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地学部举行学术报告会

5月31日,中国科学院第六届学术年会地学部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报告会由学部常委会副主任焦念志、郭正堂、周忠和以及周成虎主持,百余位地学部院士出席本次学术年会。 外籍院士马库·库马拉作了题为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s: Contributions to improve air quality 的报告。他提出为了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必须对不同空气污染物同时进行治理,并提出了一条改善空气质量的可能路线图。 大陆碰撞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最核心科学问题之一。中科院院士丁林作了题为《青藏高原碰撞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的报告,提出青藏高原古高度是地球动力学与环境的纽带,且其隆升过程对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抬升,而是不同块体经历了不同的隆升历史。 蛇绿岩因其记录了古大洋形成、演化、消亡及板块碰撞历史,并产出豆荚状铬铁矿......阅读全文

数学物理学部举行学术报告会

  5月31日,第六届学部学术年会数学物理学部学术报告会举行,重点邀请了2017年当选的数理领域院士和外籍院士作学术前沿报告。报告会由中科院院士马志明和孙昌璞主持。  在上午举行的报告会中,中科院院士陈志明作了题为《电磁场模拟和反演的计算方法》的报告,分别介绍了Maxwell方程的有限元后验误差估计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正式揭牌

  4月2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地球所,RADI)在京举行组建工作报告会,正式揭牌。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王钦敏,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出席报告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孙鸿烈、曾庆存、欧阳自远、李德仁、童庆禧、薛永祺、姚檀栋等院士,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

白春礼:建设高水平智库为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白春礼作主席团报告   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上  白春礼  (2016年6月1日)  各位院士,同志们:  5月30日,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与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时在

中科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召开学术年会

  2月26日,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LED)2010年度学术年会在广州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苏纪兰院士、学术委员方国洪院士、傅家谟院士、张经院士、洪华生、李立、李适宇、彭平安、施平、倪怡训等与会,国家基金委地学部海洋处任建国处长应邀与会指导,实验室70多位科研人

涂光炽:一位真正的学者

学术民主的领导 “我先来谈吧。” 8月24日,在广州地化所的会议室里,一场悼念涂光炽的座谈会刚刚开始,研究员杨蔚华第一个发言,但是说出刚才那句话之后,他却哽咽着不能言语。足足一分钟之后,杨蔚华才开始回忆和涂先生交往的经历。“我只说一点,那就是涂先生的学术民主作风,给我留下的印

中科院学部成立:向科学进军有了火车头

  中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咨询机构,在共和国科技史册上留有厚重的印记,为中国科学事业保驾护航——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即将迎来60年华诞之际,本报特别推出“走进历史画卷——重温中科院学部60年变迁”系列报道,重温学部发展历程,冀望学部承载“率先行动”和“三位一体”发展的新使命。  1955年6月1日,中科

第二届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

  3月4日至6日,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主办,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二届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小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学部副主任宋长青、地学一部处长冷疏影、国家遥感中心副主任景贵飞、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

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举行

  “我们寄希望于在多赢的合作机制下,体现科学无国界,对区域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科学家应有的贡献。”   日前,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的第七届“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该所研究员刘纪远这样告诉《科学时报》。   近几年来,这个国际研讨会已成为一个品牌活动。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11月24日至25日,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012年度联合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包括安芷生院士、张彭熹院士、刘嘉麒院士、秦大河院士、周卫健院士、陶澍院士、刘丛强院士在内的两个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全体研究员参加了本次为期两天的会议。刘丛强院士

国科大科教融合:四代人,四十年的蝴蝶效应

   2018年10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为国科大)迎来了40岁生日。四十则不惑,国科大的“不惑”,就是历经四十载的探索实践,愈发坚定了对科教融合办学模式的信念。  在这里,我们讲述国科大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四代科研人员的故事。他们是师生,传承着科教融合、教学相长的血脉;他们是同事,分享着

“一带一路”建设与地球科学前沿论坛举行

论坛现场 11月23日,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办、云南大学与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联合承办的“一带一路”建设与地球科学前沿论坛在云南大学举行。来自地学领域的二十余位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就地学学科如何在“一带一路&

中国科学院2015年新增选院士61名

  中国科学院7日公布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61位科学家从157位初步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荣登新院士榜。经过增选,中科院现有院士777名。  从年龄结构看,新当选院士平均年龄53.9岁,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年龄最小,为43岁;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朱诗尧年龄最大,为69岁;60岁(含)以下的占88.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51名科学家脱颖而出

  综合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 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9日揭晓。51名科学家从314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新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其中数学物理学部9名,化学部7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7名,技术科学部9名。至此中科院院士总数达到727 名。   在9日举

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三五”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2016年6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高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韩宇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研究起草和征求意见建议等方面作了介绍,从发展理念和战

科学家提出基于空间观测的“数字丝路”科学构想

  来自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及相关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观测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国际组织的300余位空间对地观测领域学者和管理专家,16日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空间认知国际会议”。我国科学家在会上提出“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的构想。  中科院院士郭华东表示,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中科院院长:院士队伍年轻化问题已从源头上解决

  “2017年新当选院士61人,平均年龄54岁,60岁以下的达到92%,院士队伍年轻化问题已从源头上解决。”在5月28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中国科学院院长、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白春礼作工作报告时表示。  不仅院士队伍的年轻化问题从源头上得到解决,去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

砂岩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张家界举行

  由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和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组织,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张家界市国土资源局和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承办的“砂岩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第二届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举行

  “面对今年年初北方大旱,以前从定性角度,只知道旱不旱,现在能计算表现干旱程度的干旱等级、干旱面积和范围。遥感技术在从定性走向定量。”   日前,在第二届全国定量遥感学术论坛上,论坛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肖青对《科学时报》记者解释道。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遥感应用技术平

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人才项目评审新规引关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以下简称地学部)在2019年人才项目评审中悄然推行的一项新举措,因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的一篇文章被广泛传播。  “令人耳目一新。”周忠和在文章中高度评价。  什么变化让周忠和如此激动?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

亚洲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在全球中的作用项目启动

  9月1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亚洲区域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启动会在北京举行,该项目是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今年首批启动的19个项目之一。  项目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朱江首先致欢迎词。科学技术部基础司负责人讲话并宣读了项目专家组

地球环境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启动会举行

  3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渐新世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化与西风气候演化》启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等单位的3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在上午的启动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刘丛强院士、基金委地学部副主任柴育成、中科

2012年度LASG学术年会在京召开

会议现场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2012年度学术年会,于12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开幕式由LASG主任助理段晚锁研究员主持。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洪滨研究员致开幕词。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基地建设处处长周文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报】秉承笃正精神 开创气象先河

  2003年12月30日,叶笃正在听取汇报。  作为中国现代气象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叶笃正早期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  自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叶笃正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和学部重要领导职务,为中国科学院及学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年是

评议研究所:为专家治院奠定基石

   1981年,对中科院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经过4年的努力,中科院终于从党政干部领导管理科学院过渡到专家治院。  这一年,原学部主席团秘书李吉士刚好50岁。这一年也在他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彼时,中科院包括各个研究所刚刚从“文革”以及困难年代走过来,像经历了一场“荒漠”的洗礼,急需雨露的滋润。

地学部召开全体院士会议

  5月30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召开全体院士会议,会议由中科院地学部第十六届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杨元喜主持。  受地学部第十六届常务委员会委托,学部主任傅伯杰向与会院士作学部工作报告,报告围绕学部咨询、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院士增选、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科学道德建设、院士服务等方面系统回顾了两年来地学部

中科院今年增选71名院士 两院院士知多少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规定,2019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已于1月1日启动,2019年将增选71名中科院院士,其中支持新兴和交叉学科6名,支持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特别名额5名。2019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应重点关注的新兴和交叉学科为物理生物学、化

漫谈北大发展与2011年院士增选(一)

  2011年两院院士增选落下帷幕,110名科技工作者迈入这一中国科技界最高权力家族,其中北京大学新增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位院士就是一座大山,作为中国两年一度的科技界权势新陈代谢榜,实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点分析,特别是对北京大学未来理工医科未来发展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

首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召开

   第一届中国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学术大会(1st CCGG:1st Congress of China Geodesy and Geophysics,以下简称“大会”)于10月25-26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召开。本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高校、科研单位等20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  本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

  学术年会现场  1月17日至18日,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年会在南京土壤研究所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副主任宋长青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资环局生态环境处等相关领导应邀参加并分别作了讲话。  首先,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实验室主任沈仁芳研究员致辞,对各位领导和专家莅

历史:中科院学部历史上的学科组

作为国家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的学科布局涵盖了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学科领域。为了充分发挥各学科专家在全院学术领导和学术评议与咨询工作中的 作用,我院在不同时期,曾成立过各种学科专门委员会(1950~1954)、各学部学科专家组(1955~1966)和学部学科组(1981~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