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美国小行星探索计划或在质疑声中走向绝境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下一艘计划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飞船定于下月初搭载“德尔塔4”火箭开展不载人试飞。现有计划要求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利用新的“猎户座”飞船开展载人飞行。届时,该飞船将搭载一枚NASA新重型火箭,首次在半个世纪里将宇航员送出地球轨道。然而,在后太空飞船时代,更加不确定的是他们将去往何处。 如果奥巴马政府和NASA继续执行现有政策,届时宇航员将“探访”一颗由太阳能驱动机器人探测器推入稳定绕月轨道的小行星。在持续数月的任务中,宇航员将同小行星会合,进行太空行走并收集样本,然后返回地球。不过,迄今目标小行星还未宣布,自动化太空拖船也有待建造。NASA希望最快于2021年将小行星重定位至月球附近。 陷入争议 NASA将这个复杂的概念称为“小行星重定向计划”(ARM),并号称这是实现本世纪30年代人类登上火星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不过,其他人却没有这般信心。今年6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表的一份报告称,ARM......阅读全文

马斯克星船试验箭炸裂,人类离殖民火星还有多远

   11月21日,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CEO埃隆·马斯克的“星际飞船”(Starship,以下简称星船)的第一枚完整尺寸试验箭MK1,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进行地面压力测试时舱壁爆裂,顶端炸飞。  这是继可重复使用的重型运载火箭系统“大猎鹰火箭”(Big Falcon Rocket,2018

科学家质疑美空间新项目可行性

  为了找到更加简便和廉价的方法登陆深空小行星,NASA已经放弃了在月球建立永久基地从而为登陆火星作准备的计划。  美国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项新计划——“捕获”一颗小行星,将其“拖曳”至地月系统展开探测。很多行星科学家对该任务的成功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该任务能以某种方式取得成功的设

2018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美国   深空探测异彩纷呈,宇宙探索发现不断  本报驻美国记者 刘海英  2018年,“好奇号”“朱诺号”“卡西尼号”“新视野”号等探测器持续提供着火星、木星、土星、柯伊伯带天体的相关数据。“旅行者2号”朝星际空间进发;OSIRIS-Rex抵达小行星贝努;“黎明”号完成了探测任务,将在谷神星轨

未来太空探索,载人还是无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成功迈出了征服外太空的第一步:12月5日,其新一代载人飞船“猎户座”完成首次试飞,升上距离地球3000英里的高空后顺利返回,落入太平洋预定海域,其成功发射被视作“美国航天的新起点”。NASA放言,“猎户座”注定将一马当先,有朝一日将人类送往月球、火星以及更遥远的宇宙

美通过2014财年预算 科研机构一扫多灾阴霾

  从全面资金缩减到政府关门,美国国会持续一年的预算角力终于迎来了少有的温馨时刻。 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一项总额1.1 万亿美元的预算法案。   对美国科学机构来说,最严酷的时光可能已经过去。从全面资金缩减到政府关门,美国国会持续一年的预算角力终于迎来了少有的温馨时刻。近日,国会通过了总额为1.1

NASA网站评出其2008年十大科学成就

北京时间12月18日消息,美国宇航局网站最近日前公布了美国宇航局在2008年取得的十大科学成就,国际空间站建设接近尾声,凤凰号圆满完成火星探测任务,以及NASA帮助设计的第四代鲨鱼皮泳衣均上榜。 以下是美宇航局2008年十大科学成就名单: 1.国际空间站建设接近尾声 国际空间站建设接近尾声

物理学家里曼·戴森去世 曾称“生物学是21世纪的科学”

  「2020年2月28日,英国旅美物理学家、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弗里曼·戴森不幸去世,享年96岁。戴森在物理学造诣深厚,是我国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的同事和朋友,曾称杨先生为“保守的革命家”。他知识丰富,思考深邃,对物理学之外也多有评论,例如他曾经称“生物学是21世纪的科学”。  《鸟和青蛙》(Bi

BBC展望2018年重大科技进展

  充满喧哗与骚动、也充满惊喜与美好的2017年已经过去。展望2018年,科技同样是推动我们前行的伟大力量。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为我们展望了今年可能会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和科技突破,囊括太空探索、下一代火箭动力超级跑车等领域。  太空探索精彩纷呈  BBC在1日的报道中指出,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太

“先下手为强” 联合国将采取小行星防御计划

  发生在今年2月份的俄罗斯陨星事件造成上千人受伤,而全世界的宇航机构居然和普通民众一样,都是通过互联网手段了解此事的。据《科学美国人》在线版10月29日一则消息称,联合国已决定不再容忍这种情况,联合国大会现已批准由几名宇航员提出的小行星防御计划方案,将设立组织以便在成员国之间分享潜在威胁

美为深空探测囤积放射性能源物质

   钚生产工作十分困难。所有人都想当然地以为它就在那里,并一直在那里。生活要比这更复杂一些。  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一个“辐射室”,钚就在这里被制备。图片来源:Alexandra Witze  Ken Wilson透过一扇黄色玻璃窗,凝视着另一边的杂乱瓶子和化学设备。在这样一个“辐射室”工作是Wil

阿波罗岩石研究将揭示太阳系秘密

阿波罗17号登月任务收集了岩石样本,科学家希望在明年对这些岩石样本进行研究。图片来源:NASA  明年的某个时候,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敦的美国宇航局(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研究人员将穿上防护服,戴上手套,进入存放月球岩石的高科技实验室,打开一根自1972年以来一直被密封的金属长管。当时阿波罗17号的

NASA确定一颗小行星下周掠过地球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7日确认,一颗近似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将在下周掠过地球,将比一些人造卫星更加“亲近”地球,但不会发生撞击地球的“天幕危机”。无撞击地球危机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研人员说,这颗小行星直径大约45米,可能在格林尼治时间15日19时(北京时间16日3时),以大约每小时2

BBC关注中国科学革命5个“高大上”工程

   从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实验,到大范围内推广最新医学进展;从幽深的海洋到遥远的太空,一步步推进探索的极限,中国科学研究正在展示出万丈雄心。英国广播公司近日(BBC)关注中国的科学革命,他们进入这些顶端的中国实验室和科研场所,采访了大批中国一线科研人员,以大量的图文关注中国在

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揭晓2008年十大航天新闻

中国实现第一次太空行走入选 北京时间12月28日消息,据美国宇航局太空网报道,对太空飞行来说,2008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见证了很多重大的历史性时刻:世界上最强大的伽马射线望远镜、国际空间站上最大的太空舱、印度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和正好是美国首位宇航员后代的太空游客都被成功送入太空。以下是20

经济而非政治将成为空间探索动力 私人企业将跃进太空

美国企业家认为,未来50年,经济而非政治将成为空间探索的动力 私人企业跃进太空  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开启人类探索太空的大门;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表面,此举“迈出人类的一大步”。今天,无人驾驶飞船正飞往太

美计划本世纪30年代中期“登陆”火星

美国颁布了新的《国家空间政策》,计划在2025年,将人类送上地球附近的一颗小行星,以及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第一次将人类送往火星。  6月28日,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颁布了新的《国家空间政策》,确认了政府进行商业空间飞行的决心。新的政策同时还制定了两项目标,即在2025年,将人类送

NASA拟将小行星改造成月球轨道空间站

宇宙中的小行星  据英国《每日邮报》12月23日报道,美国宇航局科学家正计划捕捉一颗重约500吨的小行星,将其改造成一个围绕月球轨道旋转的空间站,作为人类踏足火星的中转站。  美国白宫科技办公室将在未来数周内对美国宇航局提出的这项耗资1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亿元)的计划进行讨论。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推倒学科间的柏林墙

这些出自各学科间非正常“联姻”的成果,不太可能产生自典型的大学。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有一间巨大的玻璃墙房间,里面的世界既熟悉又陌生。月球表面图片出现在巨大的荧幕上,行星学家Jim Bell正在炫耀该校一架安装在月球探测器上的摄影机拍摄的全景图像。Bell还兴致勃勃地提到,计划造访一个奇

在月球上建基地要做哪些准备?

宇航员在月球基地(艺术构想图)。图片来源:《自然》网站  今日视点  月球探索的前景正变得明亮起来。与此同时,人类在月球上建立基地的计划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并被认为已在逐步推进。  尽管航天机构通常都不会预告这一时间表——部分原因在于月球驻人基地的目标很可能会超过预算周期,另一部分原因则是他们需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科技大观:太空采矿不是天方夜谭

  近日,卢森堡宣布了“太空资源”长期项目,目标是开采以近地小行星为主的太空天体上的矿石资源。作为欧洲第一个筹备太空采矿的国家,卢森堡希望为此建立更完备的法律规范,技术上可能会与美国企业合作。  欧洲“袖珍王国”卢森堡的太空工业历史悠久,卫星通信业是其经济的三大支柱之一。尽管地球上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

中国科学报:自主创新 铸就中国探月之梦

  12月2日,嫦娥三号顺利升空。十年的风雨兼程,十年的坚持不懈,探月之旅,今朝梦圆。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2013年12月,“玉兔号”即将登陆月球。从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再到探月工程,中国航天人树立的每一座里程碑,都寄托着国人翱翔太空

《自然》盘点2014年科学界大事件

南极BICEP2 射电望远镜发现引力波———或者是尘埃  2014年或许会因为科学的胜利迅速演变成失望甚至是悲剧而被铭记:干细胞研究和宇宙学研究进展很快受到质疑;商业飞船遭遇重大挫折。然而,探测器登陆彗星、追踪人类起源以及协力了解大脑依然是值得庆祝的原因。  太空竞赛 千帆竞发 

2016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晓。  入选新闻囊括了一年来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  入选的2016年中国十大

美开发出航天器细菌快速检测新技术

  新华网洛杉矶10月23日电(记者高原) 美国航天局科研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能快速检测航天器细菌的新技术。这项技术也能同时运用于军事、医疗、制药等领域,如检测可引发炭疽病的炭疽杆菌。   美航天局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10月刊的《微生物》杂志上报告说,这项新技术能找到构成细菌芽孢的主要物质

火星已经成为人类认识程度最高外行星 20年内将登陆

  虽然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人类面临的命运却十分脆弱,我们面临的重大自然灾难除了地震、火山、海啸外,还包括小天体撞击、地球磁极倒转、超新星爆发、超级太阳风暴等。生命体即使庞大如恐龙,也能在一夕间灭亡殆尽。因此,人类必须保持足够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人类还不具有飞出太阳系的能力。

美国《探索》杂志:未来的科学何去何从

11位顶尖科学家对今后30年科学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进行预测  美国科普杂志《探索》为庆祝发行30周年,邀请11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对今后30年科学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进行了预测。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些科学大师们到底怎样说。  1.肯·卡尔代拉(Ken Caldeira,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美国国

美《发现》杂志评出2012年十大科学新闻

  这一年,我们发现了“上帝粒子”,探索了火星上的古溪流,研究了细菌的愈合能力,学会了开采更多的清洁能源,诸如此类的新发现注定使2012年成为科学发展的非凡一年。   1.希格斯粒子:世界的重力之源   花了数十年时间,砸下数十亿美元,今年7月,位于日内瓦附近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终于给了回报。物理学

欧阳自远院士点评中日印探月工程

“嫦娥一号”拍摄的全球最好的全月球影像图将公布  在漆黑一片的太空深处,“嫦娥一号”正在围绕月球按预定轨道绕月运行,与她做伴的是100公里外的日本发射的月球卫星“KAGUYA”(月亮女神)号,而一个好消息是,一艘“月船一号”将从他们的娘家——地球出发,来与她们做伴。  欧阳

NASA将向国际空间站发射首个3D打印实验设备

  据中国国防科技信息网报道,为了满足未来零件能在空间按需制造的需求,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了向国际空间站发射首个3D微重力打印实验设备计划。  与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空间制造公司合作,NASA将于2014年向空间发射首个3D打印设备。如果成功,在零重力实验环境下的3D打印设备将是首个在空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