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王铮小组模拟显示:中国碳排放已经得到有效抑制

碳税应成为中国生产性减排的主要手段 针对国际上对中国气候保护、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政策模拟研究中心主任王铮教授及其课题组最近研究计算分析了我国分区域碳排放趋势。根据课题组的计算,中国的碳排放量从1990年到2005年,上升了131.153%,明显低于同期我国GDP的增长(325.52%),说明我国通过各种手段较有效抑制了碳排放。这期间,碳排放上升最快的是2002年以后的年份。 2005年我国碳排放总量为14.1亿吨碳,王铮根据各地区的能源消耗结构,并从各地区能耗中扣除非碳能源后,得出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量最大的是山东和河北。这两个省碳排放量高的原因为:本身能源需求量大、能耗大的企业比重较高;非碳能源比重小。其中河北省碳排放量高的另一个原因是能源强度大(即单位GDP能耗高)。 王铮介绍,从单位GDP能耗来看,最大的五位省区市是宁夏、贵州、青海、山西、内......阅读全文

研究认为控制航空碳排放仍需碳税措施

图:一架飞机掠过东京南部一座工厂的烟囱。 据路透社报道,英国伦敦曼彻斯特大学日前发表的一项针对航空碳减排措的研究表明,如果达到2050年航空碳排放停止增长的目标,全球必须实施航空碳税;而航空企业则希望借助科技进步和生物燃料来达到该目标。 此前,欧盟曾计划对在欧盟境内

澳大利亚开征碳排放税

  7月1日,澳大利亚正式开始以每吨23澳元的定价向全国294家被列为排污最严重的电力、煤炭、运输等企业征收碳排放税。同时开始实施的还有各项补贴和减税计划,以降低碳税对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影响。但是,当地人对碳税的影响仍心存不安,朝野争论也更趋激烈。   根据有关报道,伴随碳税开征而来的涨价预计将使

澳大利亚终止碳排放税

   当前,全球碳减排举步维艰,7月17日,澳大利亚政府又废除了国内一直反对的碳排放税。这场被澳大利亚总理托尼·艾伯特称为“减税”的行动使澳大利亚成为全球首个废除碳税收方案的国家。  早在2009年,艾伯特所领导的反对党就认为气候变化是“没有用处的废物”。澳大利亚《清洁能源行动》的核心条例于2012

欧盟停止收取国际航线碳排放税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11月12日消息,欧盟日前通知飞国际航线的航空公司,停止收取争议性的环保排碳税。   报道称,今年1月开始,飞往欧盟境内航点的非欧盟航空公司被要求按照其客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支付罚金。   据称,俄罗斯、美国以及中国都强烈反对这个被称为“排放交易体制

澳大利亚公布碳排放税方案

  澳大利亚政府10日在堪培拉公布了碳排放税方案,从2012年7月1日起对全国500家最大污染企业征收每吨23澳元(约合24.70美元)的强制性碳排放税,此后逐年递增。政府希望到2020年,澳大利亚的碳排放减少5%,到2050年减少80%。   按照计划,吉拉德政府将随即提交碳税案至议会审议,争取

碳排放税或刺激天然气产业发展

   包括英国石油公司、壳牌、道达尔在内的欧洲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选择在上周于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天然气大会之前呼吁对碳排放进行定价绝非偶然。碳排放税已作为鼓励从煤炭和其他高碳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从而限制全球变暖的一种有效方式被提出。同时,它还会刺激对燃烧起来最清洁的化石燃料——天然气的需求。

分析:各国碳税和排放权交易之比较

  澳大利亚近期推出了一个激进的碳排放税方案,那么中国、美国、欧洲以及印度又将如何呢?英国《卫报》做了相应的分析。  中国  中国已经宣布计划到2013年在六个地区全面推行排放权交易制度,到2015年扩展至全国。中国计划到202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40%至45%,该目标

澳大利亚2012年计划征收碳排放税

  澳大利亚首相茱莉亚・杰拉德(Julia Gillard)计划引入一项固定价格的碳排放税制度提案。提案计划自2012年7月1日起开征固定价格的碳排放税,并针对诸如发电厂这类的能源消耗密集型工业和出口行业进行补偿。该提案曾于前一段时间被否决。2015-2016年间澳大利亚将

碳税争端打破僵局 欧盟建议暂停征收航空碳税

  航空碳税僵局12日被打破。当天,欧盟委员会建议:在2013年秋季之前,暂停实施欧盟单方面采取的对进出欧盟国家的航班征收碳排放税的措施,同时希望届时召开的国际民航组织代表大会能够就解决这一问题达成一个多边协议。   这一建议由欧盟委员会负责气候事务的委员赫泽高宣布。她解释说,之所以建议暂停实施征

"碳税税制框架设计"拟定 中国后年或征企业碳税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高峰期,大部分工业依然是高碳排产业,整体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如果在短期内全部要求进行技术革新、设备更替,绝大部分企业显然难以承受这样的高成本。从短期来看,碳税的实施将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在盛夏即将来临之际,“低碳”之风再次吹入人们眼球中。日前,国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