量尺”做到了极致,将中国测绘仪器的水平推进到国际领先

这一年,我们为科技“吵过的架”真不少

  即将过去的2018年可以说是科技热点频出的一年。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科技的兴趣和关注似乎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每个人对科技都有了自己的认识,每个人对科技事件都有自己的想法,正因为如此,一场场与科技相关的讨论从年初持续到年尾。  两年前那个“横空出世”的韩春雨到底是不是科研造假的骗子?自

科学家自称仅1/3时间做科研 每年申请项目需4个月

      1/3的时间用来申请项目,1/3的时间处理各种杂事,真正用在科研上的时间,有1/3就不错了。这是一位科学家一年的时间分配。今天,《人民日报》刊发与某国立研究所课题组组长的对话——《我只有三分之一时间

一个科研狗对“南开校长曹院士论文造假事件”的完全剖析

  最近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被曝出40多篇论文涉嫌学术造假,数据图有PS痕迹。  曹院士是免疫学大牛,在全世界的学术地位都极高!但学术界是一个特别容不得造假的地方。这一锤下去,半个科研圈都惊得信仰崩溃了。  微博网民一开始喷曹院士骗子,再喷南开药丸,后来质疑曹的这个院士头衔估计也是骗来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胜利闭幕

  2014年11月3日,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在苏州圆满落下帷幕,回顾起来,本届会议有许多值得提及的亮点。本次会议收到会议论文近270篇,会议文集收录240篇,进行了13个大会报告。会议设立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荧光及其他光谱三个分会专场共进行邀请报告37个,口头报告48个。同期举

委员热议学术不端:管得了作者 治不了造假公司

   “我们去找公安局,公安局管不了,去找工商管理总局,总局表示我们目前没有法规规定论文服务中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林惠民谈起论文造假的产业链十分无奈。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中国论文遭撤稿事件,林惠民坦言,科协、基金委都进行了调查,并对当事科研人员进行了处理。对科研

王志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王志珍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曾在德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做过访问学者或访问教授。一直以来,她对中国的学术和教育环境比较关注,进行过较多的思考探讨。因此,在《中国科学院院刊》组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之初,即向王志珍院士

暴利的SCI产业 缘何让无数科研人员为之打工?

制图:Dom McKenzie纵观人类历史,我们很难找到像学术出版一样匪夷所思的行业:无数科研人员为之免费供稿、审稿,却还要花钱看论文;来自政府资助的科研经费没有让科研人员成为高收入群体,却给出版商带来胜过苹果、谷歌的收益率;订阅费用压得预算喘不过气,高校却不敢不买;同类期刊多如牛毛看似竞争激烈,收

中国科学报:“冷门”科研期待“走红”

图片来源:昵图网     从事“冷门”科学研究的辛苦,不仅体现在研究环境艰苦,而且在项目经费上,与那些“热门”科研相比仅仅是杯水车薪。然而有这样一批研究人员始终坚持着他们钟爱的事业。  “冷门”科研何时能迎来春天?   4月9日,星期一,80后博士王传超坐在办公桌

钱七虎:科技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

  1 科技强国是交通强国、航天强国等的基础和核心  《院刊》:党的十九大提出,我们要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等,可以说这些“强国”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您如何看待“科技强国”与其他几个“强国”的关系?或者科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钱七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