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世界人工林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

“中国人工林的规模已近7000万公顷。特别是三北工程建设40年来,这条‘绿色长城’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防护林项目,在保持水土、稳定气候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0月23日,第四届世界人工林大会在北京开幕,开幕式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说。 据悉,由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发起、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提供技术支持的世界人工林大会迄今已举办三届。此次是世界人工林大会首次落户亚洲,由我国主办。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通过人工造林或再造林,发展工业用材林、生态公益林等各种不同用途的人工林。“我们还与世界各国合作开展不同的活动,希望通过森林可持续经营,加大努力防止森林退化,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目标作出贡献。”莫妮卡·巴布说。 目前,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6933万公顷,蓄积24.83亿立方米,规模居世界首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说,为培育更多优质高效稳定可持续的多功能人工林,要科学规划布局,转变经营方式,在重要生......阅读全文

世界人工林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

  “中国人工林的规模已近7000万公顷。特别是三北工程建设40年来,这条‘绿色长城’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防护林项目,在保持水土、稳定气候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0月23日,第四届世界人工林大会在北京开幕,开幕式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说。  据悉,由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发起

土壤水分速测仪对不同配置人工林的分析

不同配置模式天然次生水土保持林土壤养分方差分析的研究实验完成主要通过土壤水分速测仪的测定和数值分析:三种不同配置的天然次生林,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主要原因是,研究地区降雨频繁,年降雨量较大,还有空气湿度比较大等气候因素,使得阔叶树种、针叶树种叶片的分解率差异不明显造成的。 土壤水分速

我国研究团队揭示檀香人工林缘何“以贵养贵”

  檀香心材含有名贵精油,是全球最具经济价值的树种之一。但由于檀香的半寄生身份,檀香人工林培育中需要配置寄主植物为其传递养分。  近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在国际林学期刊《森林生态和管理》(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檀香在群落中

林分尺度人工林碳平衡和经营收益模拟模型构建

近日,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经理学科森林生长与经营规划团队董灵波副教授、刘兆刚教授与美国佐治亚大学PeteBettinger教授合作,在《清洁生产杂志》(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上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林分尺度人工林碳平衡和经营收益的预测和模拟模型,为气候

土壤水分测试仪对不同配置人工林的分析

不同配置模式天然次生水土保持林土壤养分方差分析的研究实验完成主要通过土壤水分测试仪的测定和数值分析:三种不同配置的天然次生林,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明显。主要原因是,研究地区降雨频繁,年降雨量较大,还有空气湿度比较大等气候因素,使得阔叶树种、针叶树种叶片的分解率差异不明显造成的。 土壤水

成都生物所揭示低效人工林间伐调控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土壤呼吸在调节土壤碳库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森林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被认为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因此,理解林业实践活动(如间伐)对森林土壤CO2排放动态的影响是准确评估全球碳收支的关键。但我国许多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公益林均按木材需求造林和管理,普遍具有密度大、土壤退

“人工林资源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10月31日,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在北京召开了林业专项“人工林资源监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启动会。贾敬敦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   该项目针对我国人工林资源监测时效性差、精度低、管理粗放等问题,基于物联网、遥感、大数据及可视化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人工林资源监测关键技术,建立人工林资源多尺度、高时

沈阳生态所提出人工林生物量遥感估算新方法

  人工林能为人类社会提供重要的物质供给和生态服务,是天然林保护和森林可持续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受频繁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干扰影响,人工林的生物量变化剧烈,是全球森林碳计量的重要不确定性来源。传统森林生物量估算方法严重受制于清查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而这类数据通常更新缓慢、透明度低,难以涵盖人工林生物

人工林与天然林效益差别有哪些?这篇研究写清楚了

  3 月18日,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华方圆课题组在《科学》在线发表题为“不同森林恢复方式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贡献及其权衡关系”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汇总分析了来自全球53个国家地区的研究数据,发现与结构简单的人工林相比,天然林可以更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实现地表碳存储、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的

人工林林分密度调控对动物传播种子有效性的影响机制

  动物传播种子是种子更新成功的必经阶段,受到光照、温度、林下植被组成与盖度等环境条件的限制,而调控林分密度是改变森林环境条件的前提。如何调控林分密度提升动物传播种子有效性(包括动物传播种子的数量和质量)一直是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  已有研究证明,将落叶松(Larix spp.)人

“我国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调控研究”立项

  8月5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11家单位参加,组织申报的973计划项目“我国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调控研究”(项目编号:2012CB416900,以下简称“人工林项目”)正式获得

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达8亿多亩-居世界第一

记者从6月9日在贵州毕节召开的首届中国毕节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文明高层论坛上了解到,目前,我国生态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6%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达8亿多亩,居世界前列;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林业系统建设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到1740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2.6

中国林科院获评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

近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会上公布了2022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和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其中,中国林科院原院长刘世荣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在《生态学报》上的学术论文——《中国人工林经营发展战略与对策:从追求木材产量的单一目标经营转向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质

海南天然林10年消失1/4-APP被指违规种植人工林

  过去十年中,海南岛上的热带天然林陆续消失了将近1/4。  昨日(11月22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公布了《消失中的热带雨林2001~2010海南热带天然林变化研究调查报告》。该报告称,2001~2010年间,海南中部山区大约有13.02%的热带天然林资源被浆纸人工林转

973计划“我国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调控研究”

  7月20日22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我国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调控研究”(2012CB416900)中期总结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项目第一课题(李春阳研究员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承办。   973计划顾

“人工林生产力形成结构与环境效应”项目召开年度进展会

   近日,由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牵头承担的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技术创新重点专项“人工林生产力形成的结构与环境效应”项目年度工作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尹伟伦院士、张守攻院士、专项总体专家组和项目专家组部分专家,以及项目参加单位相关研究人员40多人参加了会议。农村中心林业专项

植树造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获揭示

由于植树造林在水土保持、固碳等方面的良好作用,其在全球范围内变得越来越普遍和越来越受欢迎,然而植树造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人工林生态系统是“绿色沙漠”还是生物多样性的宝贵栖息地,仍不明确。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被重建与生态修复研究团队在Global

亚热带生态所在复杂森林遥感智能识别方面获进展

在大规模生态保护与修复背景下,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成为近20年来全球植被“变绿”的热点区。单一人工林种植是普遍采用的一种造林策略,速生人工林相对于天然林可能会耗水过多,亟需量化权衡不同类型森林恢复的碳-水过程及其生态服务效应。然而,单一人工造林、自然恢复、封禁保育、人工林采伐等不同保护修复与管理措施下

沈阳生态所在森林土壤碳循环对施肥的响应研究中获进展

  我国是人工林大国,人工林面积约占世界人工林的1/3,也占我国森林总面积的近1/3,在木材生产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大面积纯林连栽,养分输出大于输入等,致使我国人工林生产力低,没有充分发挥其生产和生态功能。施肥作为一种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人工林的生产力,

华南植物园对大叶相思人工林林分改造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热带和亚热带的人工林多以外来树种(例如相思、桉树)以及先锋树种(例如松属)树种营造。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天然林相比,这些人工林仍呈现组成结构简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下,甚至面临退化的情况。为了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并获得更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许多国家正试图将以外来单一树种

我国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调控研究中期总结会召开

  7月20日22日,由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牵头主持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我国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调控研究”(2012CB416900)中期总结会在成都召开,会议由项目第一课题(李春阳研究员所在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承办。   973计划顾

绘制出西南喀斯特地区复杂森林空间分布图

记者9月13日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该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员团队基于深度学习和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绘制了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复杂森林空间分布图。近日,这一研究成果的论文发表在Remote Sensing in Ecology and Conservati

海南天然林10年消失四分之一-浆纸人工林是主因

  据相关国际环保组织公布,基于实地调查及遥感数据分析,海南中部山区的热带雨林在过去10年的时间内消失了7.2万公顷,占整个中部山区原有天然林总面积的近1/4。  据该机构《消失中的热带雨林-2001-2010海南热带天然林变化研究调查报告》所得调查结果,海南岛天然林10年

华南植物园在森林土壤酸化研究中获进展

  氮沉降全球化及其负面效应已得到科学界和公众的共识。已有研究表明,氮沉降会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显著负面影响,尤其是导致或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然而,关于氮沉降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的结论大多基于自然林的研究。相比自然林而言,人工林的植物类群和树种结构相对单一,而长期氮沉降是否会导致热带人工林土壤酸化仍

人工云杉林更新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通过专家鉴定

5月7日,四川省科技厅组织相关专家对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完成的“西南亚高山人工云杉林的更新机制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成果进行了鉴定  该项目通过对我国西南不同恢复阶段的亚高山林人工林种子雨、土壤种子库、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和生长等方面的长期定位观测研究,结合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异

森林土壤酸化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莫江明研究团队通过7年的连续研究,在森林土壤酸化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环境研究快报》。  氮沉降全球化及其负面效应已得到科学界和公众的共识。现有的研究表明,氮沉降会对森林生态系统带来显著负面影响,尤其是导致或加剧热带森林土壤酸化。然而,关于氮沉降加剧热带森

我国在半温带地区冬季土壤呼吸差异方面的研究取得进展

  碳的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平衡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冬季土壤呼吸在年碳收支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占年碳排放的3%-50%。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是北半球最大的陆地碳汇,约占全球土壤碳储量的10%。尤其是在中国,人工林的占地面积达到6933万平方公顷,占所有森林面积的36%。这些人工林的冬季土壤呼吸可能会受

喀斯特植被恢复初期土壤氮有效性的调控因子研究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氮有效性影响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最大面积的连片贫困区域,是非地带性的生态脆弱带。退耕还林还草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前期的研究表明喀斯特植被恢复初期

华南植物园对播种乡土植物种子改造人工林研究获新发现

  我国华南地区存在大量的人工林,由于缺乏乡土树种而停滞于演替早期阶段,进而导致这些人工林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低。   为了加快这类人工林的演替进展,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恢复领域植被与景观生态学研究组王俊博士在导师任海研究员的指导下,以桉树林、乡土树种混交林、豆科树混交林、针叶混交林

成都生物所在利用农作物秸秆促进核桃树生长获新进展

  核桃树为胡桃科植物,其果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胡萝卜素等多种维生素,深受老百姓喜爱。核桃树在我国分布于22个省(区、市),是我国主要的干果树种之一。自1998年以来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中,在山地和丘陵地区广泛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