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新冠病毒已突变

新冠病毒是否已经发生突变?如何突变?这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中国科研团队最新发现显示:新冠病毒已于近期产生了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了两个亚型,分别是L亚型和S亚型。研究发现,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这两个亚型表现出了很大测差异。其中S型是相对更古老的版本,而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对不同亚型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新冠肺炎的差异化的治疗和防控。 以上研究来自中国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于3月3日发表的论文《关于SARS-CoV-2的起源和持续进化》(On the origin and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SARS-CoV-2)。 论文通讯作者为陆剑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崔杰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论文通过对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103个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分子进化分析,发现病毒株已发生了149个突变点......阅读全文

新冠病毒已突变

  新冠病毒是否已经发生突变?如何突变?这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焦点之一。中国科研团队最新发现显示:新冠病毒已于近期产生了149个突变点,并演化出了两个亚型,分别是L亚型和S亚型。研究发现,在地域分布及人群中的比例,这两个亚型表现出了很大测差异。其中S型是相对更古老的版本,而L亚型更具侵略性传染力更强。对

三种突变协同产生新冠病毒新变体

就像一轮轮暴风雨袭击船只一样,新冠病毒变体一个接一个地冲击着世界。最近,密切关注病毒变异的科学家注意到了一个趋势:许多变异携带相同的3个突变。在《ACS生物化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检查了这些突变怎样改变病毒关键部分的功能,以及这个三元组合如何改变导致和维持新冠感染所需的特征。在过去的

免疫系统识别新冠突变病毒的“双保险”

  逃得过中和抗体,逃不过T细胞,免疫系统识别新冠突变病毒的“双保险”  上周,Novavax公司和强生(Johnson & Johnson)公司相继公布了各自开发的新冠疫苗在3期临床试验中获得的积极结果。这两项临床试验结果也都指出,两款疫苗在南非进行的临床试验中产生的保护效力都显著低于其它地区。对

新冠病毒会发生突变而逃避抗体识别吗

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体内的中和抗体被认为能够在新冠病毒再次入侵时,识别出病毒的刺突蛋白,并阻止病毒感染。而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基因工程让水疱性口炎病毒(一种感染牲畜的病毒)拥有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他们发现,当中和抗体存在时,病毒的刺突蛋白可以获得突变,逃避抗体的识别。而在少数

新冠突变病毒株将使用希腊字母标识

  今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使用希腊字母来标识重要的新冠突变病毒株。这些标签更容易读写,也更容易记忆。  此前,对新冠突变病毒株有不同的科学命名,它们携带着病毒谱系的重要信息,以后也将被继续使用。然而,这些科学命名通常比较难读或者难于记忆,也容易写错。因此,人们经常会用病毒最先发现的地点

突变率惊人!新冠患者病毒存在快速进化风险

  国际学术期刊《临床传染病》(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日前刊发来自中国研究团队的一篇名为《新冠病毒在患者体内的基因多样性(Genomic diversity of SARS-CoV-2 in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patients)》论

新冠病毒会发生突变而逃避抗体识别吗

新冠肺炎康复患者体内的中和抗体被认为能够在新冠病毒再次入侵时,识别出病毒的刺突蛋白,并阻止病毒感染。而在一项最新研究中,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基因工程让水疱性口炎病毒(一种感染牲畜的病毒)拥有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他们发现,当中和抗体存在时,病毒的刺突蛋白可以获得突变,逃避抗体的识别。而在少数

新冠病毒胶体金试剂:快速检测新冠病毒

   23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与广东对口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进行远程会诊。会上,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国家批准了两个抗体试剂盒。  “这两种试剂盒都是采用胶体金法,能够测出患者体内的lgM抗体,在患者感染的第7天或发病的第3天就能够检测出lgM抗体,对患者进一步

新冠病毒近日播报

   8月22日0—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2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河北5例,天津2例,广东2例,陕西2例,福建1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2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均在福建)。  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44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478人,重

新冠病毒检测方法

  新冠肺炎仍在持续,如何更快、更准确诊断,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核酸检测、抗体检测、抗原检测……不同检测方式有何特点、效果如何?  为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  他表示,不同的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不能单说某种技术优劣,而是要将其放在一定的条件下去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