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什么成果才能获诺奖?原创性工作是走向诺奖唯一路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轰轰烈烈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告一段落了,这一届诺贝尔奖的感叹声很多。有人感叹日本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奖,至今已经有18次了;有人感叹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命运坎坷,在以副教授职称退休只有1年左右的时间里,奇迹般的获得了诺贝尔奖,并成为她所在大学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当诺贝尔化学奖公布时,人们则是一如既往地感叹“纯化学已死,又一次给了做生化的人”…… 许多人都注意到斯特里克兰诺奖成果论文发表在“不能用于职称评定的、低影响因子”期刊《光学通讯》。这让我想起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发表在中文期刊《科学通报》,日本中村修二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发表在《日本应用物理学报》和《应用物理快报》。像这样的案例还有不少,总而言之,诺贝尔奖重要成果再一次发表在不起眼的期刊。 什么样的成果才能够获得诺贝尔奖?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原创性成果。在学术界,只认第一。当我们反思为什么我国再次错过了......阅读全文

什么成果才能获诺奖?原创性工作是走向诺奖唯一路径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轰轰烈烈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告一段落了,这一届诺贝尔奖的感叹声很多。有人感叹日本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奖,至今已经有18次了;有人感叹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d)命运坎坷,在以副教授职称退休只有1年左右的时间里,奇迹般的获得了诺贝尔奖,并成为她所在大学唯

每年1个诺奖 日本诺奖“井喷”的背后是什么?

  12月10日11点,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  今年,日本诺奖得主俱乐部再添一员,名城大学教授吉野彰与两位美国科学家共享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至此,日本诺贝尔奖获奖人数已攀升至24人。自2000年以来,日本更是以平均每年1人获得诺奖的速度,引发广泛关注。  日本诺奖“井喷”

华东师大设立原创奖:文科研究原创有那么难吗

   东北某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届硕士研究生论文,与2005届的高度相似,并且两人为同一导师。  安徽某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专业2007届两名硕士研究生论文涉嫌大面积抄袭,并且两人毕业时还是同事关系。  这是最近媒体报道的两则学术不端事件。尽管近几年媒体对学术不端行为多有揭露,上述事件的

预测诺奖 有章可循?

   一年一度的全球科学盛宴——诺贝尔奖揭晓仪式即将在10月初陆续进行。美国时间9月21日上午,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也发布了最新的“引文桂冠奖”名单,以预测在今年或不久的将来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以下简称诺奖)的科学家。这是诺奖开奖前一项颇为有趣的活动,也成为科学圈这段时

让做出真正原创性工作成新的指挥棒

多年来,科学界关于科技评价的普遍看法是批评和否定的,认为它阻碍了我国的科技发展。其实我们的科技评价虽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但在维护科技秩序、促进科技发展上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否则无法解释我国这些年科技上的巨大进步。 影响我国科技发展远不是评价体系这一个因素,我们需要认识到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包括科研

“诺奖风向标”拉斯克奖揭晓,光遗传学会不会获诺奖?

北京时间2021年9月25日零点,有 “诺奖风向标” 之称的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s)公布,三位在光遗传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获得阿尔伯特·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获奖理由:发现了可以激活或沉默单个脑细胞的光敏微生物蛋白,并将其用于开发光遗传学——神经科学领域的一项革命性技术。

多数“诺奖”出自那个领域?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29日报道,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最近十多年,诺贝尔科学奖一半以上的桂冠“花落”五大研究领域:粒子物理学、细胞生物学、原子物理学、神经科学和分子化学。  在最新研究中,斯坦福大学的约翰·约阿尼迪斯及其同事梳理了1995年至201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情况,结果发现,在

他们是如何拿到诺奖的——来自诺奖实验室的内部报告

  刚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Moser夫妇的实验室中,有一对中国夫妇——张生家和叶菁,他们与Moser夫妇已经合作了五六年的时间,并在此次获诺贝尔奖的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生家、叶菁夫妇与Moser夫妇合影  在本届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布的当天,赛先生联系了张生家夫妇表示祝贺,在谈话中张生

2014年沃尔夫奖揭晓 被称诺奖前哨

  据沃尔夫奖(Wolf Prize)官方网站消息,2014年沃尔夫奖获奖名单现已出炉。今年沃尔夫奖共颁发五个奖项,来自台湾地区、美国、瑞典、加拿大和丹麦的七名科学家和一名艺术家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   绘画/雕刻奖   Olafur Eliasson,丹麦艺术家。   化学奖

西北大学第二个诺奖工作室揭牌

  3月11日,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兰迪·谢克曼来到西北大学“诺奖论坛”,为师生们作专题报告。论坛上,西北大学第二个“诺奖工作室”揭牌。  谢克曼教授在报告中讲述了他的科研探索历程及标志性成果。他自小对生物科学非常着迷,12岁时通过一台显微镜正式开启了自己探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