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基于碳材料的3D打印柔性触觉传感器件研究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曾祥琼带领的团队,在基于碳材料的3D打印柔性触觉传感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Highly Sensitive Flexible Tactile Sensor Mimicking The Microstructure Perception Behavior of Human Skin为题,发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 电子皮肤是通过电学信号的集成与反馈来模拟人体皮肤感受外界刺激(压力、温度、湿度)的新型电子器件。电子皮肤因在智能机器人、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和人机交互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备受瞩目。在电子皮肤的各种感知功能中,触觉感知功能尤为重要。 在此背景下,研究团队通过模拟人体皮肤的结构和传感机制,创造性地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微球与石墨烯相结合,设计了一种具有指纹微结构的新型多功能电子皮肤;提出了一种石......阅读全文

基于碳材料的3D打印柔性触觉传感器件研究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曾祥琼带领的团队,在基于碳材料的3D打印柔性触觉传感器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Highly Sensitive Flexible Tactile Sensor Mimicking The Microstructure Perception Be

新式3D打印机 柔性材料可直接打印

  近日,西班牙一家3D打印服务公司——Lewihe推出一款别与之前的3D打印机——Lewihe,这款3D打印机可以使用柔性的Filaflex材料进行打印,且高速度和高精度。  该公司是由Juan Tendero、Jordi Tendero和Jose Manuel Quiles共同成立的,历时一年零

世界首个3D打印柔性心脏诞生

  瑞士科研人员近日借助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了全球首个形状、大小以及功能都与真人心脏高度相似的柔性心脏。虽然这种人造心脏仍处于概念性测试阶段,还不能用于移植,但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的尼古拉斯·科尔斯等人在新一期美国《人造器官》期刊上报告说,这种人造心脏使用柔软硅胶材料,由3

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它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灯罩、身体器官、珠宝、根据球员脚型定制的足球靴、赛车零件

3D打印肾肿瘤

  大多数患者都依靠他们的医生破译CT扫描中的黑色,白色和灰色图像获取自己肾脏信息。但是,如果患者能有(由CT图像制作的)自己肾脏的3D模型?那么,他们获取的信息将更加全面清晰。   到目前为止,在杜兰大学泌尿外科部接受治疗的6例患者在手术前,已经看到了他们肾癌的3D模型。   紫外线激光器使

3D打印技术封锁

  湖南省科技厅今天组织专家对“激光烧结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重大专项进行现场综合验收,与会专家对该重大专项的研究成果表示高度赞赏并一致通过。该重大专项打破了欧美国家对3D打印领域的技术封锁,推动了我国增材制造产业发展。  湖南华曙高科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的“激光烧结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新式3D打印技术 可打印液态金属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在室温条件下用液态金属打印出独立的结构。   能够直接打印液态金属,对金属线、电子互联、电极、天线、人工超常材料和光学材料来说,其柔软、伸缩性和形状可塑性十分重要。   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学助理教授Michael

利用多材料3D打印技术制造柔性电致发光装置

 可弯曲、拉伸的柔性发光材料。 图片来自作者南方科技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系副教授刘吉和团队描述了一种制造柔性、可拉伸发光装置的3D打印策略,该装置可与软体机器人集成。他们用一个能根据背景改变颜色的软体机器人进行了演示,该策略或能用于开发下一代智能显示器、可穿戴电子器件和人造伪装。相关研究8月23日发表

我国首个3D打印教育体系建成 填补了国内3D打印空白

  多位院士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著名高校与上市公司联手为全国中小学3D打印教育提供创新支撑。近日,我国首个3D打印教育体系“易尚3D创客教育整体解决方案”在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发布,填补了国内3D打印及创客教育空白。  据了解,与国外先进的3D教育相比,我国还是以仅仅提供3D打

如何3D打印纳米级传感器

如何3D打印纳米级传感器不过,对于研究者们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一种方法来制造这些纳米尺寸的传感器,同时又能够仔细地控制它们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控制了它们的属性。“我们会在真空中向基体撒布一种含有铂和碳原子的前驱气体,然后再施加电子束。这个时候,铂原子会聚集并形成纳米粒子,而碳原子会在它们旁边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