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放射性肾炎的介绍

放射性肾炎(radiationnephritis)是大量接受放射性照射之后发生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引起发病的照射量常在2500rad(25Gy)以上,属于非炎症性缓慢进行的肾脏疾病放射性肾炎是在1952年由Kunkler等发现青年、单肾切除等病因引起的肾肥大个体、异位肾个体是放射性损伤的易感者。本病最常发生在对睾丸、卵巢、Wilm氏肿瘤、腹膜后淋巴瘤、成骨肉瘤、神经纤维肉瘤或腹腔内转移瘤的照射之后。......阅读全文

放射性肾炎的介绍

  放射性肾炎(radiationnephritis)是大量接受放射性照射之后发生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引起发病的照射量常在2500rad(25Gy)以上,属于非炎症性缓慢进行的肾脏疾病放射性肾炎是在1952年由Kunkler等发现青年、单肾切除等病因引起的肾肥大个体、异位肾个体是放射性损伤的易感者。本

放射性肾炎的诊断

  根据临床分型、实验室检查及肾区接受放射线照射病史可做出本病诊断。  1、急性放射性肾炎  (1)潜伏期:接受放射线照射后6~12个月儿童患者可短于6个月。  (2)前驱期:血压升高、贫血、心脏扩大,检查可发现蛋白尿。  (3)临床期:一旦症状出现,即迅速发展为极度疲乏食欲不振水肿,顽固性贫血、高

如何诊断放射性肾炎?

  根据临床分型,实验室检查及肾区接受放射线照射病史可做出本病诊断。临床分期如下:  1.急性放射性肾炎  (1)潜伏期接受放射线照射后6~12个月,儿童患者可短于6个月。  (2)前驱期血压升高,贫血,心脏扩大,检查可发现蛋白尿。  (3)临床期一旦症状出现,即迅速发展为极度疲乏,食欲不振,水肿,

放射性肾炎的发病机制

急性期的发病机制,推测与放射线照射后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坏死,导致的缺血、释放的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所致的高血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关慢性放射性肾炎的发病与急性类似,只鶒是病变较轻健康搜索,缺血过程较缓慢;或者由急性期迁延不愈而衍变而来。

放射性肾炎的辅助检查

  本病的轻重与照射的剂量有关,肾活检可见其主要病理变化为:  1、急性放射性肾炎的肾脏病理变化有肾小球和小管变性、间质水肿和出血如急性肾炎型,肾脏大小正常,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断裂玻璃样变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内膜肿胀大剂量照射后肾动脉及小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甚至有些病例可见新月体形成。也可呈

放射性肾炎的临床表现

  肾损害的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呈正相关。接受照射剂量较小者其潜伏期较长,多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或轻度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1.急性放射性肾炎  常于接受放射线照射后6~12个月才出现明显肾炎症状,其原因未明。在潜伏期,可有轻度蛋白尿和高血压,发病常较急骤,出现呼吸急促、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放射性肾炎的发病原因

  腹部脏器的肿瘤,因接受深部放射线照,而又未能对肾脏进行任何防护,一般在5周内肾脏所接受的照射剂量超过2300R时(1R=2.58×10-4C/kg)即可导致本病。

放射性肾炎的病因分析介绍

  放射性肾炎是大量接受放射性照射之后发生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引起发病的照射量常在 2500rad(25Gy)以上,属于非炎症性缓慢进行的肾脏疾病,在1952年由Kunkler等发现。青年、单肾切除等病因引起的肾肥大个体、异位肾个体是放射性损伤的易感者。本病最常发生在对睾丸、卵巢、Wilm氏肿瘤、腹膜

治疗放射性肾炎的相关介绍

  1.一般治疗  包括维护肾功能、降压及对症治疗。  急性放射性肾炎的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处理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治疗尿毒症。由于慢性放射性肾炎的病理损害是不可逆的,其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行常规治疗。滴注肾上腺素能通过收缩组织血管而减轻损害,肿瘤血管对该药缺乏反应性,因此放射

放射性肾炎的临床表现

  肾损害的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呈正相关。接受照射剂量较小者其潜伏期较长,多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或轻度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1、急性放射性肾炎 常于接受放射线照射后6~12个月才出现明显肾炎症状,其原因未明。在潜伏期,可有轻度蛋白尿和高血压发病常较急骤,病者出现呼吸急促、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放射性肾炎的辅助检查及诊断

  辅助检查  本病的轻重与照射的剂量有关,肾活检可见其主要病理变化为:  1、急性放射性肾炎的肾脏病理变化有肾小球和小管变性、间质水肿和出血如急性肾炎型,肾脏大小正常,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断裂玻璃样变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内膜肿胀大剂量照射后肾动脉及小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甚至有些病例可见新月体

放射性肾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  根据临床分型、实验室检查及肾区接受放射线照射病史可做出本病诊断。  1、急性放射性肾炎  (1)潜伏期:接受放射线照射后6~12个月儿童患者可短于6个月。  (2)前驱期:血压升高、贫血、心脏扩大,检查可发现蛋白尿。  (3)临床期:一旦症状出现,即迅速发展为极度疲乏食欲不振水肿,顽固性

放射性肾炎的实验室检查

  1、急性放射性肾炎,可见贫血、蛋白尿(多数<2g/d,但偶可高至4~5g/d);可有管型尿和镜下血尿,并有进行性氮质血症。一般尿内无红细胞管型。  2、慢性放射性肾炎常见有单纯性蛋白尿失盐性低渗尿、贫血;当病者表现为慢性肾炎时,出现轻至中度蛋白尿,尿沉渣有少量红、白细胞,偶见颗粒管型。浓缩功能差

放射性肾炎的实验室检查介绍

  (1)急性放射性肾炎可见贫血、蛋白尿(多数

放射性肾炎的肾活检的相关介绍

  (1)急性放射性肾炎肾小球和小管变性、间质水肿和出血。如急性肾炎型,肾脏大小正常,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断裂、玻璃样变,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内膜肿胀,大剂量照射后肾动脉及小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甚至有些病例可见新月体形成。免疫荧光检查无免疫球蛋白、补体或纤维蛋白原沉积,受累组织与正常组织易于区

放射性肾炎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发病原因  腹部脏器的肿瘤,因接受深部放射线照,而又未能对肾脏进行任何防护,一般在5周内肾脏所接受的照射剂量超过2300R时(1R=2.58×10-4C/kg)即可导致本病。  发病机制   急性期的发病机制,推测与放射线照射后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坏死,导致的缺血、释放的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所

放射性肾炎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急性期的发病机制,推测与放射线照射后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坏死,导致的缺血、释放的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所致的高血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关慢性放射性肾炎的发病与急性类似,只鶒是病变较轻健康搜索,缺血过程较缓慢;或者由急性期迁延不愈而衍变而来。  临床表现  肾损害的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

放射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临床表现  肾损害的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呈正相关。接受照射剂量较小者其潜伏期较长,多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或轻度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1、急性放射性肾炎 常于接受放射线照射后6~12个月才出现明显肾炎症状,其原因未明。在潜伏期,可有轻度蛋白尿和高血压发病常较急骤,病者出现呼吸急促、头痛、食欲不

放射性肾炎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1、急性放射性肾炎,可见贫血、蛋白尿(多数<2g/d,但偶可高至4~5g/d);可有管型尿和镜下血尿,并有进行性氮质血症。一般尿内无红细胞管型。  2、慢性放射性肾炎常见有单纯性蛋白尿失盐性低渗尿、贫血;当病者表现为慢性肾炎时,出现轻至中度蛋白尿,尿沉渣有少量红、白细胞,偶见颗粒管

放射性肾炎的并发症及实验室检查

  并发症  本病主要并发症为恶性高血压、肾小管坏死、心衰和尿毒症。  实验室检查  1、急性放射性肾炎,可见贫血、蛋白尿(多数<2g/d,但偶可高至4~5g/d);可有管型尿和镜下血尿,并有进行性氮质血症。一般尿内无红细胞管型。  2、慢性放射性肾炎常见有单纯性蛋白尿失盐性低渗尿、贫血;当病者表现

如何诊断小儿肾炎?

  1.病史发病前1-4周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猩红热或皮肤化脓性感染等病史。  2.浮肿、血尿、高血压(》18/1l-kpa)。  3.严重病例可于起病一周内出现下列任何一种并发症。  (1)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急促,烦躁不安,肺底出现湿罗音,心串快,或出现奔马律,肝脏迅速增大。  (2)高血

肾炎的分类介绍

  1.急性肾小球肾炎  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其特点为急性起病,患者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并可伴有一过性肾功能不全。多见于链球菌感染,而其他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亦可引起。  2.慢性肾小球肾炎  简称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

放射性核素数据(放射性核素衰变表、放射性测定单...2

3、原子量 符号 原子序数 原子量 锕(actinium) Ac 89 227.02

放射性核素数据(放射性核素衰变表、放射性测定单位...

放射性核素数据(放射性核素衰变表、放射性测定单位和原子量)-1 1、放射性核素衰变表 3 H 35

放射性气溶胶的放射性气溶胶

固体或液体放射性微粒悬浮在空气或气体介质中形成的分散体系。气溶胶的基本特性是不稳定,小于0.1微米的微粒在气体中作布朗运动,不因重力作用而沉降;1~10微米的微粒沉降缓慢,悬浮在空气中较久。放射性气溶胶的电离效应高、浓度低、微粒上易带电(由放射性衰变产生)。放射性气溶胶是造成人体内照射的主要威胁。

放射性碘标记

在RIA中,标记抗原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测定结果,必须制备比放射性强、纯度高的标记抗原,并保持免疫活性不受丧失。  一、同位素的选择  同位素有稳定性和放射性两种。放射性同位素可利用其衰变时放出的放射线进行测量,这种测量较灵敏而方便,故多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原,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3H、14C、1

紫癜性肾炎的简介

  紫癜性肾炎,又称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是过敏性紫癜(是以坏死性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全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器官。)出现肾脏损害时的表现。临床表现除有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外,主要为血尿和蛋白尿,多发生于皮肤紫癜后一个月内,有的或可以同时并见皮肤紫癜、腹痛,有的仅是无症状性的尿异常。

急进性肾炎的概述

  急进性肾炎为急性快速进展性肾小球肾炎(acute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APG)的简称。它起病急骤,可在数日数周或数月内肾功能急剧恶化,以少尿(无尿)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为多见。

急进性肾炎的病因

  引起急进性肾炎的有下列疾病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1.原发性弥漫性新月体肾炎  (1)Ⅰ型:IgG线性沉积(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介导)  (2)Ⅱ型:IgG颗粒样沉积(免疫复合物介导)  (3)Ⅲ型:少或无Ig的沉积(缺乏免疫反应)  (4)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诱发(血管炎)  2

肾盂肾炎的病因

  本病致病菌绝大多数为革兰阴性杆菌,以大肠杆菌最常见。主要感染途径是上行性感染,即致病菌由尿道上行入膀胱引起膀胱炎,继而沿输尿管向上蔓延至肾脏,导致肾盂肾炎。正常人在尿道口内1~2厘米处存在少量细菌,但一般不引起感染,因为尿道黏膜有一定的抗菌能力;尿液可稀释细菌并将其排出体外;尿中还含有一些抑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