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应物所在DNA折纸纳米力学成像探针设计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合作,基于DNA纳米技术发展了一系列DNA折纸结构并作为纳米力学成像探针,实现了原子力显微镜下对基因组DNA的直读检测和高分辨成像。相关结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 14738)。 DNA折纸结构是利用DNA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程序性设计将M13 DNA在上百条DNA短链的辅助下折叠成指定几何形状。上海应物所博士张宏陆等在研究员樊春海指导下,并与晁洁、师咏勇等合作,通过设计DNA折纸结构作为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力学成像探针,在单分子水平下实现了对DNA分子的特异性标记和单核苷酸变异性(SNP)的直读检测。相较于基于荧光成像的直读方法,这种新技术将分辨率提升一个数量级,可达到远超光学衍射极限的10 纳米分辨。基于DNA纳米折纸结构设计的探针为原子力显微镜的图像获取提供了精确的标尺和丰富的选择......阅读全文

新型纳米力学成像探针实现DNA的直读检测和高分辨成像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合作,基于DNA纳米技术发展了一系列DNA折纸结构并作为纳米力学成像探针,实现了原子力显微镜下对基因组DNA的直读检测和高分辨成像。相关结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新型纳米力学成像探针实现DNA的直读检测和高分辨成像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合作,基于DNA纳米技术发展了一系列DNA折纸结构并作为纳米力学成像探针,实现了原子力显微镜下对基因组DNA的直读检测和高分辨成像。相关结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上海应物所在DNA折纸纳米力学成像探针设计方面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合作,基于DNA纳米技术发展了一系列DNA折纸结构并作为纳米力学成像探针,实现了原子力显微镜下对基因组DNA的直读检测和高分辨成像。相关结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新型纳米力学成像探针实现原子力显微镜下DNA的直读检...

新型纳米力学成像探针实现原子力显微镜下DNA的直读检测和高分辨成像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合作,基于DNA纳米技术发展了一系列DNA折纸结构并作为纳米力学成像探针,实现了原子力显微镜下对基因组DNA的直读检测和高分辨成像。相关结果发表于《

新型可发光纳米探针-能实现对深层组织显微成像

  记者7月12日从上海理工大学获悉,该校科学家与暨南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同行们合作,开发出一种可发光的镧系元素纳米探针,该探针可用于亚细胞结构的低功率受激发射损耗(STED)显微镜和深层组织超分辨率成像。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上。  光学显微技术在生物领域中是一个重要工具,借助这一技术

AFM纳米碳管探针

纳米碳管探针    由于探针针尖的尖锐程度决定影像的分辨率,愈细的针尖相对可得到更高的分辨率,因此具有纳米尺寸碳管探针,是目前探针材料明日之星。纳米碳管(carbon nanotube)是由许多五碳环及六碳环所构成的空心圆柱体,因为纳米碳管具有优异的电性、弹性与轫度, 很适合作为原子力显微镜的探针针

近红外电压纳米探针助力神经元电信号在体成像

  群体神经元活动的在体检测是揭示神经系统功能机制的关键。研发高灵敏的并可用近红外光激发的电压敏感探针,已成为当前国际神经科学领域重点攻克的技术难关之一。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杜久林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施剑林、步文博研究团队合作研发了一种可用近红外光激

姜秀娥:肿瘤部位特异性“开启”的双模式纳米成像探针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应用于活体肿瘤诊断分析的纳米成像探针在过去几年呈爆炸性增长,主要可分为两大类:“always on”探针和可激活探针。由于“always on”探针的信号在活体内始终存在,因此具有较高的背景信号、较低的成像对比度以及有限的灵敏度等缺点。而在肿瘤靶标部位特定刺激下“开启”成像功

纳米探针让肿瘤组织现形

  英国《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近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一种进入肿瘤后发出荧光的纳米探针,可在癌症手术时作为通用显像剂。研究团队在小鼠实验中成功使用了这种类似晶体管的探针,并发现其能标记出直径小于1毫米的肿瘤结。  目前对许多癌症,尤其是早期或较早期的实体肿瘤来说,手术切除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案

纳米荧光探针摧灭原理

  通过一间隔基S(space)和荧光团F(fluorophore)相连而构建。其中荧光团部分是光能吸收和荧光发射的场所,识别基团部分则用于结合客体,这两部分被间隔基隔开,又靠间隔基相连而成一个分子,构成了一个在选择性识别客体的同时又给出光信号变化的超分子体系。PET荧光探针中,荧光团与识别基团之间

上海药物所等开发纳米探针用于脑胶质瘤的成像与治疗

  脑胶质瘤作为一种高浸润性、高转移性的肿瘤,因其预后差、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挑战,被认为是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脑肿瘤之一。虽然,目前临床上已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多种方法来治疗脑胶质瘤,但其预后仍较差,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4-17个月。由于血脑屏障(BBB)的限制,目前发展的大部分抗肿瘤药物难以穿越

能源纳米器件的扫描力探针研究综述

  能源纳米技术,泛指利用纳米材料和纳米尺度的特征效应构筑能源纳米器件,致力于解决可再生能源转化和存储过程中的瓶颈问题,目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交叉领域。能源纳米器件显著区别于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其工作机制决定于器件中电子、空穴和离子等载流子的长程传输过程,其传输过程常与化学转化相耦合,并且不同于

我国引进首台纳米离子探针通过验收

  我国引进的第一台NanoSIMS 50L型纳米离子探针验收会于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于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中国科学院地质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吴福元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组认真听取了法国CAMECA公司纳米离子探针设计师、François Hillion博士所作的验收报告。专家组对仪器

Small:新荧光纳米探针助力肿瘤治疗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Small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新加坡A*STAR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混合金属聚合物纳米颗粒,其在肿瘤细胞周围特殊的酸性环境下就会发光用以指示肿瘤所在,因此可以鉴别任何肿瘤的非特异性探针或许就可以用于监测癌症的发病部位、扩散及其疗法的有效性。  癌性肿瘤pH通常比正常

扫描探针显微镜与纳米科技

      人类仅仅用眼睛和双手认识和改造世界是有限的,例如:人眼能够直接分辨的最小间隔大约为O.07mm;人的双手虽然灵巧,但不能对微小物体进行精确的控制和操纵。但是人类的思想及其创造性是无限的。当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种以物理学为基础、集多种现代技术为一体的新型表面分析仪器——扫描隧道显

功能纳米荧光探针用于肿瘤细胞检测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若能早期发现肿瘤并及时治疗,可大大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因此,对于肿瘤的早期检测和诊治已成为各国科学家关注的热点。为了实现肿瘤早期诊治,目前研究大多集中于检测活细胞内一种肿瘤标志物,这可能会带来“假

NANO-testing-原位纳米力学测试系统

美国NANOVEA公司是一家全球公认的原位纳米力学测试系统的领航者,生产的微纳米力学测试系统是目前国际上用在科学研究和工业领域zui先进的设备。涵盖了纳米压痕仪、纳米划痕仪、纳米摩擦磨损测试仪和SPM功能可以对样品表面微区进行纳米压痕(施加正向垂直载荷力)、划痕(施加侧向载荷力)、原位成像压痕或划痕

福建物构所成功制备中空核壳结构稀土荧光生物探针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肿瘤诊断与治疗的多功能结合(简称诊疗)已成为新趋势。为了实现精确诊断和高效治疗,诊疗剂往往需兼具肿瘤靶向性、多模成像和治疗等各种功能。上转换纳米材料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发出可见光,可应用于生物成像,又能够激发其负载的光敏剂产生单线态氧进行光动力治疗,因此在发展非侵入性诊疗剂上具有

TI950-TI950-纳米压痕仪

TI-950 纳米压痕仪TI-950 纳米压痕仪是全球zui新ling先的纳米力学检测仪器,提供了业界ling先的灵敏度和无可比拟的性能。TI-950 纳米压痕仪的设计为自动的、高通量仪器,支持 Hysitron开发的许多纳米力学表征技术。系统集成了新开发的 performech TM 高级控制模块

生物传感及光谱成像(下):光谱质谱联合与原位实时

    2023年7月16日,第22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暨2023年光谱年会召开的第二天,在生物传感及光谱成像专场的下午半场,专家们继续带来荧光纳米探针,光声成像,分子诊断,纳米酶,多功能流式,设计和表征MOFs材料,微流控,原位光谱,光谱和质谱联合分析等领域的精彩报告。报告人:山西大学 阴彩霞教

追踪癌症扩散,纳米探针或比MRI强

  对于癌症治疗来说,防止早期肿瘤扩散十分关键,但也十分棘手,因为大多数成像方法难以检测到小的癌性病变。美国罗格斯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一项新技术,或可解决这个难题。他们研制出一种新型纳米探针,利用发光纳米颗粒来检测微小的肿瘤并追踪它们的扩散,其效果比磁共振成像(MRI)和其他癌症监测技术都要好。  研

纳米探针在药物筛选中首获应用

英国伦敦纳米技术中心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纳米探针,利用该纳米探针可以检测出某种抗生素药物是否能够与细菌结合,从而减弱或破坏细菌对人体的破坏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将纳米探针运用于药物筛选,相关试验的初步结果已经刊登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

碳纳米管电探针阵列获ZL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6月21日报道,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两位科学家改进了制造纳米电探针的方法,制造出一种碳纳米管探针阵列,这项于21日被授予专利(美国专利号7,964,143)的技术改良了现有的诊断工具,使纳米电探针能探测到细胞内部电活动的空间变化。   两位专利人、新泽西理工学

超分辨成像探针和方法开发研究获进展

  基于单分子定位的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PALM打破了光学衍射极限,于2014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相对于目前广泛使用的其它超分辨成像技术而言,该技术具有最高的空间分辨率(~20 nm),因此在生物学中带来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该技术需要成千上万张原始图片来重构一张超分辨图像,时间分辨率低,在活细胞中

中国科大获世界首张单蛋白质分子磁共振谱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杜江峰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将量子技术应用于单个蛋白分子研究,在室温大气条件下获得了世界上首张单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该研究将磁共振技术的研究对象从数十亿个分子推进到单个分子,而且在“室温大气”这一宽松的实验环境,为该技术未来在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必要条件,使得高分辨率的纳

极高压下纳米成像技术获得突破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4月10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科学家在极高压下测量纳米材料的结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首次解决了为金纳米晶体结构成像的高能X射线束严重扭曲问题,有望引导科学家们在高压下制造出新的纳米材料,也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行星内部发生的一切。最新技术发表在4月9日出版的《自然·通讯》杂志上。

陈洪渊/徐静娟团队实现 三单一成像-消除群体行为平均化

  目前,人们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研究已经深入到单细胞、单颗粒和单分子的微-纳尺度的水平,如何在这样一个尺度范围内获取精准的生物化学信息,是分析化学各个研究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陈洪渊院士/徐静娟教授课题组围绕他们应时提出的所谓 “三单一成像”,即:单细胞、单颗粒、单分子分析和高

Nature子刊:金纳米粒子活细胞成像新技术

  来自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物理生物学研究室,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eal-time visualization of clustering and intracellular transport of gold nanoparticles by correlative i

【中国科学报】“钻石钥匙”打开单分子磁共振新天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杜江峰团队将量子技术应用于单个蛋白分子研究,在室温大气条件下获得世界上首张单蛋白质分子的磁共振谱。该成果3月6日发表在《科学》杂志,《科学》杂志还评论其“实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称“此工作是通往活体细胞中单蛋白质分子实时成像的里程碑”。  磁共振技术能够准确、快速和无破坏

苏州纳米所开发出可以“看到”载流子的新型纳米成像技术

  目前,纳米材料已经被日益广泛地应用在电子、光电、生物电子、传感以及能源等领域的各种器件中。因此,理解和表征纳米材料的电学性能不仅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兴趣所在,也是实现其广泛实用化的迫切需求。但是,传统的场效应晶体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 FET)方法在纳米材料电学性能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