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SA在研太阳能发电卫星有望2025年开始供电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26日报道,由曾任职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资深工程师约翰·曼金斯领导的研究团队正在研制一种太阳能发电卫星,其有望于2025年“上岗”,为地球提供三分之一的电力。 据悉,曼金斯设计的这种名为SPS-ALPHA(任意大型相控阵列太阳能卫星)的漂浮设备外形酷似一只巨大的鸡尾酒杯,由数千个薄曲面镜组成,这些薄曲面镜可以四处转动,抓取尽可能多的太阳能。SPS-ALPHA内部也配备有多个能将太阳能转化成微波的太阳能电池板,转化成的微波将从“鸡尾酒杯”的底部传送回地球,一周7天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地球提供电力。 曼金斯现在是美国加州阿尔特密斯创新管理咨询公司的负责人,他表示,这项技术最终会成为现实,同其他太阳能收集方法相比(比如一个能环绕地球旋转的系统),这种设计方法的成本更为低廉。曼金斯称:“一颗太阳能卫星就可以为地球提供三分之一的电力,尽管并非同时提供,但从原则上来说,任何地方都可以收......阅读全文

什么是空间太阳能电站?为何在太空建造太阳能电站?

系绳式太阳能电站方案。由大量太阳能电池阵组成的塔式空间太阳能电站设想图。由大量太阳能电池阵组成的塔式空间太阳能电站设想图。集成对称聚光系统空间太阳能电站设想图。集成对称聚光系统空间太阳能电站设想图。  新闻背景  最近,我国首个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在重庆启动,该基地建成后开展的基础性实验和应用研究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2018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

   美国   深空探测异彩纷呈,宇宙探索发现不断  本报驻美国记者 刘海英  2018年,“好奇号”“朱诺号”“卡西尼号”“新视野”号等探测器持续提供着火星、木星、土星、柯伊伯带天体的相关数据。“旅行者2号”朝星际空间进发;OSIRIS-Rex抵达小行星贝努;“黎明”号完成了探测任务,将在谷神星轨

专家解析后航天飞机时代俄美航天战略

  ■ 今年4月12日,是世界上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飞天50周年——1961年的这一天,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该国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这艘飞船绕地球飞行一圈,历时108分钟,而后安全返回地面。为纪念人类首次太空飞行,4月7日,第6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每年4月12日确定为国际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2011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揭晓

 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局、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的瀚霖杯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12年1月17日揭晓。 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交会对接

葛昌纯院士:让空间太阳能助力“一带一路”

   空间太阳能发电站的终极目标是在任何时间,能向地球上任何地点直接供电。除此之外,其潜在应用价值主要有:作为大型空间能源基地,为空间活动提供动力;作为无线能源可以转化为热能直接用于重点地区的冰雪消融,以及促进植物生长等。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倡议已经得到了国际范围的

各国积极备战新材料新工业革命

  新能源技术将持续突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下降速度极可能大大超出预测。以智能电网、大规模储能电池为代表的配套技术的良好预期,将进一步拉动新能源,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   奥巴马发起的“能源新政”及其“绿色产业革命”,对于美国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很可能起到与上世纪后半叶的“数字化

月球建电站靠谱不?专家称条件具备但需破解技术关

  日企称2035年开建月球太阳能电站   11月28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日本清水公司计划在月球表面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以此缓解能源危机。消息中指出,日本一家建筑业巨头建议沿月球赤道带铺设长约合400公里的太阳能电池板带,并通过激光和微波将电能传送回地球,从而将月球变成一座巨大的太阳能发电站

探寻太阳风起何处 帕克踏上旅途

  除了给予地球光和热外,太阳也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地球。一种被称作“太阳风”的高速等离子体流时刻从太阳表面涌出,并向太阳系的深处奔去。当它到达地球附近时,会与地球的磁场发生作用。强烈的太阳风暴会引起地磁场的剧烈变化,对航天、供电、通讯、航空、导航等一系列领域和技术系统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8月

美国小行星探索计划或在质疑声中走向绝境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下一艘计划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飞船定于下月初搭载“德尔塔4”火箭开展不载人试飞。现有计划要求在本世纪20年代中期利用新的“猎户座”飞船开展载人飞行。届时,该飞船将搭载一枚NASA新重型火箭,首次在半个世纪里将宇航员送出地球轨道。然而,在后太空飞船时代,更加不确定的是他们

NASA拟用纳卫星开展行星探索

  研究人员将在今年夏天测试进入探测器原型的稳定性。   虽然低地轨道上有越来越多与面包差不多大小的小型卫星在采集数据,但这种低成本技术尚未被应用于观测太空中的物理现象。不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技术专家杰米·艾斯珀正在推进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概念——利用立方体纳卫星

BBC展望2018年重大科技进展

  充满喧哗与骚动、也充满惊喜与美好的2017年已经过去。展望2018年,科技同样是推动我们前行的伟大力量。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为我们展望了今年可能会发生的重大科技事件和科技突破,囊括太空探索、下一代火箭动力超级跑车等领域。  太空探索精彩纷呈  BBC在1日的报道中指出,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太

“实践十号”:中国打造的太空“超级实验室”

  实践十号卫星模拟图  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试验装置  微重力环境下盛开的花  人类未来能否能穿越星际,在宇宙中长期生存?人类能否到太空中去繁衍后代?宇宙飞船或者空间站着火了怎么办?如今困扰各大城市的雾霾如何治理?……对于这些问题,现在我们或许还没办法全面回答,不过中国科学家未来两周将在太空

美英科学家预言未来十大科学突破

能够“自我疗伤”的建筑材料:英国牛津大学的亨利·史纳斯博士是这方面的研究先驱。 能理解手势语言的手机:你朝他挥挥手,它就能理解你的意思。 解开大脑密码,修补大脑损伤:图为科学家已经破解视网膜发向大脑的信息代码,能用人造“译码器”向大脑发送图像信息。 用3D生物打印机打印DNA:未来的3D打印机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二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15项,不含专用领域)  16 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科学与应用  中科院是中国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发起者、组织者之一,是科学与应用目标的提出者和实施者,50余家院属单位承担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务和多项协作配套任务,突破了大批关键核心技术,为工程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科技支撑。  在载

三部委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

  中国质量新闻网讯 质检总局官网8月5日消息,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和要求,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工信部联合印发《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提出到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基本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

2013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能源环保篇

  美 国   最大载人太阳能飞机横穿美国,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率攀高,低温制造晶体硅,研制可拉伸或折叠电池,新催化剂让制氢过程排放近零。   5月3日,世界最大载人太阳能飞机“太阳驱动”号从旧金山升空后于7月6日抵达纽约,完成横穿美国飞行。   6月,莱斯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制出一款基于

2011年世界各国科技政策回顾

  美 国   研发投入“量入为出”,重点保证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实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的增长与繁荣。   奥巴马坚持通过创新确保美国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战略,在国情咨文中大力倡导创新,提出美国要想赢得未来,就必须在创新、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超越其他国家,并发布了新的《美国创新战略》,以明确国家的创新目

《大众科学》评2013年最佳发明 个人飞行包入选

黑黄蜂隐形无人机 真空室 雷神无人战斗机 激光武器系统 太空船二号 个人飞行包P12 Jetpack 凤凰计划   每年,美国《大众科学》网站的编辑们都会搜遍世界的每个角落,无一漏网,找到能刷新我们未来生活的近百项发明,以飨读者,今年也不例外。从纯电动汽车到机器人医生;从惊险刺激令人疯

全球新能源开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储能技术成为下一轮能源革命的突破口  传统能源领域总投资额呈下降趋势。  全球范围可再生能源正逐步替代传统能源  2016年9月20日,国际能源署(IEA)在北京发布的《2016年世界能源投资展望》宣称:“化石燃料在能源供应领域依旧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投资流向显示了能源系统的重新定位。”该报告认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全文如下: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 (2011年11月2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减缓气候变化   二、适应气候变化   三、基础能力建设

采暖和蓝天可否兼得 成本是瓶颈

   这些天,北京的小伙伴们又上演了新一届的“朋友圈杯雾霾‘段子’大赛”——  “在朋友圈爆照,哪里爆得过雾霾?雾霾不仅爆照率高,它的爆表率也不低。”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随着大气污染的加剧,未来的人类进化最快的部位是……鼻毛。”  “空气太差会不会影响下一代的长相?答案是会的,原因是很多人相亲的

第一座月球核电站明年问世

  这第一座太空核电站,考虑要生产电力供应月球、火星和其他星球上的载人或无人基地,这座核电站看起来真的像是来自外太空,这是这一项目的领导说的,是在美国化学协会(ACS)第242次全国会议暨博览会(242nd National Meeting 

碳排放量不降反升 德国能源转型拉响警报

德国太阳能项目安装商沃尔索公司的员工在检测太阳能电池板的工作效率。  核心阅读  自2009年修订《可再生能源法》开始,德国一直在雄心勃勃地推进能源转型,力争到2050年实现本国80%―100%的可再生能源供应。然而,能源转型引发的电价上涨却让企业和民众怨声载道,由此造成的供电稳定性

特朗普再次寻求大幅缩减科研经费 美国科学何去何从

  近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公布了自2019年10月1日开始的2020财年预算提案。  国立卫生研究院  白宫的计划将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拨款344亿美元,比目前的水平低了约50亿美元。同时,该计划将启用一个新的NIH研究所——国家安全和质量研究所,以取代卫生与公众服务部下属独立机构卫

动力推进设备助小飞船挣脱地球怀抱

  在过去10年里,廉价的小型卫星相继进入地球轨道,降低了从太空研究地球的成本。现在,这些宇宙飞船已经有足够能力进入深空,或者至少是漫游太阳系。科学家也在为借助小卫星进行廉价、高风险的星际科学研究大胆献策。  “行星学界肯定会‘兴奋起来’。”美国宇航局(NASA)行星科学部负责人Lori Glaze

中国首批绿色炼钢厂的榜样 美钢铁商探索“脱碳”之路

  美国的钢铁产业正在迎来绿色转型的重要节点,该国首批以可再生能源为驱动力的炼钢厂即将问世。多年来,廉价量多的煤电和页岩气推动了美国钢铁冶炼的持续扩张,随着全球加速推动绿色能源转型,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持续下降,该国越来越多的钢铁商踏上了“脱碳”之路,寻求最大程度降低“排放大户”钢铁冶炼的碳足迹。图片

NASA用动画展示捕获小行星细节 为更深入了解

  据英国《每日邮报》在线版8月25日报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近期向公众披露了该局备受关注的小行星登陆项目之具体细节,并以鲜明易懂的动画形式予以展示。该项目大致流程稍早时间已为公众所知,本次展示的则是该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具体细节。   NASA之所以拟定这样一个大胆的计划,目的主要在于对

潘云鹤:2010,中国工程科技的关键之年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云鹤编者的话  从2007年起,本报尝试约请数、理、化、天、地、生以及工程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当年度本学科领域的进展进行综述。目的是帮助读者梳理世界科技发展脉络,总结其中隐含的规律,并给出趋势性判断和评价。学科述评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