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大气环流模式可影响海冰平流和融化过程

近日,中科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黄海军研究员同中山大学、自然资源部环境预报中心合作,在北极海冰覆盖范围缩小及影响机制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海冰平流与融化过程对北冰洋-太平洋扇区海冰减少的贡献》5月8日在国际冷冻圈杂志The Cryosphere在线发表。 近年来北极地区海冰覆盖的惊人变化,是造成北极气温增速过快(北极增暖速度是全球变暖速度的2倍,业内称之为“北极放大”现象)的重要因素,而北冰洋太平洋地区的海冰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尤其敏感。但是,国际上有关海冰热、动力学机制造成海冰消退方面的定量研究不够深入,模型模拟结果缺乏观测数据支持,有关海冰变化与大气环流模态的耦合机制亦不明确。 本研究首次利用多源卫星遥感观测产品,获得了近四十年太平洋-北极地区夏季海冰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夏季时期的海冰融化和平流输出过程 “双助攻”北极的海冰消退,是引起北极太平洋扇区内海冰覆盖的大幅下降的主要物理机制......阅读全文

DA大气环流模式可影响海冰平流和融化过程

  近日,中科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黄海军研究员同中山大学、自然资源部环境预报中心合作,在北极海冰覆盖范围缩小及影响机制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海冰平流与融化过程对北冰洋-太平洋扇区海冰减少的贡献》5月8日在国际冷冻圈杂志The Cryosphere在线发表。  近年来北极地区海冰覆盖的惊

北极海冰衰退有自然因素一半“贡献”

  英国《自然·气候变化》近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称,自1979年以来,9月份北极海冰面积下降的原因,自然变化率最多能解释一半(30%至50%)。其中,大气环流的变化北极夏季海冰覆盖面积的影响较大。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研究人员丁庆华及其同事,此次分析了夏季月份(6月、7月和8月)的大气环流是如

大气水汽和能量输运引起北极海冰减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黄海军课题组研究人员在北极海冰减少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揭示了大气水汽和能量输运引起海冰减少的具体物理过程。大气水汽和能量输送对北极气候起重要作用,向极能量和水汽传输的变化会通过多种机制对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产生显著影响。  多源卫星遥感观测数据表明,20

大气所大气环流模式SAMIL3完成万核测试试验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发展的高分辨率大气环流模式SAMIL3,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上,成功进行了全球12.5公里和6公里分辨率万核计算规模的性能测试。结果表明,SAMIL3具有

大气所关于热穹顶环流的研究获进展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如热浪、强降水、干旱等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2021年6月底至7月初,一场强劲的热浪席卷北美西海岸,造成部分地区温度相比于常年同期高出16-20℃。“热穹顶”是此次高温中的关键大气环流。热穹顶是指高层大气热高压在一定时间内停滞不动,高压像罩子一样把热空气盖在热浪

研究揭示北极海冰减少加剧污染物向青藏高原传输

  通过综合分析青藏高原气溶胶和气象长期观测数据、北极海冰数据、欧洲气象中心再分析资料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环境质量与安全团队研究员丛志远等,与挪威卑尔根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挪威大气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发现,北极海冰减少加剧气溶胶等污染物向青藏高原输送,为理解

大气所乌拉尔阻塞对北极增温及欧亚中纬度冷异常的影响

  大气阻塞的研究一直以来是气象领域的热点问题,阻塞即对应着大气环流的异常状态,通常也会伴随着天气气候的大范围变化和调整。尤其是阻塞可以引起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  近来,关于北极海冰减少的研究颇多,海冰的减少对极地地区的环境和天气气候影响重大,同时也能影响中纬度的气候变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

大气所揭示华北严重霾日对应的环流背景

  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大气污染加剧,大范围雾霾事件急剧增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由于雾霾事件的频繁发生,医院呼吸系统疾病的就诊率明显增加。当然,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所导致的污染物排放是霾日增多的主要物质来源,也是霾日增加的主要原因。以往研究大多数关注霾日发生时所排放污染物的特征,而气候

企鹅粪便沉积物-揭示大气环流变化秘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谢周清教授研究小组创新性地采用企鹅粪土沉积物作为南大洋上升流的记录载体,明确了过去6000年罗斯海改性绕极深层水入侵及其对海冰和企鹅种群的影响,为探究过去大洋环流的变化及其与生态系统的联系提供了有力工具。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报》。  风驱动的绕极深层水上涌,是影响气候

北极海冰减少-青藏高原将受“污染”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环境质量与安全团队丛志远研究员与合作者研究发现,北极海冰减少加剧气溶胶等污染物向青藏高原输送,为理解青藏高原污染物跨境传输提供了新视角,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与北极是全球最洁净的地区之一。受大气环流影响,青藏高原周边南亚、中亚排放的

大气所揭示不同类型东北冷涡环流的关键特征

  东北冷涡环流是北半球切断低压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尤以春末夏初时段最为活跃。东北冷涡活动的异常可造成我国东北地区的洪涝灾害(例如,1991和1998年夏季松花江和嫩江流域洪涝灾害)和持续性低温冷害事件,对该地区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近年来,东北冷涡活动的“气候效应”也为国内

研究表明夏季高温热浪与北极冰雪消融有关

  近些年,伴随着北极海冰融化及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雪覆盖减少,北美及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的极端高温和干旱等天气事件更加频繁。最近一项国际合作研究表明,夏季高温热浪与北极冰雪圈消融及相应的大气环流形势变化有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汤秋鸿研究团队和美国罗格斯大学Jennifer A.

研究表明夏季高温热浪与北极冰雪消融有关

  近些年,伴随着北极海冰融化及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雪覆盖减少,北美及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的极端高温和干旱等天气事件更加频繁。最近一项国际合作研究表明,夏季高温热浪与北极冰雪圈消融及相应的大气环流形势变化有关。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汤秋鸿研究团队和美国罗格斯大学Jennifer A.

科学家发现海冰消融将导致大气中甲烷浓度增大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极地环境研究室孙立广和谢周清教授等,首次对北冰洋中心海域的甲烷排放进行了实地采样分析,发现该海域储存了大量甲烷,海冰对甲烷的区域循环具有双重作用:阻碍海水中甲烷的排放,同时海冰表面或内部存在消耗大气甲烷的过程。这一结果为科学评估北冰洋海域对温室气体甲烷的

北极海冰减少机制研究获重要进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黄海军课题组在北极海冰减少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大气水汽和能量输运引起海冰减少的具体物理过程。大气水汽和能量输送对北极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向极能量和水汽传输的变化将通过多种机制对北极海冰的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成果在线发表

研究显示南极海冰创40年新低与热力作用有关

今年2月,南极海冰范围为192万平方公里,创下四十年来的最小值。是什么原因让南极海冰范围达到“历史新低”?4月19日,《大气科学进展》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最新研究,中山大学教授杨清华团队、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刘骥平联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于乐江等科研人员从海冰收支的角度对本次海冰范围最小值事件进

25年来,这块“地中海”在北极消失了

北京师范大学极地前沿科学中心专家透露,据最新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7月北极海冰平均面积为790万平方千米,与1992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42万平方千米。这相当于一个地中海的面积。 北京师范大学极地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程晓教授介绍,根据卫星监测,北极海冰面积每年3月份达到年度极大值,每年9月

大气所预测今年北极海冰最小覆盖面积接近历史第二低值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北极海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1979年至今,北极海冰覆盖范围逐年减少。每年九月的海冰覆盖范围为全年最小,过去几十年减少了近50%。北极海冰的快速减少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也对我国开拓北极航道和“冰上丝绸之路”意义重大。因此,迫切需要准确的北极海冰跨季度季节预测。准确的海冰预

极地变暖速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成因复杂

近年来,不同科研团队对于北极放大效应提出诸多不同观点。例如北极云量和水汽增加导致更多长波辐射反射回海面或冰面;中纬度通过波动和大气环流向北极输送更多热量和水汽;海洋变暖向极地输送更多热量,导致海冰融化;极地臭氧的损耗可能推动了北极气温的极端升高等。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屡屡引起人们的讨论。由

在北极消失了-242万平方千米的“地中海”

  北京师范大学极地前沿科学中心专家透露,据最新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7月北极海冰平均面积为790万平方千米,与1992年同期相比减少了242万平方千米。这相当于一个地中海的面积。  北京师范大学极地前沿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程晓教授介绍,根据卫星监测,北极海冰面积每年3月份达到年度极大值,每年9

北极海冰融化速度始料不及

髯海豹 北冰洋这是8月18日拍摄的北纬87度的北冰洋极昼景象。当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纬87度、西经171度的北冰洋海冰上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这是8月18日拍摄的北纬87度的北冰洋极昼景象。当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纬87度、西经171度的北冰洋海冰上进行多学科综合

科学家揭示大气沃克环流年代际调整控制因素

  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杜岩研究团队研究了1990s中期之后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表盐度年代际变化趋势与大气沃克环流增强的关系,揭示大气沃克环流年代际调整是热带印太上层海洋盐度长期变化的控制因素,相关成果在Nature Publication Group (NPG)旗下子刊Scienti

美科学家:全球变暖正引发空前的暴风雪和洪水

2011年2月21日,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遭遇暴风雪。图片来源:安迪・塔克(Andy Tucker)  2011年1月26日,纽约市的雪灾。图片来源:胡安・何塞・理查兹・埃切维里亚(Juan Jose Richards Echeverria)  在夏日阳光下融化的北极海冰。图片来源:爱荷华・艾斯(

冬季雾霾严重也有极地气变的份

  雾霾已成为中国百姓关注焦点。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体现出党和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决心和信心。解决雾霾问题要靠科学施策,雾霾形成机理的研究成为治霾的关键。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地球与大气科学系王育航教授牵头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极地北冰洋

大气所等揭示东亚地区甲烷排放增加对环流和臭氧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揭示,当东亚地区和北美地区增加相同的甲烷(CH4)排放,二者对BD环流和臭氧(O3)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一研究发表在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上。  尽管过去已有大量的工作研究了全球大气中CH4浓度增加的辐射和化学效应,但是

美国罗格斯大学:海洋环流对气候变化影响巨大

   海洋环流沿大洋底部在南北半球间输送热量和水分的同时也运输二氧化碳。(自罗格斯大学)        目前,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多数担忧主要集中在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数量。然而,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日前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海洋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与大气同等重要。  研究人员表示,270万年前

多巴胺(DA)测定临床意义

[正常参考值]血浆:<888pmol/L; 尿:424-2612nmo1/24h。[临床意义]1.增高:见于精神错乱、恐惧、幻觉、恶心、呕吐等。2.降低:见于震颤麻痹综合征等。

研究发现:北冰洋边缘冰区是大气汞的重要来源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704.shtm科技日报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极地环境与全球变化安徽省重点实验室谢周清教授、乐凡阁博士与国内外学者合作,通过国际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观测计划,开展了汞

我国极寒天气的季节累积效应幕后凶手竟是!

  随着全球变暖和气候异常信号(如北极放大)的持续,全球中纬度地区频繁发生极端天气。冬季,我国大范围极寒天气的出现往往与环流背景的异常、海洋异常模态的影响等有关。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姚遥、博士张文其及其合作者分析了影响2021年初我国的极寒天气过程。  研究发现,2021年初我国极

中国气象局发布2022年度全球气候状况报告

3月18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全球气候状况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全面反映中国在全球气温和降水、大气环流系统、海温、积雪和海冰监测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在《报告》编制过程中,中国气象局强化自主观测资料、再分析资料、风云气象卫星资料等的分析应用,开展了全球气候状况监测评估,充分体现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