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向中国再次移交史前生物化石

图为移交的一件古生物化石 5月26日,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以及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向中方移交了美国政府在对入境货物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并缴获的中国史前生物化石。此次移交的化石有60多件,其中1件为脊椎类化石,其余为有古生物形状和特征的化石。经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鉴定,这批化石距今约有5.25亿年。去年9月,美方曾向中国移交过一批化石。 ......阅读全文

尽快修改《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

  “我国《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已经实施8年多了,它对我国化石资源的确起到了保护作用,但我们在这么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可能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负面效应。”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童金南表示。   他举例道,虽然该条例及一系列后续文件详细

距今6.5亿年古生物分子化石现身

  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官网8月17日消息,该校科研团队在澳大利亚中部古代沉积岩中找到了距今6.5亿年的古代生物分子化石,并据此认为此前的“雪球地球”时期与更复杂的生命演化有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消息称,该校地球科学研究学院的科学家将古代沉积岩粉碎成粉末,并从中提取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博士庞科等,在安徽省寿县新元古代约8亿年前的碳质膜化石中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研究者认为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博士庞科等,在安徽省寿县新元古代约8亿年前的碳质膜化石中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研究者认为这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  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生

美国向中国再次移交史前生物化石

   图为移交的一件古生物化石   5月26日,美国移民和海关执法局以及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向中方移交了美国政府在对入境货物进行例行检查时发现并缴获的中国史前生物化石。此次移交的化石有60多件,其中1件为脊椎类化石,其余为有古生物形状和特征的化石。经芝加哥菲

清江生物群的发掘:破解生物进化谜团的化石宝库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发表了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创新研究团队张兴亮、傅东静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华南早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库——清江生物群》。至此,地处中国宜昌长阳地区,距今5.18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软躯体化石库——“清江生物群”,首次向世界摘下它神秘的面纱,成为进化古

我国首个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成立

我国首个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鄯善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近日在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成立,这为鄯善县古生物化石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机构保障和学术平台。 2008年在鄯善县七克台地区,首次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侏罗纪恐龙足迹群和多处恐龙化石,其中“鄯善新疆巨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侏罗纪中晚期最大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成立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4月10日在北京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在保护珍贵自然遗产方面又迈出重要的一步。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成立大会上说,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的成立,为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携手社会各行业、国内外有识之士、企业家、慈善家共同保护古生物化石资源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标志着我国

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成立

  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12月23日正式成立,并在京召开首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章程》。这是加强古生物化石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的重要措施之一。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给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他表示,专家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为国家制定古生物化

南京古生物所发现最早的拟步甲昆虫化石

  拟步甲总科是鞘翅目中最繁盛类群之一,也是甲虫分类学研究中最为薄弱的一环。花蚤类甲虫为拟步甲总科的基部类群,同时也是一类重要的访花昆虫,因此具有重要的系统演化和古生态学意义。由于数量稀少,加之鉴定困难,以往化石材料对该类群早期演化研究贡献甚少。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博博士和

奥陶纪最大的钙化蓝细菌化石生物群

  蓝细菌钙化作用是指某些蓝细菌属种可以利用水中的HCO3-进行光合作用而引起细胞外的胶鞘附近PH值上升,进而引起水体中的碳酸钙过饱和而在其胶鞘(EPS)内部或表面沉淀。发生钙化的蓝细菌胶鞘可以保存为化石,确切的钙化蓝细菌化石从新元古代开始大量出现,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某些时期的海相碳酸盐地层中广泛分布

欧洲计划使用以电能和生物燃料替代化石燃料

  欧盟专家组25日向欧盟委员会提交一份题为《未来交通运输与燃料》的报告,认为欧洲在2050年可以用替代燃料取代化石燃料,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该报告将纳入欧盟首次制定的交通运输全面发展战略,该战略主张欧洲的交通运输不再采用源自石油、有二氧化碳排放的燃料,以减少对环境的副作用,保证能源供给的安全

澄江化石地科考-探秘“世界化石宝库”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化石地是亚洲唯一、全球仅有三个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之一。1984年,澄江当地发掘出5.18亿年前寒武纪时期的动物群化石,因保存完好、门类众多而轰动世界,被誉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历经38年的科学攻关,澄江化石地不断获得享誉世界的研究成果。最近,相关课题组云南大学、西

大型安徽丝藻提供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庞科博士等,发现了具有多细胞和细胞分化的大型安徽丝藻,认为其是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证据,相关成果于2月2日在线发表在《细胞》出版集团《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杂志上。  据悉,庞科和唐卿(现为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博士研究

化石修复师!如何破译亿万年前生物密码?

  置身其中,仿若回到史前。一块块久经风霜的化石原石,在他们的手中逐渐被还原出定格时的模样。  在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古生物化石修复室里,古生物化石修复师黄发忠正在对一块从安徽巢湖地区发掘的“鱼龙化石”进行修复。显微镜下,气动风刻笔精密的笔尖高速振动,与围岩碰撞发出吱吱声,部分鱼龙骨骼已清晰可见。  

石板滩生物群发现新的恰尼虫化石

  恰尼虫(Charnia)是最具代表性的埃迪卡拉化石之一,在阿瓦隆组合(距今约5.75-5.6亿年前)、白海组合(距今约5.6-5.5亿年前)、纳玛组合(距今约5.5-5.39亿年前)三种面貌不同的埃迪卡拉生物群中均有发现。它也是迄今为止研究得最多的埃迪卡拉化石之一。然而,关于恰尼虫亲缘属性、生长

生物质热电联产获政策鼓励-严禁掺烧化石能源

  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和规范生物质发电项目管理有关要求的通知》,明确鼓励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提高生物质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强调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严禁掺烧化石能源。  《通知》指出,要鼓励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提高生物质资源利用效率。具备技术经济可行性条件的新建生物质发电项目,应实行热电联产

英用大肠杆菌制造出“生物化石燃料”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近日报道,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撰文指出,他们对一种大肠杆菌菌株的细胞机制进行了修改,让其可以将吸收的糖分转变成合成燃料分子,这种细菌制造出来的油与传统柴油拥有几乎完全一样的组成成分和化学属性。如果这一过程能大规模进行,那么,这种合成燃料有望替代化

南非发现大量5亿年前软体生物化石

  英国地质学家近日在南非开普敦桌山附近发现大量距今约5亿年的软体生物化石。   据当地媒体报道,与以往发现的化石不同,这批生物化石保存完好,甚至可以分辨出肌肉、眼睛和其他组织。   负责挖掘工作的英国莱斯特大学地质学家莎拉·加博介绍说,通过高倍显微镜可以看到,这些软体生物大部分被淤泥紧紧包围。

粪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科研团队,对产出于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类特殊类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为进一步探索地质历史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软躯体生物的化石形成过程提供了新视角。5月25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

粪化石研究揭示化石埋藏新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领衔的一项研究对产出于南京汤山驼子洞早更新世的粪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揭示了这类特殊类型化石材料的全新埋藏模式,为进一步理解地质历史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软躯体生物的化石形成过程提供了新视角。相关成果于2023年5月25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

南京古生物所等元古代微体真核生物化石研究获进展

  新元古代大冰期前的有机质壁微体化石是研究真核生物起源和早期真核生物的重要材料,它们也为该时期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地层学依据。最近,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领导的早期生命研究团队对我国山西永济古-中元古代汝阳群和华北地台新元古代沟后组中的有机质壁微体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称生物燃料比化石燃料对气候造成更大破坏

  据德国《明镜周刊》11月6日报道,欧洲环保政治研究所(IEEP)日前发布的新研究论文称,生物燃料比化石燃料对气候造成的破坏更大,它应该被取代而不是扩大生产。  IEEP的研究显示,在欧洲使用生物燃料会比化石燃料多释放5600万吨二氧化碳,相当于在欧洲的道路上增加1200到2600万辆汽

南京古生物所昆虫化石保存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昆虫化石埋藏学主要研究昆虫化石形成过程及其机制。该研究是准确进行昆虫古多样性评估和群落古生态恢复的前提,同时也为恢复古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证据。尽管各种内因(生物学因素)和外因(环境因素)对昆虫埋藏的影响已被学界所认识,但这些因素对昆虫埋藏的影响机制则缺少深入研究,同时也缺乏定量性检验。我国中生代昆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解密最困惑的昆虫化石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项目编号91114201和 J1210006),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领导的国际科研小组2月20日再次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侏罗纪两栖蚊子及其幼态特征》。   蜥虱(Saurophthirus)和恐怖虫(Stras

南亚猫科化石新材料研究揭示中新世生物区系格局

  南亚地处青藏高原南麓,也处在东亚/东南亚和欧洲/非洲的交汇路口。在生物区系上,南亚现在属于东洋界,其生物面貌和东南亚最为接近,而我国北方和欧洲则组成古北界,生物面貌与之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这种生物地理区域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地质历史时期受到全球气候变化和地质构造运动影响,生物区系的划分

南京古生物所利用化石分子阐明天牛的演化历史

  天牛是重要的农业害虫,也是最常见的一类昆虫。天牛和叶甲组成的叶甲总科,是鞘翅目(甲虫)中最丰富类群之一。中生代叶甲总科化石极其稀少,迄今尚未发现明确的天牛化石。由于化石记录缺失,学界对天牛及叶甲总科的起源和辐射时间仍有较大差异。不同分子数据和计算方法也给出了相差极大的结果。先前不同研究组分别基于

琥珀化石藏“小强”

这块琥珀化石中的蟑螂和自己的排泄物困在了一起。图片来源:《自然科学》  琥珀化石中的颗粒状物质很可能是昆虫的排泄物,而倒霉的昆虫有可能为之所困。本月,来自斯洛伐克的科学家在《自然科学》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真的在一块琥珀标本中发现了这一稀有场景,并从昆虫及其排泄物中找到了早期共生作用的证据。  科学家

南京古生物所首次建立具极叶胚胎化石早期发育序列

  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三胚层两侧对称动物的起源问题一直是演化生物学领域悬而未决之谜,也是古生物学家长期以来关注的前沿热点之一。我国贵州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作为全球迄今最古老的后生动物特异埋藏化石库,为研究后生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过程提供了精美的实证材料。而瓮安生物群中是否存在两侧对称动

南京古生物所等发现迄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南京花”

  12月18日,英国综合性学术期刊eLife 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副研究员傅强领导的中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三国学者组成团队的新发现——距今1.74亿年前绽放于侏罗纪早期的“南京花”。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花朵化石,将被子植物可信的化石记录向前推进了约5000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