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对土壤变形虫产生影响

纳米和微塑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问题,威胁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已有的研究表明,许多生物体,包括细菌、动物和植物,都会受到微塑料的影响。然而,人们对土壤生物中一个重要的生态类群——原生生物是否会受到微塑料的影响还知之甚少。 近日,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贺志理、舒龙飞团队就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对土壤中的变形虫的影响开展了相关研究,相关成果3月29日在线发表于《环境科学与技术》上。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团队研究了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如何与土壤中的变形虫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假丝酵母菌通过吞噬作用摄取了纳米塑料和微塑料,而蛞蝓在迁移期间也会摄取纳米塑料和微塑料。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纳米塑料和微塑料的环境浓度,会对土壤中的变形虫的适宜性和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的结果,揭示了土壤中新的含氧官能团的形成和聚苯乙烯可能氧化的迹象。此外,纳米塑料和微塑料暴露扰乱了假丝酵母菌的营养和能量代谢,并影响了与形态......阅读全文

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对土壤变形虫产生影响

  纳米和微塑料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全球问题,威胁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已有的研究表明,许多生物体,包括细菌、动物和植物,都会受到微塑料的影响。然而,人们对土壤生物中一个重要的生态类群——原生生物是否会受到微塑料的影响还知之甚少。  近日,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贺志理、舒龙飞团队就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纳米

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来源、分布、迁移、转化、影响等

  研究背景  微塑料是最大单边粒径小于5 mm塑料的总称,分为初级微塑料和次级微塑料,其中初级微塑料主要指在生产中被制成微米级的塑料颗粒,作为原料用于工业制造或生活用品生产等,次级微塑料指环境中大块塑料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破碎和降解成塑料碎屑。微塑料包括薄膜、碎片、颗粒、球形等不同形状和聚乙

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成因和来源研究获进展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田环境室微塑料研究团队在国际环境领域TOP期刊《环境污染》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本研究以长期覆膜土壤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重量、形状、粒径、颜色以及类型,并结合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土壤微塑料污染的成因和来源,

农田土壤微塑料污染成因和来源研究获进展

  近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田环境室微塑料研究团队在国际环境领域TOP期刊《环境污染》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本研究以长期覆膜土壤为研究对象,明确了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重量、形状、粒径、颜色以及类型,并结合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一步探讨了土壤微塑料污染的成因和来源,

西北研究院在土壤微塑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30_4783000.shtml   微塑料(小于5 mm的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全球性挑战,可能对生物群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陆地是塑料生产的源头,也是重要的汇集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在土壤中普遍存在。然而,

合力铲除“小塑料”生长土壤

  今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塑战速决”,呼吁每个人减轻塑料污染对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和自身健康造成的沉重负担。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买菜购物几乎不自带口袋,卖家提供一个塑料袋,双方都省事省力,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污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前,在一些偏僻乡村,小塑料

微/纳米塑料对土壤无脊椎动物毒性效应的研究成果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李兆君课题组在《环境科学》发表了关于微/纳米塑料对土壤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归纳总结了不同粒径大小、形状、浓度和化学结构的微/纳米塑料对土壤无脊椎动物造成的毒性效应,为土壤生态系统中微/纳米塑料的潜在环境风险提供了新的视角。 

“种子与土壤”——肿瘤与其微环境

  肿瘤并不是一个孤岛,而是由肿瘤细胞、多种基质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免疫和炎性细胞、脂肪细胞、胶质细胞、平滑肌细胞等)以及细胞外基质构成的有机体。一百多年前,Paget即提出肿瘤“种子与土壤”的假说:肿瘤细胞作为“种子”,其发生和转移依赖于周围的微环境“土壤”。肿瘤细胞是核心,其周围的细胞及非细胞组

微塑料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等的研究获进展

  微塑料污染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日益普遍的问题,但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有待探究。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姚槐应团队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实时荧光PCR方法、细菌16S rRNA和真菌ITS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温室气体监测气相色谱(GC)法,研究了微塑料污染对菜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

喀斯特稻田土壤微氧生物研究获进展

  水稻根际等微氧条件土壤中微生物驱动亚铁氧化过程较为普遍,形成的铁氧化物表面正电荷丰富,可有效阻止重金属从土壤向植物体迁移。然而,微氧环境过程及其多元素耦合循环研究,由于研究手段限制及关键证据获取的难度,未能有效明确。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刘承帅课题组与广东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