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中心赴青藏高原研究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调研

2019年7月23日至28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属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就科学数据收集与管理工作开展调研。 青藏所作为国内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专业机构,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依托野外站的建设与发展支撑区域科学研究,先后在青藏高原地区布局7个野外站,并对观测体系进行统一规划建设,面向大气物理、大气环境、冰川、河流、湖泊、生态等6大观测体系开展长期定位观测和试验研究。目前,各野外站观测数据均依托由青藏所牵头建设的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接收,并进行规范化整理和共享服务。本次调研的藏东南站和珠峰站是中科院院级野外站,分别位于西藏东南部高山森林地带和珠穆朗玛峰区域,以大气和生态环境观测与研究为主,已为中科院A类先导专项“丝路环境”、“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持,同时也是青藏二次科考的重要保障基地。 调研认为,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野外站作为开展青藏高原......阅读全文

青藏高原天气系统组网综合立体观测试验启动

6月9日,由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牵头的“2022高原低涡组网综合立体观测试验”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正式启动。该试验服务于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任务一“西风-季风协同作用及其影响”研究。 青藏高原被认为是亚洲水塔,它孕育了黄河、长江等众多大江大河,是亚洲数以10

天然地震观测数据发现青藏高原东北缘扩展机制

  自新生代以来,欧亚大陆南缘在印度大陆持续向北的推挤下,青藏高原的高原面逐渐向北扩展。由此,一些研究认为,只要印度大陆持续向北挤压,高原会不断向北扩展;还有一些研究则认为,高原的北边界是固定的,只有先天较弱的区域才会变形成为高原,因此,随着高原南边界不断向北推移,高原南北向跨度会逐渐变小。目前,东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碳循环观测系统布设完成

多年冻土区碳循环野外观测系统分布图   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高多年冻土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持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第二课题“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其碳循环过程”

赵新全小组提供青藏高原返青期提前观测证据

  日前,记者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获悉,该所赵新全课题组研究人员利用1990年到2006年间青藏高原东部5个观测站点、11种优势植物的野外物候观测数据,分别在种、科和植被类型不同层次进行了分析,首次从不同水平提供了青藏高原植物返青期提前的实际观测证据,发现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具有不同的返青期变化趋势

平台中心赴青藏高原研究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调研

  2019年7月23日至28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属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就科学数据收集与管理工作开展调研。  青藏所作为国内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专业机构,长期以来高度重视依托野外站的建设与发展支撑区域科学研究,先后在青藏高原地区布局7个野外站,并对观测体系进行统一规划

ICP光谱观察方式比较:垂直观测、水平观测、双向观测

  在ICP光谱仪炬管组件中产生的ICP光源,其观察方式有3种,分别是:垂直观测(Radial)、水平观测(Axial)和双向观测(DUO),下面介绍他们的区别:ICP光谱仪垂直观测:又称为垂直观测或者测试观察,是采用垂直放置的ICP光谱仪炬管,“火焰”气流方向与采光光路方向垂直;从光谱仪能够接收整

土壤湿度观测的观测方法

  ①重量法。取土样烘干,称量其干土重和含水重加以计算。  ②电阻法。使用电阻式土壤湿度测定仪测定。根据土壤溶液的电导性与土壤水分含量的关系测定土壤湿度。  ③负压计法。使用负压计测定。当未饱和土壤吸水力与器内的负压力平衡时,压力表所示的负压力即为土壤吸水力,再据以求算土壤含水量。  ④中子法。使用

ICP光谱仪垂直观测、水平观测与双向观测的区别

在ICP光谱仪炬管组件中产生的ICP光源,其观察方式有3种,分别是:垂直观察(Radial)、水平观察(Axial)和双向观察(DUO),下面就来分析一下。一、垂直观测  ICP光谱仪垂直观测:又称为径向观测或者测试观测,是采用垂直放置的ICP光谱仪炬管,“火焰”气流方向与采光光路方向垂直;从光谱仪

高质量数据集支撑青藏高原天气气候预测

  12月1日,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马耀明研究员等集成发布了首套高时间分辨率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数据集。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上。 该数据集基于“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20余年的艰苦努力,建立了覆盖高原大地形山区、高寒草甸、高寒草

青藏高原所改进模型减小青藏高原蒸发预估误差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25_4782286.shtml   蒸散发是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中碳循环和水热循环的关键过程,深刻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天气、气候和及亚洲季风系统演变。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属于高寒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浅层土壤水状况反映了

icp垂直观测和水平观测的区别

ICP垂直观测检测的只是最佳分析区给出的发射信号,其特点就是干扰信号少,但分析元素的发射强度不如水平观测的效果好;水平观测检测的是整个分析通道的发射信号,其特点是分析元素的发射强度大,但缺点是干扰信号比较大。

我国将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县设立环境监测研究站

  记者8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我国将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县、青藏高原腹地双湖县设立极端环境综合监测研究站,依托该站将开展气象、冰川及生态监测等多项综合监测研究,并积极服务于当地畜牧业发展。  双湖地处藏北羌塘高原腹地,平均海拔5000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中科院双湖站选址在双湖县政

我国自主研制APSOS系统大幅提升西藏大气探测水平

我国自主研制的“多波段多波长大气成分主被动探测系统”(以下简称APSOS)近日通过验收,并成功部署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为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大气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这套系统能够对从地表到110千米高度的垂直大气层进行多要素连续观测。”APSOS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吕达仁说

6家自主研制-总投资9300余万元APSOS系统大幅提升

  我国自主研制的“多波段多波长大气成分主被动探测系统”(以下简称APSOS)近日通过验收,并成功部署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为进一步开展青藏高原大气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套系统能够对从地表到110千米高度的垂直大气层进行多要素连续观测。”APSOS项目负责

青藏高原所基于遥感地温得到青藏高原气温递减率

  气温递减率是高山地区最常用的气温插值参数。大量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气温递减率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和季节变化,但稀疏分布的气象站点难以提供准确可靠的温度递减率参数。虽然利用遥感地表温度估算气温的研究已有很多,但是尚无研究定量评价利用遥感地温数据估算气温递减率的可行性及精度。  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显著退化

  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赵林带领的研究团队,联合藏北高原冰冻圈特殊环境与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近期首次公开发布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近20年的定位观测综合数据集,并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变化的基本特征。  赵林介绍,多年冻土是指埋藏在地表下特定深度、长期保持冻结状态的岩土层。位于

中国大洋观测网填补深海观测空白

  国家海洋局日前在杭州召开“中国Argo剖面浮标大洋观测网”建设运行技术评估会,旨在加快促进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推动正在运行的Argo大洋观测网纳入海洋观测预报体系。   据介绍,Argo是“地转海洋学实时观测阵”的英文缩写。10年来,由美国、澳大利亚等 30多个沿海国家布放的约8500个A

青藏高原地气之间水热通量交换的时空变化规律

青藏高原巨大的抬升地形可接收大量太阳辐射,形成独特的热力干扰源,对区域大气循环和亚洲季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热力作用主要通过地表和大气之间能量和水分的交换过程实现。然而,青藏高原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复杂多样的下垫面状况,使得青藏高原地气之间水热通量交换的时空变化规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如何助力?

执行2022年夏季科考任务的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分队,近日到访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与阿里站科研人员座谈交流。 阿里站如何助力青藏科考?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阿里站站长赵华标表示,自第二次青藏科考

研究揭示北极海冰减少加剧污染物向青藏高原传输

  通过综合分析青藏高原气溶胶和气象长期观测数据、北极海冰数据、欧洲气象中心再分析资料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寒环境质量与安全团队研究员丛志远等,与挪威卑尔根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挪威大气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发现,北极海冰减少加剧气溶胶等污染物向青藏高原输送,为理解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地气之间水热通量交换的时空变化规律

  青藏高原巨大的抬升地形可接收大量太阳辐射,形成独特的热力干扰源,对区域大气循环和亚洲季风进程产生重要影响。青藏高原热力作用主要通过地表和大气之间能量和水分的交换过程实现。然而,青藏高原极端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复杂多样的下垫面状况,使得青藏高原地气之间水热通量交换的时空变化规律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高晶:把青春献给高原科考

  青藏高原的水汽是如何传输的?西风和季风又是如何影响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的?这是今年39岁的高晶一直想要解开的难题。   作为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7年,高晶作为研究骨干参与第二次青藏科考亚洲水塔科考任务,担任“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浮空艇综合观测科考分队队长。

青藏科考:纳木错多尺度降水观测平台投入使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10.shtm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今年7月,参加第二次青藏科考的多支中科院科考团队正在展开科学考察。在西藏第二大湖纳木错,第一台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专门用于解决湖面降水

常规荧光观测和定量荧光观测分别有什么优势

常规荧光观测的优点是速度快,非常适合做大数量统计 ,且样品只被检测一次,完全不用担心荧光淬灭的问题。荧光定量测定的优点是灵敏度高。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封存能力年增114万吨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获悉,该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马耀明研究员等联合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气候暖湿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碳封存能力以每年114万吨的增长速率持续增强。这项青

中国科考探秘地球之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16.shtm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 第二次青藏科考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致

中国科考探秘地球之巅

  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  第二次青藏科考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致力于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5年来,科考队员们

“海燕计划”2022年西南气象观测试验启动

9月15日,大型无人驾驶航空器气象观测专项计划(“海燕计划”)2022年西南气象观测试验启动会在京召开。本次试验在中国气象局指导下,由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牵头,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气象局等16家单位开展。  中国气象局于2018年开始探索大型无人机气象观测工作,目前已于2020年和202

遇见科学,遇见青藏高原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40.shtm走进找不到北的古地磁小屋、破解青藏高原“岩石密码”、穿越跨越百万年的化石长廊......5月14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公众科学开放日在北京、拉萨和青藏高原所

青藏高原所发现森林更新可以记录青藏高原冰川变化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山脉是全球中低纬度冰川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为亚洲多条大河(雅鲁藏布江、长江、印度河等)提供了水源。然而,由于地处偏远、难以到达,高原地区的冰川观测资料不仅少,而且时间也很短。数据匮乏限制了人们对长时间尺度上(几十-几百年)冰川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认识。  在青藏高原南缘喜马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