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美国损害全球环境治理报告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共同责任。构建并执行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机制,才能全面、完整、高效、经济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我们想要的未来。为此,国际社会推动制定了系列多边环境条约,涉及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治理、保护臭氧层、防治化学品污染等方方面面,为合作保护全球环境提供了基本法律框架和遵循。作为最先进的发达国家,美国在参与和遵守多边环境条约方面劣迹斑斑,极大地损害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公平、效率和成效。 一、退出气候变化《巴黎协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20多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为加强公约的实施,2011年底至2015年,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通过艰难谈判,最终于2015年12月在法国巴黎达成了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巴黎协定》,成为全球气候治理新的里程碑。《巴黎协定》凝聚了国际社会合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最大......阅读全文

外交部:美国损害全球环境治理报告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共同责任。构建并执行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机制,才能全面、完整、高效、经济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我们想要的未来。为此,国际社会推动制定了系列多边环境条约,涉及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治理、保护臭氧层、防治化学品污

“地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技术”项目组

   北京时间2017年9月8日12时49分墨西哥沿岸近海发生8.2级地震,9月20日2时14分墨西哥中部附近发生7.2级左右地震,两次地震给墨西哥人民带来了重大人员和经济损失。应墨西哥政府减灾机构请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地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技术”项目组于9月10日通过“国

关注气候与水-保护地球环境

  2020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有些特殊,是与世界水日(3月22日)共用一个主题——“气候与水”。  这是因为气候与水密不可分,两者都是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和减少灾害风险等全球目标的核心。  目前世界正面临着由缺水、洪水和干旱以及缺乏清洁供水等带来的挑战,迫切需要改进预报、监测和管理,并解决水资源超量

外交部:涉及黄岩岛建环境监测站的有关报道有误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今日指出,经向中方有关部门了解,涉及黄岩岛建环境监测站的有关报道有误,此事子虚乌有。  在今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三沙市有关负责人称拟在黄岩岛建设环境监察站,你能否证实?菲律宾方面已正式致函要求中方就此作出澄清。中方对此有何回应?”  华春莹对此表示,中方高度重视

地球生命或诞生于零度环境

科学家发现在DNA之前还存在一个RNA世界,RNA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遗传信息载体   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生命是否拥有一个极度寒冷的开端?科学家已经发现,早在35亿年前,地球上就开始出现了原始生命形式,根据1871年查尔斯· 达尔文的推测,早期生命可能开始于一个温暖的小池塘中,但

丁仲礼视察地球环境研究所

  7月22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仲礼视察地球环境研究所。   丁仲礼听取了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刘禹研究员作的工作汇报,对地球环境研究所的发展历程、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代表院党组对地球环境研究所全体干部职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地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技术”项目正式启动

  10月20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重点专项“地球资源环境动态监测技术”项目实施方案论证暨启动会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召开。来自项目参加单位的近90位科研骨干参加会议。  由遥感地球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郭华东、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卢乃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宫辉力等7位专家组

詹文龙视察地球环境研究所

        7月21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詹文龙视察地球环境研究所。   詹文龙一行首先参观了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随后听取了刘禹所长的工作汇报。刘禹重点汇报了地环所试行马普模式以来在科研目标凝练、人才培养和吸引、基础设施建设和科研成果等方面的主要成效。   詹文龙对地球环境研究所

科学家再现超级地球内部极端环境

  美国和德国科学家最近合作进行了新的激光驱动冲击压力实验,在实验室再现太阳系外超级地球和巨行星深内部的极端环境,以及类地行星诞生时的混乱环境,利用超快光学测量技术揭示了构成行星的重要物质性质,这些物质决定了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23日的《科学》杂志上。  石英(SiO2)是组成岩

地球微生物或可污染地外天体环境

  导语:地球微生物可污染地外天体环境?据国外媒体报道,外层空间对生命而言是个非常极端的环境,但科学家发现一些顽强的生命能够在外太空生存。而这些微生物可能会污染地外天体环境,导致不清楚地外生命的起源。   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生命是否能够在外太空存活?外层空间对生命而言是个非常极端的环境,但科学家发

《通讯—材料》和《通讯—地球与环境》开放获取期刊

  记者2月18日从施普林格·自然中国办公室获悉,该集团新推出《通讯—材料》和《通讯—地球与环境》两本开放获取(OA)期刊。前者2月4日发表了首批论文,后者于2月12日开放投稿入口。图片来源于网络  据了解,《通讯—材料》刊发材料科学各个领域的重要研究,包括材料学与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交叉领域的研究

北大郑玫教授访问地球环境研究所

  受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曹军骥研究员邀请,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郑玫教授于11月26日以“Understanding Sources of Aerosol Using Geochemical Tools”为题,为地球环境研究所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做了专题讲座。   郑玫教授首先

《自然》:探索地球最初细胞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美国科学家最近成功在实验室构建了原细胞模型,并探索了这些地球最初的细胞如何与周围环境进行相互作用。相关论文6月4日在线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 原细胞(protocell)是人们对35亿年前地球最原始的生命的设想,它拥有最简单、原始的结构,但却能够构建、复制、容纳DNA。在没有确凿记录的

地球早期环境模拟条件下合成类RNA

  英国化学家13日宣布,他们开发出一个实验模型,可展示40亿年前地球生命如何以一种自我复制的分子形式起源。研究人员在早期地球环境模拟条件下首次合成了一种中间物质,该物质可纯化合成RNA所需的核糖和碱基,并最终形成一种类RNA。相关研究发表在当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众所周知,脱氧核糖核酸(

地球环境所在我国灰霾成因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国际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王格慧课题组对我国灰霾成因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团队通过外场观测与实验室烟雾箱模拟,发现并证实大气细颗粒物上二氧化氮液相氧化二氧化硫是我国当前雾霾期间硫酸盐的重要形成机制。  众所周知,硫酸盐气溶胶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

再议《流浪地球》:科普创作的产业环境还欠友好

   近日,多年“围绕科学文化说事”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力面对记者聊起了《流浪地球》。刚刚过去的猪年春节,这部电影为无数中国观众打开了一扇壮丽的科幻大门。一时间,人们纷纷放下“宫斗”“盗墓”和“穿越”,开始热烈地讨论“宇宙”和“科技”。甚至有网友将2019年称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这

“地球环境的过去与今天”高端科学论坛召开

  9月18日,高端科学论坛“地球环境的过去与今天”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举行。论坛上,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球物理学家陈运泰院士,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气候学家丁一汇院士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地层古生物学家陈旭院士等分别从地震、气候和地质历史环境变化的

浙江获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

  9月26日晚(北京时间9月27日9时许),联合国的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奖”颁奖典礼在美国纽约举行。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  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于2004年设立,旨在表彰通过自身行动和影响力展现对环境领导力的承诺

遥感监测生态变化-,保护地球环境,人人有责!

  近年来,地球的环境不断恶化,遥感检测技术或者可以为保护地球献上一份力。9月一则“地球之肺”被浓烟笼罩的新闻在朋友圈传播开来。新闻中提到亚马逊地区的森林出现了大面积火灾,并且这场火灾持续了16天。直到23日,这场大火才在消防飞机的帮助下被扑灭。但这一次大火对于自然产生的危害却是不可忽略的。   

适应地球环境新常态-专家提出生态环保新思路

  一个国际专家小组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报告指出,面对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环保主义者应该利用新形成的生态系统,注重维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多样化,增进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而不应总是试图让生态系统保持过去的状态。  这个国际小组由40多名来自全球各地的生态学家、生物保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等组成

地球环境所揭示快速升温导致澳大利亚野火剧增

  野火与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等息息相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野火灾害最频繁的国家之一。2019/2020年冬末到夏季,澳大利亚东部广大地区发生了毁灭性大火,造成了巨大生命和财产损失。尽管易燃的植被类型和季节性明显的气候条件使澳大利亚东部和北部成为了世界上最容易

地下660公里钻石揭示地球深处富含水的环境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最新发表一篇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地表之下660公里处的罕见钻石内含物,发现一个延伸至下地幔的广泛水饱和环境,这项研究或可增进人们对地球深处水循环的了解。  该论文介绍,地球有时被称为水行星,因为海洋覆盖了地表的70%。海洋水可以被含水矿物转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Jimin-Yu博士访问地球环境所

  Jimin Yu博士作学术报告  9月16日至19日,应金章东研究员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Jimin Yu博士访问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并作学术报告。  Jimin Yu博士作了题为Loss of carbon from deep sea since the last

地球环境所在中太平洋厄尔尼诺研究中取得进展

  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禹为首的国际团队经过10年的潜心研究,在中太平洋(Niño 4区)厄尔尼诺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获得了目前全球最长的年分辨率的818年中太海表温度(SST)变化序列,它对分析未来热带太平洋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全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过去800多年中,最近20余

地球环境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

地球环境所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 回顾介绍老一代科学家的科研工作事迹。 学习参观老一代黄土研究科学家的事迹展览。 照片均由张行勇摄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修班开班仪式暨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黄土高原国家野外站洛

地下660公里钻石揭示地球深处富含水的环境

中新网北京9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专业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最新发表一篇研究论文称,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地表之下660公里处的罕见钻石内含物,发现一个延伸至下地幔的广泛水饱和环境,这项研究或可增进人们对地球深处水循环的了解。 该论文介绍,地球有时被称为水行星,因为海洋覆盖

美首次登月太空服不堪地球潮湿环境正降解

这是华盛顿史密森航空航天博物馆里展出的阿波罗11号的登月舱。尼尔·阿姆斯特朗、巴兹·奥尔德林和迈克尔·柯林斯穿过的太空服,是这些最受欢迎的展品的一部分。 该博物馆展出的这个已经有40岁的登月舱,这是“阿波罗”太空项目制造的12个登月舱中的一个。这个登月舱保存得非常好,但是太空服目前的状况非

行星撞地球-改变地球地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1/511577.shtm美国科学家基于计算机模拟发现,约45亿年前古代行星忒伊亚和原始地球间的巨大撞击可能塑造了地球地幔的不同区域。据推测,这次巨大的、形成月球的撞击让忒伊亚的残骸深埋于地球地幔之中,这些发

地球环境所亚洲古粉尘变化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亚洲内陆干旱化历史悠久,与干旱环境密切联系的亚洲古粉尘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的反馈因子,因而在古气候与古环境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已有的海洋与陆地风尘记录表明,上新世以来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亚洲古粉尘通量在构造时间尺度上呈显著增加的趋势,但其变化机制仍不甚清楚。   最近,

地球环境所就黄土高原治理发表新观点

  7月4日,国际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刘强及导师陈怡平研究员的观点文章。该文指出,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大约648,700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沟壑纵横,长度大于500m的沟道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