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20 13:06 原文链接: 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夏少红团队联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利用程函方程面波成像方法,在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地球物理杂志》(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博士生周鹏翔(现为南方科技大学博士后)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夏少红为通讯作者。

中国中东部作为东亚的核心区域,其岩石圈经历了大陆拼合裂解、克拉通形成演化以及深部物质循环等重要过程,蕴含了东亚大陆形成演化的关键信息。建立精细的岩石圈结构模型可以为认识东亚岩石圈的物理化学状态及动力学过程提供基础支撑。

研究人员采用新发展的基于程函方程的面波成像方法,建立了一套速度模型,该模型利用布设在中国中东部的密集台网记录的远震数据,从瑞利面波相位测量中直接获取了25-150s相速度图像,通过马尔可夫蒙特卡洛方法反演到三维剪切波速度模型(Vsv)。该模型与典型构造域/构造边界相吻合,对于小尺度构造体如窄裂谷系统有很好的分辨率。

该速度模型很好地反映了中国中东部主要构造带的岩石圈结构特征。四川盆地下方存在深度大于200公里的克拉通根,整体表现为高波速异常;扬子克拉通东部和华夏块体岩石圈较薄,下部的软流圈呈现大面积的低速异常;华北克拉通由东到西岩石圈逐步增厚,在鄂尔多斯盆地下方部分区域仍然保留了深达200公里的克拉通根,但在其周围区域显示出岩石圈破坏特征;山西裂谷和渤海裂谷下方呈现出低波速异常,可能代表了正在进行的地幔上涌过程。

该模型将为区域成像、中国东部岩石圈形成演化以及地球动力学建模等研究提供基础地质信息。

相关文章

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夏少红团队联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利用程函方程面波成像方法,在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

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夏少红团队联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利用程函方程面波成像方法,在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

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夏少红团队联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以及南方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利用程函方程面波成像方法,在中国中东部岩石圈三维结构成像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研......

90后斯坦福博士登Science封面!AI算法准确预测RNA三维结构

半个世纪以来,确定RNA三维结构一直困惑着科学家,也成为生物学的重大挑战之一。而现在,90后斯坦福大学博士和团队通过新型AI算法——ARES准确预测出RNA三维结构,堪比AlphaFold,是生物界「......

籼粳稻耐高温差异染色质三维结构机制被揭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谷晓峰团队和合作者在BMCBiology上发表论文。该项研究首次揭示了籼稻和粳稻染色质三维空间结构在高温胁迫下发生重组的动态变化,为深入研究水稻响应环境胁迫信号的表观......

印度洋岩石圈构造演化科考获阶段性成果

近日,“向阳红01”科考船执行的印度洋岩石圈构造演化科学考察航次首条综合地质断面调查正式结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科考船将穿越赤道开展后续调查任务。“向阳红01”船大讲堂开讲据了解,本航次首条综合地质断......

联合研究解析半世纪以来海洋层结变化及其三维结构

9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宾州州立大学、美国圣-托马斯大学组成的国际团队以IncreasingOceanStratificationOverthePastHalfC......

饶子和、杨海涛团队成功解析新冠病毒主蛋白酶三维结构

由上海科技大学饶子和/杨海涛团队与合作者组成的“抗新冠病毒攻关联盟”,率先在国际上成功解析新型冠状病毒关键药物靶点——主蛋白酶(Mpro)的高分辨率三维空间结构,并综合利用3种不同的药物发现策略,找到......

德国破解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三维结构有助抑制剂研发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于新冠病毒本身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德国就破解了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的三维结构,有望用于新药物的研发。根据德国科研人员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最新论文,Mpro是新冠病毒中......

蓝藻多亚基膜蛋白复合物NDH1L三维结构什么样?TEM告诉你

2020年1月30日,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及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米华玲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