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宇宙异常微波辐射来源首次确认

科技日报北京6月12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11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天文学家在观测14颗炙热的年轻恒星系统原行星盘时,发现了宇宙异常微波辐射(AME), 并确定恒星周围纳米大小的旋转金刚石,正是异常微波辐射的来源。这是首次清晰地探测到来自原行星盘的异常微波辐射,而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一直对这种特殊类型的微波光线的确切来源感到困惑。 人们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期间,意外发现了异常微波辐射。该辐射精确的来源一直是个谜,最初,它被认为是由多环芳烃构成的尘埃快速旋转产生的。然而,异常微波辐射和银河系中这些尘埃粒子的浓度的最近位置交叉关联为负,使这一观点受到怀疑。 此次,英国卡迪夫大学科学家简·吉福斯及其同事,使用绿岸射电望远镜(GBT)、澳大利亚望远镜阵列(ATCA)等三种不同的射电望远镜观测了14颗炙热的年轻恒星系统的原行星盘,并且小心区分开原行星盘本身的辐射或......阅读全文

多次陪跑,天文学界“村上春树”终于拿诺奖了

   北京时间10月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今年的物理学奖再次开出“双黄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姆斯·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的理论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演化,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则在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吴季:先导专项推动空间科学跨越发展

  2010年3月31日,国务院第10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规划,并明确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形成重大创新突破和集群优势。就即将启动实施的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方面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吴季研究员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科

盘点值得关注的南极七大实验

  1959年12月,12个国家签订《南极条约》并于1961年生效,迄今各国在世界上最偏远的大陆——南极洲已建有60多个观测站和100多个考察基地。今年,29个国家在南极洲开展科学研究,这意味着从今年10月到明年3月,将有大约800名科学家和支持人员前往南极洲开展夏季考察,其中,仅仅美国就有100多

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在北京开幕

  刚刚告别炎夏的北京首次迎来天文学奥林匹克盛会。   8月21日,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中国科协常务副主席陈希等出席开幕式。   习近平指出:“本届大会在中国的召开,必将对增进中国天文学家与各国天文学家的友谊、促进

美宇航局欲用3项任务解决时空问题

   NASA的SPHEREx任务将绘制数亿个星系,以寻找宇宙膨胀的迹象。图片来源:NASA JPL  本报讯 从太阳系外行星的大气层到星系的动力学,再到宇宙大爆炸后留下的痕迹,这3位最终入围价值2.5亿美元的天体物理学任务竞赛的“选手”,将会解决跨越所有空间和时间的问题。  美国宇航局(NASA)

11月2日《科学》杂志内容精选

    贫困会影响决策  James Baldwin曾写道:“任何在贫困中挣扎过的人都知道贫穷的代价是多么极端地昂贵。”他所指的是高昂的代价,但这一陈述也可用来描述由Anuj Shah及其同事的一项研究假定,这就是穷人的行为方式常常会令其更难摆脱贫困。文章的作者证明,这种情况的一个关

霍金大事记 他对人工智能的预言时刻提醒着人类!

据英国天空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让我们回顾下霍金的一生:1968年应用先前彭罗斯研究奇点时所发展出来的数学技巧,霍金团队获得很多关于大爆炸的存在与物理行为的重要结果。霍金与乔治·艾利斯于1968年发现,宇宙背景辐射的存在证实宇宙的确曾经发生过大爆炸。霍金与

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

今日推荐文章作者为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IEEE Fellow 著名毫米波专家洪伟教授,本文选自《毫米波与太赫兹技术》,发表于《中国科学: 信息科学》2016 年第46卷第8 期——《信息科学与技术若干前沿问题评述专刊》,射频百花潭配图。引言随着对电磁波谱的不断探索, 人类对电子学和光学

英国天文学家发现:暗物质和暗能量也许根本不存在

  神秘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确切性质,一直是天文学界争论的焦点。然而英国天文学家的最新研究却发现,据以确定宇宙物质组成的标准宇宙模型可能是错误的,暗物质和暗能量也许根本就不存在。   自上个世纪60年代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发现后,作为“大爆炸”的遗迹,其被众多天文学家作为构建标准宇宙模

全球巨型望远镜阵列捕捉原始射线喜忧参半

   它们可能是地球上最强大的望远镜。它们没有穹顶、巨大的镜面和可操纵的射电接受碟,只有简单的天线零散阵列,它们中一些可能只有1人高,一些看上去就像机器蜘蛛或奇异的花园家具。分别位于北欧、南非和澳大利亚的这些天线阵列并不指向特定的天空目标。相反,它们被动地接收发射过来的信号,并将信号传输给真正的探测

海洋的气候效应为识别系外宜居行星提供新的线索

图中的带状区域为恒星的宜居带,只有位于宜居带内的固态行星才拥有合适的表面温度,使得液态水可以长期存在,并支持类地球生命的存在。  对于类太阳恒星,宜居带位于1个天文单位附近(地球的位置),对于红矮星(其辐射强度比太阳低得多),宜居带位于大约0.1个天文单位附近。海洋热量输送的气候效应将使得该宜居带变

美科学家称银河系至少存在一千亿颗行星

加州理工的研究人员指出银河系中至少存在1000亿颗行星   北京时间1月8日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当你在夜晚仰望星空,你会看到什么?恒星,毫无疑问。但除此之外,在你眼前出现的其实还有无数颗的行星,亿万颗的行星。这是根据一项最近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开展的一项研究结果得到的结果,该项研究进一步证

走近引力波探测器之父——从小混混到科学家

  他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这就是他自身魅力的一部分。Rainer Weiss 图片来源:Ken Richardson  50年前,Rainer Weiss便设想出一种探测引力波的方法。引力波是由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广义相对论预言的时空中无限小的涟漪。去年9月,这一梦想终于成真。当时,1000名利用

自然界还有未知元素没被发现吗?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文章部分资料来源:宇宙的狂想曲  1869年,俄罗斯科学家门捷列夫发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在这张表格上,一共记录了63个元素。  在此后的150年中,科学家不断完善着元素周期表,现在这张表格记录的元素已经达到118个——其中,包括了一些自然界原本不存的重元素。  这些元素是怎么发现的?又是如何产生

宇宙中的第一次化学反应:化学是这样诞生的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同一种物质——氦合氢离子(HeH+)。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Jerome Loreau称它是“神秘的分子”(更确切地说,是“神秘的离子”,因为它带有一个正电荷)。化学老师大概教过你,稀有气体氦不会和任何物质反应。但事实证明,至少在某些条件下,老师说的完全不对。氦合氢离子很难获得,尽

细绘氢地图 探秘银河系

   科学家们利用分别位于南北半球的两架大型全可动射电望远镜,耗时超过10年,绘制了更为详细的银河系中性氢地图,首次揭示了银河系恒星际气体的结构细节,有助于解释银河系形成的奥秘。  在地球以外,人们更熟识的是太阳系中的日、月、行星,也许你还能认出一些星座。但是,它们并非宇宙的“主体”。就宇宙的元素组

粒子探测器“冰立方”:藏在南极的中微子“捕手”

位于美国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Amundsen-Scott South Pole Station)的冰立方天文台在朝霞中迎接破晓,这里是科学家们处理冰下传感器数据的地方。①科学家正在标示一架粒子探测传感器,它是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上的部分装置,该天文台于2010年12月份

科学家捕获宇宙微波背景漩涡 有助揭示大爆炸后瞬间景象

  本报讯 科学家已经观测到宇宙大爆炸的辐射——所谓的宇宙微波背景(CMB)——中的漩涡模式。由于研究人员已经了解这些特殊的漩涡或者说“B-模式”起源于传统天体物理学,因此该观测结果本身并不惊人。不过,研究表明,科学家正在接近一个更大的发现:在婴儿期贯穿整个宇宙的引力波产生了B-模式。

引力波背后:基础研究须“容错”

  令人瞩目的原初引力波事件虽以“悲伤”告终,但却引发了国际科学界对其更加热切的期待;相比之下,由于国内对科研失败容忍度极低,“中国连想犯这样‘错误’的机会都没有”——  近日,欧洲空间局的一份报告宣告了自去年3月份以来关于原初引力波争议的最终结局。彼时,美国BICEP2合作组宣布了通过宇宙微波背景

70亿光年外发现巨型星系团 质量为太阳800万亿倍

      这张图像是由斯必泽红外空间望远镜和位于智利托洛洛山的泛美天文台4米口径望远镜获取的数据合成的。图中,老年星系成员被用黄色圈子圈出,而年轻成员则用蓝色圈子圈出。   最近天文学家观测到一个距离地球达70亿光年的巨型星系团。这个庞然大物的质量大约

期待2014 《自然》展望“有料”科研领域

  罗塞塔号探测器有望成为首个降落在彗星上的人造物体。图片来源:欧洲空间局   2014年出版的第一期《自然》杂志公布了新的一年值得期待的研究成果。   转基因猴子   包括日本庆应义塾大学遗传学家Erika Sasaki和干细胞生物学家Hideyuki Ok

新发现的系外行星或能重现地球生命诞生

  英国剑桥大学官网8月1日发布公告称,该校科学家领导的团队最新发现了太阳系外的一组行星。每当有新系外行星现身,那个一直盘旋于人们脑海的问题就会浮现出来:新行星能否让生命繁衍生息? 左边是地球,右边是开普勒-452b。新研究指出,开普勒-452b接受了足够多的恒星发出的光,可能支持生命生存

美国《探索》杂志:未来的科学何去何从

11位顶尖科学家对今后30年科学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进行预测  美国科普杂志《探索》为庆祝发行30周年,邀请11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对今后30年科学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进行了预测。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些科学大师们到底怎样说。  1.肯·卡尔代拉(Ken Caldeira,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美国国

《自然》盘点既不能证实也无法搁置的六项研究

  《自然》杂志梳理了物理学、天文学和宇宙学中的一些发现——研究人员屡次任其自生自灭,却发现它们总是“阴魂不散”。  当一项科学成果看上去展示出一些真正新颖的东西时,随后的实验应该或者证实它——使教科书重写,或者证明它是测量异常或试验错误。不过,一些发现似乎永远夹在两者中间。即便是努力重现这些成果,

《纽约时报》:年度13大科学新闻

  《纽约时报》近日对2017年在科学和医学领域的进展进行了一次回顾。文章中说:“很难说哪个特定的科学发展在某一年是最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必须选择一些亮点,我们会选择以下这些令人难忘的事件和发现。”  美国大日食没有什么能像躲在月球后面的太阳那样把人们聚集在一起(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8月21日,数

美国网站列出首颗人造卫星升空十大影响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进入太空,标志着人类迈入太空时代。美国最大的航天新闻网站“太空网”近日列举了“斯普特尼克”1号升空带来的十大影响,归纳如下: 一、从太空完整拍摄地球。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人类首次能够完整打量自己的星球。 二、洲际弹道

NASA新目标:厘清日光层如何保护地球

IMAP观测太阳风与来自其他恒星的风之间相互作用发出的信号(艺术效果图)。图片来源:NASA官网北京6月4日电,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3日消息,NASA计划于2024年发射航天器“星际测绘与加速探测器”(IMAP),对穿越日光层流向地球的高速粒子——外太阳系太阳风进行采样、分析和测绘,

普朗克卫星发布的宇宙组成与高能所早期结果一致

  3月21日,欧洲普朗克(Planck)卫星发布科学结果,改写了人们广泛引用的美国威尔金森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关于宇宙组成的结果:宇宙中暗能量的份额从73%变为68-69%,暗物质所占份额从22%增加为26-26.5%,普通重子物质所占份额从4.6%变为4.9%。   WMAP卫星在200

2018年十大国际科技新闻解读

基因剪刀  使用CRISPR基因调控技术直接操纵细胞基因组,研究人员将老鼠的皮肤细胞变成了诱导多能干细胞。曲面加速光束  美国和以色列科研团队实现了光束轨迹偏移。此实验可用于模拟广义相对论现象。幽灵粒子  来自太空的一个高能中微子横穿南极洲“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科学家认为其来源可能是耀变体。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