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海上风电储能方法探究

我国近海风能资源丰富,拥有18,000 多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可利用海域面积多达300 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上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海上风电都在东南沿海距离电力负荷中心近,并且土地资源紧缺,海上风电正可以缓解这些问题,为了抓住机遇,国内各大能源公司“跑马圈地”,几乎将我国适合海上风电的海域瓜分完毕,中国海上风电市场呈现蓬勃发展的景象。海上风电与路上风电一样,具有波动性、间歇性和不规则性,使风电对电网的贡献率低于10%,在10%时将给电网运行带来隐患。海上风电也存在“弃风”的难题,需要解决海上风电储能的问题。陆上风电的储能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已有一批新的储能技术正在研发中,如:风电固体储能器、太阳能固体储能器等新能源储能技术,已陆续开发出来,极大地丰富了陆上风电的储能方式,但海上风电储能还是空白。目前较为先进的是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所研发的海上风电抽水储能系统,该系统利用位于海底的抽水蓄能电站储能,它是将空心球放入深水......阅读全文

海上风电储能方法探究

我国近海风能资源丰富,拥有18,000 多公里长的大陆海岸线,可利用海域面积多达300 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上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海上风电都在东南沿海距离电力负荷中心近,并且土地资源紧缺,海上风电正可以缓解这些问题,为了抓住机遇,国内各大能源公司“跑马圈地”,几乎将我国适合海上风电

储能调频新蓝海,聚焦2022北京储能展

储能调频新蓝海,聚焦2022北京储能展       近年来,虽然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断改善,但煤炭和石油发电比例仍然较大,2020年煤炭消费占比达到57%,石油消费占比达到19%,两者合计占比超过70%,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亟需进一步转型,新能源的发展势在必行。2022北京国际储能应用技术与设备展览会即将

风电受限呼唤储能技术发展

  最近,国家能源局要求,把风电并网作为新安排风电开发规模和项目布局的重要参考指标,风电利用小时数明显偏低的地区不得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其矛头直指一些地方日趋严重的弃风限电问题。   去年以来,我国风电弃风限电较为严重。2011年,全国弃风限电超过100亿千瓦时,平均利用小时数大幅减少,个别省(区

储能技术应用大显身手 青海大规模风电储能项目开建

   近日,青海共和450MW风电和青海乌兰100MW风电配套电池储能项目正进行招标,两个风电场将分别配置总容量为45MW/90MWh和10MW/20MWh的电池储能系统。上周英国Hywind漂浮式海上风场配备的智能电池储能系统Batwind顺利投入运行。该风电项目是世界首个商业化海上漂浮风电,此次

平衡风电过剩 美国尝试住户储能

美国华盛顿地区艾伦堡市附近的风电场,电网公司求助当地居民储存多余电能以保护电网。  多年来,电力公司一直致力于应对紧急情况,如酷热天气用电需求猛增等,号召居民减少用电量。但随着风电的兴起,美国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电力公司遇到了相反的问题:电量过剩,超出电网负荷。为解决这一

发展海上风电意义何在?

  海上风电觉醒得够快,但不够早。当前各能源品类电力装机已现过剩之忧,而从不堪重负的补贴压力和密集出台的政策风向看,补贴红利期已进入尾声。在这个当口,高额开发成本+高技术难度+高环境风险的海上风电是否处于发展良机?发展海上风电的意义何在?图片来源于网络  给我们带来深刻感触的,是刚刚发生的中兴芯片危

海上风电酝酿千亿市场

  近日,由绿色和平、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和全球风能理事会联合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报告2012》指出,2011年,中国风电累积装机容量继续居世界第一,整机制造企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不少业内人士对此指出,激烈的竞争让国内整机制造企业越来越看重海上风电的相关产品和技术。   根据我国风

能源局力挺海上风电

  国家能源局网站2月27日披露,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琦日前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海上风电发展座谈会,会议指出,为实现2015年500万千瓦目标,未来我国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开发。分析人士认为,该消息对风电股属于中长期利好。   发展迫在眉睫   刘琦副局长在讲话中

德国海上风电风生水起

  2011年,德国政府决定在未来10年内逐步终止境内所有核电站,2022年彻底退出核能。核电目前占德国整个能源结构的23%,要在短时间内补上这一缺口,加之德国陆上风电逐渐饱和,海上风电被委以重任。   2010 年,德国建成投运了第一个海上风电场Alpha Ventus,位于Borkum岛西

深圳先进院在介电储能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汪正平、孙蓉带领的先进材料研究中心团队成功找到了一种可以大幅度提高复合材料介电常数的方法,同时在介电储能方面也有突出的性能。相关研究成果以Construction of a 3D-BaTiO3 network leading to significantly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