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学者两项成果同登PLoSGenetics

来自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课题组发表了题为“The Role of Rice HEI10 in the Formation of Meiotic Crossovers”的文章,在水稻中鉴定出了HEI10基因,这是水稻中分离的第一个可以用于指示重组位置的标记蛋白,相关研究为在水稻中进一步深入研究重组机制提供了坚实基础。 减数分裂是维持生物体染色体数恒定,导致遗传重组产生的基础。减数分裂缺陷是导致不孕、不育和出生障碍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减数分裂基因在不同物种中有着高度保守的功能。HEI10基因最初在人类体细胞中分离,并证明有调控细胞周期的功能。在小鼠中的研究表明,HEI10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减数分裂异常并最终导致不育,但是HEI10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具体生物学功能目前仍然不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程祝宽实验室王克剑、王莫和唐丁等人在水稻中鉴定出了HEI10基因,研究分析发现,HEI10基因突变导致交叉......阅读全文

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其人其书及其精神

今年是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体遗传学导论》一书出版70周年。该书是中国现代史上迄今为止极少数在中国出版但在西方某个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专业书。绝大多数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李景均是谁。在美留学的大陆学生,除非所学专业和人类遗传学有关,恐怕大多数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谁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2018前10月生物医学风云榜 袁隆平 曹雪涛及施一公等上榜

  经过特殊的算法,我们得到了2018年前10个月中国生物医学风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个重大学术界事件,能够上榜的风云人物/事件,都曾长时间占据过100多个公生物医学公众号的头版头条。  在此,我们精选了其中的3个事件及16位风云榜人物。我们对其进行了划分,分别是:6星级的3个事件,分别位诺贝尔奖,国

中国医学科学院建院60周年之十大科技成就

  六十岁月一甲子,不忘初心再出发。  60年前,中国医学科学院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大科学院之一,成为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国家队和先行者。  从“落后”到“领先”,从“模仿”到“原创”,从“空白”到“超越”……60年来,医学科技创新路上的每一步都有中国医学科学院人深深的足迹,为人民健康护航途中的每一次

人工合成4条酵母染色体我国科学家开启“再造生命”新纪元

  大姑娘出嫁——头一回!3月10日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的形式同时刊发了中国科学家的4篇研究长文!  由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华大基因分别完成的这4篇长文,介绍了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与化学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条真核生物酿酒酵母染色体的从头设计与化学合成——要知道,酿酒酵母总

全球顶尖科学家将云集上海 助燃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

  【导语】2014年6月10日,“中国人类蛋白质组计划(CNHPP)”全面启动实施,这是继中国科学界领衔人类第一个器官(肝脏)国际蛋白质组计划(HLPP)、绘制肝脏蛋白质组图谱后,中国科学界贡献于全人类大科学合作项目的又一重大里程碑。据科学家预期,在人类蛋白

中国科学家在疾病研究方面获突破性进展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在医学研究前沿领域又获新突破———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家族性帕金森病双基因遗传理论,并建立了20余种神经系统遗传疾病基因诊断技术平台。8月4日至8日,一些当今世界顶尖级医学专家在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主持下,聚首湘雅医院,对这一重大医学进展的取得和进一步研究进行深入研讨。美国科学

中国科学家已经迈入“改造”生命的大门!

  人类能否创造生命?“上帝”的特权能否交由人类自己掌控?选择与人类有1/3同源基因的真核模式生物酿酒酵母为突破口,将其天然16条染色体融合改造为1条巨大染色体,这个合成生物学领域开展的“异想天开”的结构设计与工程化实施,终于梦想成真!  合成生物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

于军:人类基因组计划是我的生命

        于军,纽约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科学博士,师从台湾中研院院士孙同天教授;博士后研究追随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导者和设计者之一,著名基因组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Maynard V.Olson。  1993年,于军参与“

哈佛讲席教授谢晓亮全职回北大!

2018年7月1日起,北大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正式全职回到母校北大任教,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 谢晓亮1998年,谢晓亮成为改革开放后哈佛大学聘任的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终身教授;2009年,他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哈佛冠名讲席教授的中国

解读2015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   量子隐形传态在概念上非常类似于科幻小说中的“星际旅行”,可以利用量子纠缠把量子态传输到遥远地点,而无需传输载体本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陆朝阳等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多自由度量子体系的隐形传态,成果以封面标题的形式发表于《自然》杂志。这是自1997年

张学军,贺林Nature撰文:中国GWAS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方法提出以前,人们主要利用连锁研究方法开展复杂疾病/性状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了一些疾病和性状的易感基因(位点)。但是复杂疾病/表型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表型复杂性等特点,使得以家系为基础的“全基因组连锁

动物基因“建模” 微米乾坤里的“中国创造”

  那是个带“发卡”的姑娘,“酶少爷”回忆:“她的发卡摄人心魄,我忍不住追过去,拥她入怀。”  彼时,发卡姑娘正被“双螺旋”纠缠。“别怕!”“酶少爷”利落挥剑,DNA双螺旋就此解体、断裂,咔咔声不断。  这个桥段,是用来形象地比喻上古时代细菌基因组的免疫记忆。“瓦解噬菌体、病毒的入侵”,百科资料显示

百万科技大奖来了!杨振宁、施一公等出席 多科学家获奖

  2018年颁奖典礼15日晚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行。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江雷教授获2018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8年度“求是科技成就集体奖”则授予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教授领导的激光强场物理团队。两者分别获得奖金人民币一百万元。  当晚,求是科技基金会主席查懋声以及顾问杨振宁、孙家栋、韩启德、

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创建成功

覃重军研究员在观察单染色体酵母的生长情况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该成果于北京时间2018年8月2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这一成果在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细胞命运可塑性的分子

世界首例!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在中国诞生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该成果于北京时间2018年8月2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这一成果在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细胞命运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与调控”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里程碑的突破!中国科学家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今早宣布,其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该成果于8月2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该成果完全由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  人类能否创造生命?

重温下那些改变世界的诺奖女科学家

   或富裕,或贫寒,尽管出生的背景不同,但她们却同样摘得了科学领域的最高桂冠。  从1901年到2017年,女性共获得诺贝尔奖49次,获奖者48位。其中,有17人共18次获得诺贝尔奖科学领域的奖项——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12次、诺贝尔奖物理学奖两次、诺贝尔奖化学奖4次。  她们通过个人的贡献改变与影

基因组编辑: 谁能手握第四代新“剪刀”

CRISPR并不完美,有脱靶、难以实现单碱基精确编辑之类的缺憾。大家期待更好的技术,一批生物学家也在CRISPR的榜样激励下另辟蹊径,暗中竞赛。   基因组编辑或许是今年最火热的科学概念,不仅因为NgAgo技术争议受人瞩目,也因为基因组编辑造福人类的潜能,超过任何一种现代生物技术。在这一领域前沿,中

中国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大会报告集锦

  2011年11月17日,第一届蛋白质组学研讨会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成功召开,研讨会邀请了程书钧院士、徐平研究员等 8位国内蛋白质组学及疾病研究领域著名的学者,做了关于蛋白质组学和生物医学相关的精彩报告。学者们综述

基因组学推动生命科学大步向前

  2010年下旬,河南安阳曹操墓真伪之辩正酣。而一则来自上海的重磅消息更是引发了多方关注。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宣布,向全国征集曹姓男性DNA样本,拟用基因组科学的手段验证出土的头骨是否为曹操本人。   一下子,基因组科学成为热门,这一话题“落入寻常百姓家”。   事实上,伴随着2

八年!“细胞编程和重编程的表观遗传机制”重大研究计划

  DNA上核苷酸序列承载了生命的遗传信息,遗传物质能够遵循孟德尔遗传法则代代相传。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完成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随着时间推移,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即使从上一代那里复制获得的DNA序列不发生变化,基因表达也会发生能够继承的变化。上世纪80年代

“人造生命” 我国科学家“创造”世界首例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把酿酒酵母细胞里原本天然的16条染色体,人工融合成单条染色体,且仍具有正常的细胞功能。既改变了染色体的结构,又仍保有生命的“活性”,人工蜕变出一个全新细

系统生物学的前世今生--P4 China北京2016国际精准医疗大会

  系统生物学是以一种新角度从生物动力学系统出发进行研究的,其具有信息学科特点。在医药方面,它以生物网络角度来分析疾病的原因。系统生物学使我们获得了以前未知的信息。事实上,系统生物学和人类基因组计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新型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孕育了系统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的诞生又进一步

中国的科技创新被科研体系扼杀了吗?

  看到本文的标题,人们一定会大吃一惊。翻开今天的中外媒体,充斥的全是中国科技飞速进步,感觉是马上要领导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超越美国,更是让中国人信心爆棚。  这些成就仅从论文统计数据本身角度来看,客观上确实是不错的。坦率地说,我本人是长期对中国的发展持最乐观态度者。即使在很多年前

盘点9月Science 最受关注的8篇论文

  美国的《Science》杂志由爱迪生投资创办,是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与英国的《Nature》杂志被誉为世界上两大自然科学顶级杂志。Science杂志主要发表原始性科学成果、新闻和评论,许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学报道都是首先出现在Science杂志上的,比如艾滋病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之间的

Science杂志最受关注的文章(9月)

  美国的《Science》杂志由爱迪生投资创办,是国际上著名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与英国的《Nature》杂志被誉为世界上两大自然科学顶级杂志。Science杂志主要发表原始性科学成果、新闻和评论,许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学报道都是首先出现在Science杂志上的,比如艾滋病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之间的

我国医学专家发现两个食管癌易感基因

  8月22日,中国医学专家在食管癌易发基因研究重大发现新闻发布会上称,人类第10号和20号染色体上首次发现两个食管癌易感基因(PLCE1和C20orf54),这为食管癌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这一重大发现,8月23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

2012中国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研讨会大会报告

  2012中国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研讨会于2012年11月28日在北京召开,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300余人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强伯勤院士、何大澄教授等8位从事蛋白质组学及疾病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作了关于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相关的精彩报告

《自然》公布2016年度十大科学人物

  2016年版的《自然》年度十大人物今天(12月19日)公布了,这是《自然》选出的在今年对于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十个人。“今年的名单突显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在天文学,生殖生物学和少数族裔在科学领域的权利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Richard Monastersky,《自然》的特写编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