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封存能力年增114万吨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获悉,该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马耀明研究员等联合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气候暖湿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碳封存能力以每年114万吨的增长速率持续增强。这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成果论文,近日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研究团队利用1982年至2018年期间分布于青藏高原上25个通量观测站点的长期观测数据、卫星遥感和再分析数据,并通过机器学习方法,系统阐释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的时空变化模式和调控机制。据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马耀明研究员介绍,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总面积约为146万平方千米,主要分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由于海拔高、寒冷、半干旱气候、太阳辐射强烈、土壤贫瘠以及生长季短暂等原因,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且......阅读全文

孙枢:应加强碳封存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孙枢在日前举行的第415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指出,国际能源机构和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均肯定,全球相当大的CO2封存容量对缓解气候变暖有深远意义。我国也应大力推进CO2捕获与封存(CCS)研发、工程化及商业化,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新贡献

美国碳封存项目进展顺利

  对于石油、煤炭以及天然气等从地下开采出来的燃料来说,要避免燃烧后的碳排入大气,一种方法就是将其重新注入地下。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化石燃料不会很快耗尽,所以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对各国能源政策必不可少。但目前几乎所有的研究都集中于碳捕获技术,而对碳封存技术却关注甚少。  据《纽约时

英国重启碳捕捉与封存项目

  英国日前重新启动了总计价值为10亿英镑(1英镑约合10元人民币,下同)的电厂碳捕捉与封存招标项目。而五个月前,由于不断攀升的成本,政府首次资助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尝试宣告失败。  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表示,他们正在与项目开发商讨论,除竞标基金之外,如何通过所谓的“差价合约”

中英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中心启动

  近日,首个中英(广东)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中心在广州启动。该中心作为支持国内外CCUS技术合作和示范的平台,在广东省人民政府、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和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的全力支持下,由广东省低碳技术与产业研究中心、清洁化石能源发展中心、英国碳捕集与封存(CCS)研究中心和苏格兰CCS中心共

我国碳捕集与封存产业发展提速

  目前,我国独立发展的CCS设施已有8套,广东、四川、贵州、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和甘肃等省份将CCS示范项目作为工业温室气体减排关键技术纳入“十三五”规划,国内CCS产业发展提速。这是5月10日澳大利亚全球碳捕集与封存(CCS)研究院在沪举行的亚太地区CCS论坛上传出的消息。  与会人士介绍,我

潘伟平教授:解读碳捕捉与封存技术

外墙全部由麦秸秆板搭建而成的上海世博会万科馆,引领低碳时尚 解读碳捕捉与封存技术   节能减排,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佳方案。因此,如何减排二氧化碳的新技术日益受到重视,其中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开始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笔者近日采访了美国西肯塔基大学燃烧科学与环境技术研究所所长

中英碳捕获与封存技术联合研究项目征集建议

  截止日期:2010年4月15日下午4点。   英国工程与自然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领导下的英国研究理事会能源项目已确定中国为国际合作的优先国家。这项活动根据之前两个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矿物燃料领域进行合作研究的提议,由EPSRC和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联合发布。  

朱棣文为《科学》撰写社论阐述碳捕获和封存

  《科学》杂志同期推出相关专刊   9月2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刊登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撰写的社论——《碳捕获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对CCS技术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文章说,压倒性的科学证据显示,来自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了气候变化,

碳捕获封存是缓解气候变化有效工具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气候科学研究报告称,碳捕获地质封存将是一种有效的缓解气候变化工具。全新开发的存储安全计算器表明:在管理得当的情况下,98%的注入地下的二氧化碳(CO2)在地下保留10000年以上的概率为50%;在管理欠佳的情况下,78%的注入地下的CO2可以保留在地下。  碳

生态系统“减排固碳”有多强

  说到生态系统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人们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树造林。事实上,“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以下称NCS)远不止这一种手段。  然而,草地恢复与放牧管理、农田氮肥管理、水稻田排水管理、湿地恢复等路径,在提升生态系统的净碳汇能力方面一直没有进入主流视野。  目前,国际学术

生态系统“减排固碳”有多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09.shtm ■本报记者 胡珉琦 说到生态系统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人们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树造林。事实上,“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以下称NCS)远不止这一种手段。

多国部长认为应将碳封存纳入新气候变化协议

  第三届“碳封存领导人论坛”部长级会议13日在英国伦敦举行。会议发布的公报说,在今年年底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应考虑将“碳捕捉与储存(CCS)”技术纳入可能达成的新全球协议中。   公报说:“我们呼吁将参加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代表们,认识到CCS技术在应对气

中外专家:碳捕集与封存不能急于商业化

  “碳捕集与封存(CCS)首先应加大研发力度,致力于经济成本的降低,最后才能实现商业化。”在重庆日前举办的碳捕集与封存(CCS)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发表了全新的看法。   该论坛是10月22日至30日举行的2011国际知名研发机构重庆行动的一个重大分活动。   而在两年前的2009年,不少专家

《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2023)》发布

  近日,《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年度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在全球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进展研讨会上正式发布。该报告由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清华大学联合牵头,组织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国家能源集团等单位共同编制完成。《

美研究发现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可能污染饮用水

  如今全球越来越多的化石燃料发电站采用碳捕捉和封存技术(CCS)来捕捉并封存碳污染,这项技术可将捕获的碳压缩为液态,并将其埋藏于地下,达到既节省空间,又防止污染的目的。  然而据美国《生态学家》杂志近日报道,美国杜克大学的科学家发现,碳捕捉和封存技术可能会污染我们的水

树种丰富度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影响。包括瑞士苏黎世大学在内的研究团队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发表文章称,他们测量了27个亚热带森林林分(指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的碳储量和通量。结果发现,树种丰富的林分具有更快的碳循环,在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

树种丰富度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影响。包括瑞士苏黎世大学在内的研究团队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上发表文章称,他们测量了27个亚热带森林林分(指内部特征大体一致而与邻近地段有明显区别的一片森林)的碳储量和通量。结果发现,树种丰富的林分具有更快的碳循环,在地上和地下生态系统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碳封存能力年增114万吨

记者22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获悉,该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马耀明研究员等联合北京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等科研同行,最新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发现,在气候暖湿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碳封存能力以每年114万吨的增长速率持续增强。这项青

最新研究:地球生态系统吸碳能力未达极限

  最新的测量结果发现,尽管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在不断累积,地球的生态系统仍然保持着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能力。  据《科学新闻》周刊报道,这一研究与最近几项认为碳汇已经达到或者超越了自身能力的研究相矛盾。新研究通过计算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量数据,发现碳汇的总体数量大致上

生态系统碳贮量研究方法与观测系统

引言生态系统的碳贮量是碳循环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碳贮量的观测和估算成为评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功能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础数据。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土壤是最大的碳库,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观测是提高生态系统碳贮量估测准确度的关键。 2 观测系统的设计 2.1 目的 生态系统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观测涉及的观测内容多

我国成功发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

8月4日11时08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遥四十运载火箭,成功将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以及搭载的交通四号卫星和闵行少年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主要用于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陆地生态和资源调查监测、国家重大生态工程监测评价,并为环保、测

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数据成功接收

中新社北京8月5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8月5日发布消息说,该院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已成功接收最新发射的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数据。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于北京时间8月4日21时46分和8月5日上午10时48分,成功跟踪、接收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两种模

地质封存CO_2水岩作用对页岩有机碳的萃取效应研究

CO2-水-岩相互作用实验研究对于CO2地质封存以及页岩气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多数研究主要侧重于岩石中矿物成分的反应过程,对于岩石中有机质成分的研究比较有限。本文选取盖层页岩,重点研究CO2对于页岩中有机碳的萃取效应作用。实验使用高压反应釜在95℃和15 MPa条件下进行CO2-水-页岩反应,

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指南:碳中和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承诺,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CO2排放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战略,不仅是全球气候治理、保护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需求,也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内在需求

研究发现自然重建可增加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辉民等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30多年的时间尺度上,在亚热带九连山区依靠自然力量重建的次生林,与人工营造的杉木林和蓝果林相比,不但没有降低,甚至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业内专家认为,这一研究结果对亚热带地区碳汇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日前发表在《科学通

算总账!中国生态系统60年“减排固碳”有多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630.shtm 说到生态系统固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路径,人们最先想到也是最熟知的一定是植树造林。事实上,“基于自然的气候解决方案”(以下称NCS)远不止这一种手段。 然而,草地恢复与放牧管

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700万吨

  记者近日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获悉,该园科学家在红树林研究中,估算出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固碳量为700万吨。相关研究发表在《环境管理杂志》上。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带海陆交错区重要的生态系统,在防风固浪、全球碳循环及涵养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全球尚缺乏较精确的国家

《科学通报》:高寒生态系统退化加速青藏高原碳流失

专家认为解决办法在于提高当地生物量和植被光合作用能力  气候变暖将导致土壤释放出大量的碳,碳排放又增强了全球变暖的趋势,从而形成恶性循环。青藏高原正是一个可能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巨大碳库。我国科学家通过对青藏高原风火山地区高寒草地CO2排放通量的研究发现,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高寒草甸碳排放量逐渐提高

万钢:中国愿与各方共同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发展

  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22日指出,未来十年将是决定全球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未来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中方愿与各方一道,共同推动其发展。   万钢是在“碳收集领导人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作如上表述的。他说,CCUS技术被认为是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技术路径之一,但从全球看,仍处于研发和早期系

加拿大开展水泥行业全容量碳捕集封存可行性研究

  近日加拿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知识国际中心与理海水泥公司(Lehigh)宣布实施商业规模的碳捕集与封存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该项目是从理海公司位于阿尔伯塔省埃德蒙顿水泥厂的烟气中碳捕集二氧化碳, 实现90%至 95%的捕集率。该研究将包括工程化设计、成本估算和商业论证分析。这是北美水泥行业内第一例全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