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通并非传统认为的那样稳定

传统观点认为,克拉通作为地球表面的最古老的陆块,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其远离活动构造边界,且极少受到底层地幔动力学的影响。但是,来自伊利诺伊大学最新的一项研究却表明,克拉通可能并不是那么稳定,在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的克拉通会由于底部冷地幔的原因使得浮力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异常高的地形。因此,研究认为岩石圈的浮力影响着克拉通的稳定性。该成果近日在《自然—地理学》上发表。 一般观点认为,克拉通低密度的矿物质含量使得它们往往漂浮在底层热地幔的顶部,但是该研究发现,位于南美洲和非洲大陆下部的冷地幔具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并且下层部分的密度更大。因此,研究人员提出这种密度差异可能是一种地幔分层作用的结果。在分层过程中,较致密的下地幔层在与地幔羽流的热岩浆相互作用后,剥去了克拉通地壳下的浮力层,又加上从上至下的冷却,这些物质又在克拉通根部生长,但是这些物质比原来的物质密度低很多,从而增加了整个克拉通的浮力,使得克拉通出现了高异常地形。 研究人员称......阅读全文

翟明国院士详解华北克拉通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翟明国的研究领域——前寒武纪地质与变质地质学,是一门很基础、很古老的学科,是地质学“基础之基础”,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地球、利用地球、保护地球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翟明国致力于研究华北地区的克拉通地形,6月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上,他作了题为《克拉通

克拉通并非传统认为的那样稳定

  传统观点认为,克拉通作为地球表面的最古老的陆块,具有极强的稳定性,其远离活动构造边界,且极少受到底层地幔动力学的影响。但是,来自伊利诺伊大学最新的一项研究却表明,克拉通可能并不是那么稳定,在南美洲和非洲大陆的克拉通会由于底部冷地幔的原因使得浮力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异常高的地形。因此,研究认为岩石圈

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发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战略需求,重点支持我国具有基础和优势的优先发展领域。重大研究计划以专家顶层设计引导和科技人员自由选题申请相结合的方式,凝聚优势力量,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

基金委发布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项目指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围绕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前沿中的重大战略需求,重点支持我国具有基础和优势的优先发展领域。重大研究计划以专家顶层设计引导和科技人员自由选题申请相结合的方式,凝聚优势力量,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群,通

“克拉通形成与破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中国科学家在华北克拉通破坏方面的研究成果令人折服”华北克拉通研究提振地学强国梦   5.4亿年前的早期寒武纪,地球将一份酝酿了几十亿年的礼物赠给了还远未出世的人类。  这份礼物就是地球上最稳定的地质结构——克拉通。  大陆和大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两个构造单元,大陆即是由造山带将原本不相连的克

华北克拉通上地幔P波速度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

  华北克拉通不仅有被破坏的东部块体,还有基本保持稳定的西部块体,它是研究大陆形成与演化的最佳场所。因此,华北克拉通地区的地下结构和地球动力学特征等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实验室副研究员王建与日本东北大学教授赵大鹏合作,发展了一种P波各向异性

研究提出检验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过程的数值模型

  从地热学角度来看,克拉通岩石圈的稳定意味着地表热流等于对流地幔在岩石圈底部提供的热流加上岩石圈内部由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太古代稳定克拉通一般具有冷的地热特征且处于热平衡状态,克拉通破坏意味着热平衡的破坏。由于目前还不存在中生代地幔柱证据,热源问题一直是质疑华北克拉通遭受热侵蚀的关键点。近年来学

地质地球所揭示华北克拉通结构的协调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地质地球所研究揭示华北克拉通从地表到上地幔底部结构的协调变化及其构造意义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华北克拉通却显示出与全球其它典型克拉通显著不同的特征。在显生宙,其东部岩石圈遭受了显著改造甚至破坏,并伴随着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和大范围的盆地形成。然而,其中西

地球所通过岩浆活动记录分析华北克拉通北缘地质演化史

  板块构造体制制约下的“俯冲-碰撞-伸展-跨塌”造山循环过程,控制着汇聚大陆边缘壳幔作用和大陆地壳演化的基本图景,并形成了一系列携带这些因果演变连续过程印记的岩浆记录。区域大陆构造重建的核心主题之一就是以这些带有特定过程印记的标志性岩浆事件为纽带,恢复呈支离破碎状态的大陆边缘地质演化

华北克拉通地壳Lg波衰减结构高分辨率成像模型建立

  地震衰减是反映地球内部结构与物质组成的基本参数之一。与地震波传播速度相比,地震波振幅衰减对地下介质更加敏感。因此,地震衰减参数的影响因素多,灵敏度高,测量难度大。   继2010年建立中国东北及邻近地区的地震Lg波衰减成像模型后,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赵连锋副研究员

地质地球所研究发现中朝陆块去克拉通化的时空差异性

  克拉通(Craton)是由上部前寒武纪地壳和下部巨厚、冷的、耐熔的岩石圈地幔组成,自克拉通形成之后一般不会再有强烈的岩浆-构造活动和显著的大陆地壳的生长。然而,大量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中朝克拉通东部中国大陆之下的古老岩石圈地幔在侏罗纪-早白垩世期间被新生的岩石圈地幔所代替,并伴有强烈的

广州地化所在华北克拉通中生代玄武岩成因研究中获进展

  克拉通是地球表层重要组成部分,约占陆地面积的50%。其作为地球上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克拉通具有厚度较大、密度和热流值较低的特点,因而“漂浮”于软流圈地幔之上而不易遭受破坏。华北克拉通自18亿年前形成后至中生代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然而自中生代以来其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变形和岩浆活动

朱日祥院士:为地球“把脉”

朱日祥院士的办公室里,除了满架的书,还摆放着一个硕大的地球仪和一堆来自天南海北的“石头”——古生代花岗岩、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新生代玄武岩……每块石头都承载了一段地球的演化历史。 一间办公室照见一个人的人生,地球物理学家朱日祥正是一个能揭开许多地球奥秘的人。 初见朱日祥,开朗的笑容、健谈幽默的

地质地球所中、西部地壳结构特征及变化研究获进展

  过去大量资料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广泛和强烈的岩石圈构造活动,造成其岩石圈地幔与地壳的厚度和性质都发生了明显改变。然而,克拉通中、西部的显生宙演化由于研究起步较晚和资料缺少,还存在争议。近年来,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资料都表明克拉通中、西部的一些局部区域可能已经发生或

白垩纪鸟类中的“保守派”也有另类一面

  白垩纪记录了鸟类如何从恐龙演化而来,并出现了独有的体型特征。在这一演化阶段,大部分鸟类已经演化出大量与现生鸟类相似的形态特征,与最原始的始祖鸟在形态上差异巨大。基干鸟类却属于“少数派”,看上去更原始,化石保存也更为稀少,对它们的研究也因此受限。  1月3日,《自然—生态与进化》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

白垩纪鸟类“保守派”展现另类一面

  白垩纪记录了鸟类如何从恐龙演化而来,并出现独有的体形特征。在这一阶段,大部分鸟类已经演化出大量与现生鸟类相似的形态特征,与最原始的始祖鸟在形态上差异巨大。基干鸟类却属于“少数派”,看上去更原始,但相关化石十分稀少,对它们的研究也因此受限。  2023年1月3日,《自然-生态学与进化》发表了由中科

地质地球所华北克拉通两期古元古代基性岩墙研究获进展

  自晚太古代-早元古代之交以来,广泛出露于世界各克拉通的基性岩墙群在全球陆壳生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岩石圈伸展过程中短暂的幔源岩浆活动产物,它们通常形成于地幔柱驱动的陆内裂谷环境、弧后扩张背景或造山后伸展环境。在这些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作用下,地幔源区的物质组成与热状态直接决定了基性岩墙群的几何

地质地球所发现橄榄岩熔体反应对岩石圈地幔的改造作用

  古老的大陆岩石圈地幔通常具有高度难熔的特点、密度比下伏的软流圈小,因而能够长期稳定地“漂浮”在软流圈之上。然而,大陆岩石圈地幔由于受到熔体(如软流圈来源的熔体)的改造而变得饱满和“年轻”,强烈的改造作用甚至能够造成克拉通的破坏,华北克拉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大家对华北克拉通破

地质地球所发现华北克拉通19.3亿年前可能存在洋中脊俯冲

图1  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早元古代晚期地质演化模式图  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段陆续报道或确认了超高温变质残留体(超高温变质作用指地壳岩石经历>900℃的高温变质作用),同时本区岩石大多经历了高温-中低压麻粒岩相变质。对这次特殊变质事件构造背景的研究成为华北前寒武地质研究的热点。

研究揭示板块俯冲起始时代的全球性地域差别

  板块构造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类地行星的主要构造特征。地球是人类和所有已知生命物种的共同家园,其宜居性的建立、改善和长期维持,包括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循环补给,适宜的大气温度、湿度、氧含量等等,都有赖于板块构造驱动的地球各圈层持续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板块构造的提出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尽管已得到

张宏福:从秦岭山中走出的地质学家

张宏福  “我是秦岭大山深处山阳县漫川关人,多年来一直研究地球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和演化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张宏福开门见山地介绍道,“一个离不开大山石头的地质人。”  1977年,中断了10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当时还是一个农家少年的张宏福第一次离开漫川关这个秦尾楚头的水旱码头小镇,

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夏少红团队联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利用程函方程面波成像方法,在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地球物理杂志》(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地质地球所Mg同位素示踪再循环碳酸盐岩研究获进展

  地球深部碳循环已经成为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过去的研究证实地幔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其储存的碳量超过地球所有其它储库含碳量的总和,这表明地表的大部分碳都通过俯冲带重新回到了地幔中。蚀变洋壳携带的大量碳酸盐岩并不会在俯冲脱水过程中被释放,而是被携带到地幔深部,从而

地质地球所研究拉张环境的下造山机制

地质地球所以河套地堑和鄂尔多斯北部为例研究拉张环境的下造山机制   早期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到新生代经历了岩石圈的破坏(减薄),然而克拉通西部具有负的布格异常、低的地热流值,标志着华北克拉通西部仍然是稳定的,特别是鄂尔多斯块体。克拉通西部由北部的阴山造山带和南部的鄂尔多斯块体组成。河套

鲁西龙宝山碱性杂岩体岩石学壳幔相互作用的制约

地质地球所发现鲁西龙宝山碱性杂岩体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壳-幔相互作用的制约   碱性岩是一种富钾和/或富钠的特殊火成岩,在岩相学上通常含有硅不饱和矿物或碱性暗色矿物,而在地球化学成分上根据各种碱度指数(如钙碱指数、碱度率、里特曼指数等)判别属于碱性。碱性岩一般产于拉张环境

鄂尔多斯盆地晚石炭世吴家坪期孢粉地层学研究获进展

  石炭—二叠纪非海相地层在华北克拉通分布广泛,主要是以本溪组-孙家沟组之间的沉积序列为代表。长期以来,对于该段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主要依靠地层中保存的少量动物化石以及大植物化石。从上世纪60年代起,随着孢粉生物地层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华北晚古生代非海相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有了较大发展。至今已积累了不少孢粉研

新疆生地所确定太华群孔兹岩系形成年代为古元古代

  太华群主要由酸性和基性片麻岩、含石墨片麻岩、角闪岩、大理岩、石英岩和条带状铁建造组成,广泛出露于小秦岭、熊耳山、鲁山和舞阳等地,赋存有重要的Au、Mo、Ag(-Pb-Zn)、Fe、石墨等金属矿产。已有研究表明,太华群经历了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然而,其变质和原岩时代不明,已有观点包括:太

有力证据表明地球大陆形成于陨石撞击

  据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新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地球大陆是由巨大的陨石撞击形成的,在地球45亿年历史的最初10亿年左右,这种撞击尤为普遍。  科廷大学地球和行星科学学院的蒂姆·约翰逊博士表示,大陆最初形成于巨型陨石撞击地的想法已经存在了几十年,但此前几乎没有确凿的

国科大多项研究,有新突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247.shtm合成多个新核素主导完成相关精确测量成功制备有关凝胶材料透过铸币材料见证交往交流交融......近期,国科大师生在核科学、物理学、材料学考古学、环境学、地理学等方面取得系列新科研进展快与

地学部举行学术报告会

  5月31日,中国科学院第六届学术年会地学部学术报告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报告会由学部常委会副主任焦念志、郭正堂、周忠和以及周成虎主持,百余位地学部院士出席本次学术年会。  外籍院士马库·库马拉作了题为The importance of continuous comprehensive ob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