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专家建议立法惩处学术造假是否用“重典”应慎重

从上海交通大学“汉芯造假门”到西安交通大学李连生学术造假骗取国家级大奖,学术造假愈演愈烈,惩治学术造假,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加大惩戒力度,用‘重典’治理学术造假,以儆效尤”,是很多两会代表、委员的期盼。 近日,《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条例》经修改后正式实施。作为首部地方科协条例,把“反对、抵制和谴责伪科学、反科学及学术不端行为”明确入“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 人人喊打中学术造假却“繁荣依旧” ● 行业规范存缺陷,行业立法有空白 一方面,学术造假人人喊打、人人鄙视;另一方面,学术造假“繁荣依旧”、屡禁不止。 学术申报、评奖、研发审核、公开发表……究竟哪一环出现纰漏?学术规范、行业自律正在遭遇怎样的机能障碍,导致梗阻一再发生?是行业自律缺位还是行业规范不周?采访中,相关法律专家将质疑集中于此。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法官王光宗认为,行业自律和行业规范出现“梗阻”,原因在学......阅读全文

盘点各国学术打假: 让造假者无所遁形

  学术贵在创新。为名为利去抄袭、篡改论文,是对科学的背叛,也是研究者对存在价值的自我否定和毁坏,为人所不齿。解决屡禁不止的论文造假问题,不仅要靠严厉的事后惩治让造假者名誉扫地,更要从根本上在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学术衡量标准,根除造假滋生的温床,给创新者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   美国:让抄袭者无所遁形

学术不端的罪与罚:国际学术界造假事件梳理

   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学发布对韩春雨的调查和处理结果,韩春雨事件告一段落。  无论之后迎来的是“鲜花”还是“大炮”, 韩春雨事件再次掀起了对学术不端问题的讨论。  实际上,国际学术界针对学术不端的战争从未停歇。从2005年,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干细胞研究造假震惊世界,到日本理化研究所研究员小保方晴

名校缘何频出学术造假事件

各类不合理的考评机制,导致大学校园充满浮躁与急功近利 近日,全国多所名校相继卷入学术造假事件,随后又迅速作出回应,积极消减负面影响。不过,从造假事件的披露来源地学术打假网站来看,国内存在类似事件的高校绝不仅仅只有这几所,关于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的举报不胜枚举。对此,多位教育专家呼吁,如果不考虑改变产

中青报:“刑也上大夫”当成学术打假常态

  近日,广东省纪委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省纪检监察机关近两年查处的一批典型案件。广州体育学院原院长许永刚,因其博士论文抄袭46篇期刊和数据库论文的内容占该书比例达56.37%,构成论文抄袭,已于2011年3月受到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处分,被调离广州体育学院。  这些年,大学官员学术舞弊事

于艳茹事件:学术打假者”为何败诉

   因发表的学术论文涉嫌抄袭,博士学位被学校撤销,北大毕业生于艳茹将母校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令撤销《关于撤销于某博士学位的决定》。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日前对此案进行了一审判决,撤销被告北京大学作出的《决定》。本是学术打假却未获得法院支持,这是为什么?  于艳茹毕业之后,北京大学认为其在校期间写的论

那些上了天的学术造假套路

  疯狂的牛仔  Hoss Cartwright 曾是《国际农业创新及研究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Innovations and Research)的编辑,不过他这次找了个好借口没有参加去年的第五届世界病毒学大会:因为他根本不存在啊。  此

“同行评审”造假再曝学术丑闻

  北京时间3月27日,《华盛顿邮报》在一篇题为《主要出版社撤回43篇科学论文剑指大面积“同行评审”造假丑闻》的文章中称,英国大型学术医疗科学出版商现代生物出版集团(BioMed Central)撤销了43篇生物医学论文,其中41篇是中国作者,单位涉及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多家高校附

举报饶毅学术造假,竟然牵出学术圈的“惊天大瓜”

  学术圈有一个不成文的“共识”:饶毅一出,就是大事。  但偏偏有人不信邪,向有关部门举报饶毅,“罪名”还是科学家们的大忌:学术造假。  和饶毅同批被质疑“学术造假”的,还有南开大学曹雪涛院士、中国科学院裴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耿美玉研究员,以及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这一个两个,都在领域内颇有

打击学术造假,是铁律,是道义

  编者按  对于任何一位以科学精神为旨归的研究人员来说,“求真”毫无疑问是应当遵守的“底线”。然而,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践踏科研真实性底线的“伪科学”事件以及学术造假行为却层出不穷,这无疑是对科学尊严的严重挑战。  作为以弘扬科学精神为己任的媒体,《中国科学报》历来都将打击伪科学、揭露学术造假

申报阶段就造假,学术如何“正衣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日前公布了一批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学术造假案例。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已陆续有数百篇论文因为造假被通报。求真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每一次学术不端行为不啻撼动这基石的“地震”。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这样的“地震”年年有甚至时时有,而且正在以新形态新手段呈现新特点。学术不端行为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