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人工合成生命需法规约束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同时在线发表了两篇将酵母染色体融合的成果,一篇来自纽约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夫·博克团队,另一篇则来自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 酵母染色体融合是人工合成生命的创新,也是中国科学家继20世纪60年代人工合成胰岛素和转运核糖核酸(tRNA)之后的另一个突破性成果。这个成果表明,人类对一个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可以进行系统和大规模的改造,在此基础上可以深入生命现象和本质,并揭开生物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奥秘。例如染色体数目是否与生物的功能具有相关性;染色体的数目是否具有可变性;相对于单个染色体,多个染色体对于真核细胞有何优势等。 此次最新研究成果的发布证明,天然复杂的生命体系可以通过人工干预变得简约,自然生命的界限可以被人为打破,甚至可以人工创造全新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生命。 生命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会带来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在人工合成生命领域......阅读全文

《环球科学》2011年十大科学新闻评选

  “十大科学新闻”评选是《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头戏,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经过专业编辑和专家团队的商讨,《环球科学》初步挑选出了30条候选新闻,接受网友的点评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战爱因斯坦相对论  9月23日,欧洲核子研究中心

中科院发布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举办,截至2018年已举办13届。研究进展由《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五家编辑部推荐,由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专家学者经过初选和

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在京发布

  该项活动旨在加强对我国重大基础研究进展的宣传,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热情和奉献精神,促进公众更加理解、关心和支持科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该项活动已成为我国基础研究传播工作的一个品牌,在科技界产生了良好反响。  1、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墨子号”卫星实现千公里级

Nature:构造酵母染色体

   合成生物学的目标之一就是构建那些复杂的人工合成有机体。目前,在酵母细胞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采用分段式方法,研究者已经可以将整个酵母染色体转化成为合成序列了。  生物细胞其实很像是一台计算机——基因组可以比作软件,它负责对细胞的构成进行编码,细胞器则犹如计算机的硬件,负责读取并运行软件的

科学大咖带你看懂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科技部2月27日在北京公布了“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首次探测到双粲重子;实验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实现氢气的低温制备和存储;研发出基于共格纳米析出强化的新一代超高强钢;利用量子相变确定性制备出多粒子纠缠态;

探索生命科学前沿 彰显上海科研力量

站位全球热点方向,聚焦前沿性原始创新,上海的科研力量,正在对生命科学的探索中绽放耀眼光芒。整合国内外跨学科创新资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性新发现正抽芽、开花、结果。  阿尔茨海默症新药将全球试验  日前,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甘露寡糖二

中科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1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改革开放四十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科院以“三个面向”为线索,在系统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广大科研人员取得的众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础上,发布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15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成果15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成果10项。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Science:生命的力量

Jack Szostak正在调配地球早期起源生命的那一碗“原始肉汤”   Jack Szostak正一步一个脚印、坚实地朝着自己的科研目标前进,他要在自己的实验室里人工合成出一个活细胞。   Jack Szostak知道他也许永远也实现不了他的终极科学梦想了。然而,用英国剑桥医学研究所分子生物学

时空穿越 TA们的DNA“飞”入太空

   随着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的一声轰鸣,在地球上几近消失的华南虎DNA(脱氧核糖核酸)被存储在特制容器中向太空飞去。与华南虎DNA干粉同行的,还有金丝猴、天行长臂猿、蕙兰、水稻、大豆、三七、蒲公英等动植物的基因样本。  据报道,此前不久的2018年10月底,科幻作家刘慈欣等人的DNA样本,通过长二丙

年终盘点:2016年国内不容错过的重磅生物研究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2016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迎接我们的将是崭新的2017年,2016年,我国有很多优秀科研机构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上。本文中小编盘点了2016年我国科学家发表的一些重磅级研究,以饕读者。   --结构生物学 --  1.清华大学 施一

人工合成4条酵母染色体我国科学家开启“再造生命”新纪元

  大姑娘出嫁——头一回!3月10日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的形式同时刊发了中国科学家的4篇研究长文!  由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华大基因分别完成的这4篇长文,介绍了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与化学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完成了4条真核生物酿酒酵母染色体的从头设计与化学合成——要知道,酿酒酵母总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由于核酸分子杂交的高度特异性及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它已成为分子生物学中最常用的基本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的筛选,酶切图谱的制作,基因序列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及基因突变的检测等。其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原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适宜的温室度及离子强度等)可按碱基互补原成双链。杂交的

天津大学最新文章:酵母基因组工程

  生物通报道:酿酒酵母染色体的人工合成突破了真核生物基因组重新设计与合成, 将引发基因组工程研究新的高潮. 近期来自天津大学系统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以酵母基因组工程为例, 对“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不同策略的基因组工程研究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并展望

中国科学家已经迈入“改造”生命的大门!

  人类能否创造生命?“上帝”的特权能否交由人类自己掌控?选择与人类有1/3同源基因的真核模式生物酿酒酵母为突破口,将其天然16条染色体融合改造为1条巨大染色体,这个合成生物学领域开展的“异想天开”的结构设计与工程化实施,终于梦想成真!  合成生物学领域里程碑式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

“人造生命” 我国科学家“创造”世界首例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日前,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把酿酒酵母细胞里原本天然的16条染色体,人工融合成单条染色体,且仍具有正常的细胞功能。既改变了染色体的结构,又仍保有生命的“活性”,人工蜕变出一个全新细

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在我国创建成功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覃重军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该成果于北京时间8月2日发表在《自然》上,是合成生物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人造单染色体酵母与天然酵母细胞对比图,两者形态相似,但染色体的

创建成功!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

  近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覃重军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该成果于北京时间8月2日发表在《自然》上,是合成生物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人造单染色体酵母与天然酵母细胞对比图,两者形态相似,但染色体的

国际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创建成功

覃重军研究员在观察单染色体酵母的生长情况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该成果于北京时间2018年8月2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这一成果在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细胞命运可塑性的分子

世界首例!人工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在中国诞生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该成果于北京时间2018年8月2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这一成果在中科院B类先导专项“细胞命运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与调控”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里程碑的突破!中国科学家创建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今早宣布,其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该成果于8月2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该成果完全由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是合成生物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  人类能否创造生命?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

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研究核酸和蛋白质结构、功能等生命本质的学科,在核酸、蛋白质分子水平研究发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机制。其中基因工程(基因技术,基因重组)是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热点,这些技术可以改造或扩增基因和基因产物,使微量的研究对象达到分析水平,是研究基因调控和表达的方法,也

世界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有中国科学家创造

  日前,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覃重军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历经4年努力攻关,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是合成生物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 覃重军(左二)研究团队正在分析人造酵母菌株的脉冲场凝胶电泳验证图。  该成果于

合成生物技术:2050年领跑世界

  如今,在生物制造技术方面,合成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绿色生物制造产业高速发展的引擎。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改变传统的工业生产方式,将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以更小的环境代价获得高经济产出,破解资源、能源、健康、环境、安全等重大难题。  在我国的“十三五”科技创新战略规划中,合成生物技术已被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到

中科院合纽约大学两篇Nature:新世界--单染色体酵母

  生物学教科书中将自然界存在的生命体分为具有被核膜包裹染色体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和染色体裸露无核膜包裹的原核生物。染色体携带了生命体生长与繁殖的遗传信息,真核生物通常含有线型结构的多条染色体,而原核生物通常含有环型结构的一条染色体。  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成功融合了真核生物酿酒酵母(Saccharo

人造生命:梦想还是梦魇?

  科学界的“坏小子”克雷格·文特尔又有惊人之举。他创立的J·克雷格·文特尔研究近日中心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单细胞细菌诞生。  这么说,人类已经具备造物能力了?这个念头让不少人心慌慌。英国小说家阿道司·赫胥黎曾在1932年的长篇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描

人造生命:福兮?祸兮?

   "人造生命"原理   1、科学家选取一种名为丝状支原体的细菌,将它的染色体解码。然后利用化学方法一点一点地重新排列DNA。   2、将重组的DNA 碎片放入酵母液中,令其慢慢地重新聚合。   3、将人造DNA 放入另外一个受体细菌中。通过生长和分离,受体细菌产生两个细胞,一个带有人造DNA,另

重磅!| 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揭晓

  第14届“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举办,《中国基础科学》《科技导报》《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国科学基金》和《科学通报》五家编辑部参与推荐科学研究进展,经两院院士、973计划顾问组和咨询组专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部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负责人等专家学

为生命工厂奠基 合成生物学研究期待完美基因工具

  从进化的角度讲,酵母与制作止痛剂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但是通过对这种微生物的基因重新进行编辑,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家Christina Smolke使其精确地拥有了这一功能,Smolke团队用糖作为一种原料,将酵母转变成了一个“生物工厂”,生产出了有效的止痛剂氢可酮。  这是合成生物学的有名案例之一。

“发酵农业”或将解决人类温饱问题

  6月3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举行的“绿螺讲堂·新问题沙龙”上,中科院院士、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杨焕明表示,“发酵农业”未来或将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  杨焕明说,所谓“发酵农业”,即利用合成基因组学技术,在发酵罐里合成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以及各种蔬菜,使农业不再靠天吃饭,给酵母喂

杨焕明教授发表Science文章:二号染色体的人工合成

  2006年,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的杨焕明教授等人首先完成了所承担的3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北京区域”(短臂由标志D3S3610至端粒区段约3千万个bp)的测序和分析,在Nature杂志公布了人类3号染色体的DNA测序结果和分析说明,时隔11年,包括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美国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