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抗角蛋白抗体的检测及临床价值是什么

抗角蛋白抗体(AKA)又称为抗丝集蛋白抗体(AFA)或抗角质层抗体(ASCA)。AKA主要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30%~55%,特异性可达95%~99%。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自身免疫病患者,AKA的阳性检出率极低。AKA与RF在诊断RA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由于AKA的出现常可先于疾病的临床表现,因此AKA对于早期诊断RA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如与RF联合检测,能进一步提高对R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AKA是判断RA愈后的一个标志性抗体,特别是高滴度AKA的RA患者,常提示疾病较为严重。应注意的是AKA的敏感性较低,AKA阴性不能排除RA的诊断,AKA与RF也不是平行出现,AKA阳性者RF可为阴性,而RF阳性且高滴度者,AKA亦可为阴性。AKA的检测常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法进行。......阅读全文

抗角蛋白抗体的检测及临床价值是什么

  抗角蛋白抗体(AKA)又称为抗丝集蛋白抗体(AFA)或抗角质层抗体(ASCA)。AKA主要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30%~55%,特异性可达95%~99%。在非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自身免疫病患者,AKA的阳性检出率极低。AKA与RF在诊断RA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由于AKA的出现常可先于疾病

抗角蛋白抗体(aka)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硬化症、强直性脊柱炎。  注意抗角蛋白抗体主要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阳性率达36~59%,特异性95~99%,由于敏感度较低,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抗角蛋白抗体罕见于其他非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非炎症性风湿病。  抗角蛋白抗体可出现

抗角蛋白抗体(aka)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是什么

  正常值  IBT法(免疫印迹法)、IIF法(间接免疫荧光法)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硬化症、强直性脊柱炎。  注意抗角蛋白抗体主要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阳性率达36~59%,特异性95~99%,由于敏感度较低,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

抗角蛋白抗体(aka)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临床意义  阳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硬化症、强直性脊柱炎。  注意抗角蛋白抗体主要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阳性率达36~59%,特异性95~99%,由于敏感度较低,阴性结果不能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抗角蛋白抗体罕见于其他非类风湿关节炎以及非炎症性风湿病。  抗角蛋

抗胰岛细胞抗体检测及其临床价值

  参考值:正常人血清抗胰岛细胞抗体为阴性。  临床意义:  (1)诊断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胰岛素依赖理性糖尿病患者,检出率达60%~70%。常在临床发病前期即可测出,数周后降低。起病后3年检出率约20%。  (2)作为糖尿病的分型指标。IDDM患者发病时的阳性率为65%~85%,而NIDDM患者发

抗角蛋白抗体(aka)简介

  抗角蛋白抗体(AKA),1979年Young等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RA)血清中有一种能与鼠食管角质层反应的抗体,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具有特异性,命名为AKA。1989年Vincent等提出应将AKA更名为抗角质层抗体更为恰当。AKA可以在RA发病以前若干年出现,所以有早期诊断价值。 AKA

抗骨骼肌抗体的检测及临床应用是什么

  抗骨骼肌抗体(ASMA)最常见于成年型重症肌无力患者,阳性检出率约30%~60%,在少年发病的重症肌无力患者中阳性检出率较低。同时患有MG及胸腺瘤的患理者其ASMA的阳性检出率可高达80%~90%,而年龄小于40岁的单纯MG患者,ASMA的阳性检出率仅为5%。因此,ASMA对判断MG患者是否并发

抗角蛋白抗体(aka)的正常值

  IBT法(免疫印迹法)、IIF法(间接免疫荧光法)阴性。

抗角蛋白抗体(aka)的注意事项及检查过程

  注意事项  一、抽血前的注意事项:  1、抽血前一天不吃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避免大量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成分会直接影响检验结果。  2、体检前一天的晚八时以后,应开始禁食12小时,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3、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的困难。  二、抽血后应注意:  1、

抗角蛋白抗体(aka)抽血后应注意

  1、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按压3-5分钟,进行止血。注意:不要揉,以免造成皮下血肿。  2、按压时间应充分。各人的凝血时间有差异,有的人需要稍长的时间方可凝血。所以当皮肤表层看似未出血就马上停止压迫,可能会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渗至皮下造成青淤。因此按压时间长些,才能完全止血。如有出血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