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新母船初步命名为“深海一号”

记者10日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深海基地)获悉,目前正在深海基地大修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于2020年执行首次全球航行科考任务。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告诉记者,“蛟龙”号新母船初步命名为“深海一号”。 此前,“蛟龙”号的母船是已届退役年限的“向阳红09”船。新母船为4000吨级科考船,续航能力达12000海里。明年3月左右交付后,可同时搭载“蛟龙”号、“海龙”号和“潜龙”号开展协同作业。 2012年,“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最大设计深度海试,刷新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纪录。由于当时潜水器常态化业务运行的条件仍不完备,作为业主的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计划用5年时间开展“蛟龙”号试验性应用,主要是为了培养专业化的业务支撑队伍,建立全国开放共享机制,提高它的作业效能,完成其从海试向常态化业务运行的过渡。 5年来,“蛟龙”号像是一辆深海出租车,共成功下潜158次,搭载经过......阅读全文

-国家级深海科考基地正式落户青岛

  11月4日,记者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获悉,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多艘科考船的母港,位于山东青岛即墨鳌山卫镇的国家深海基地建设项目,经上百次修改后终于尘埃落定。   据悉,该工程已开始招标,总投资达4.95亿元,在鳌山卫占地390亩,征用海域62.7 公顷,将修建总建筑面积为2.6万平

记我国首个深海海底观测网基地创建始末

  中国科学院的水声学科研究起步于海南。上世纪50年代未,我国水声学海上考察的最早一支国家队组建于三亚,亦即日后的中科院声学所南海研究站。50多年来,南海站承担了几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水声界的精英,有两名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的研究生涯就始于南海站。南海站被誉为中国水声界名副其实的“黄

水下考古“潜”向深海:中国深海考古零突破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器布放入水 ▲提取水下文物标本 1987年3月,国家文物局牵头成立了国家水下考古协调小组,成为中国水下考古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30多年来,我国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内的浅海。今天,中国载人深潜技术与水下考古“联姻”,终于实现了中国深海考古“

LS电缆成功开发深海脐带缆-用于深海6000米环境

  韩国LS电缆称,最近已成功开发出用于深海勘查机器人的脐带缆 。   脐带缆是一种复合缆,由电缆和光缆构成,可为远程控制的深海勘查装备提供电源,通过传达和控制各种信号,使机器人臂、传感器及镜头开始工作。   该产品需要适应深海的高水压、不规则生长的藻类等恶劣环境,对设计技术的

深海考古联合实验室获得深海考古重大发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1077.shtm 中新网三亚5月21日电(记者 应妮 符宇群)国家文物局21日在海南三亚发布深海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进展。5月20日国家文物局已进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使用“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深海“探宝”这样进行

           科考队员在回收单拖体瞬变电磁仪。中国大洋协会供图  6月中下旬,西南印度洋晴空万里,海风徐徐。随着科考队员将微塑料采样器回收至“向阳红10”船甲板,中国大洋49航次第四航段科考作业顺利收官。在30多天的时间里,科考队员24小时轮班开展作业,强大的海底资源勘查设备轮番上

“深海勇士”结构无损检测

  成功完成4500米海上试验任务的我国国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在三亚接受全面体检。受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委托,江苏省特检院无锡分院对“深海勇士”号进行了为期6天的结构无损检测,为潜水器如期验收交付和后续科研工作保驾护航。  此次的检测团队由无锡分院5名高级检测人员组成,他们均是该

深海漏油快速测定技术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5日报道,在去年的墨西哥湾马康多油井泄漏事件中,为了精确检测漏油情况,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科学家开发了多种先进检测技术和测算方法,集中在忙乱和压力的情况下获取准确且高质量的数据,对评估漏油的环境影响起了关键作用。该报告发表在9月5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油气开发-挺进深海

  2021年5月,“深海一号”能源站完成全部设备安装工作,具备投产条件。  “深海一号”气田首口开发井开钻。  以上图片均由中国海油提供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时强调:“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

墨西哥首次打出深海石油

  8月29日,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亲自宣布,墨西哥所属的墨西哥湾深海海域首次打出了石油。据称,出油的井位距离墨美领海分界线咫尺之遥。   出油的Trion 1井位于柏迪多褶皱带(Perdido Fold Belt)上,这个地质构造靠美国一端埋有大规模的石油资源。据预测,柏迪

蛟龙号将面向全球华人征集LOGO标识

  今天,“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与“中国蛟龙号科考”双LOGO全球征集活动在京启动,即日开始至2015年2月17日,蛟龙号将面向全球华人征集LOGO标识。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和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主要应用于中国深海科考。2012年6月27日,蛟龙号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

“蛟龙”潜深海-“勇士”写精彩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奋斗者”号是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它们为我国深海科学探索立下赫赫勋功。  这三个大国重器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叶聪。  他是我

“蛟龙”潜深海-“勇士”写精彩

  “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是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国产化率达到95%,“奋斗者”号是我国首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它们为我国深海科学探索立下赫赫勋功。  这三个大国重器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叶聪。  他是我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在青启动

  昨日从市科技局获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海洋界面中频声散射特性测量系统研制”已正式启动,该项目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牵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共同参与,获国拨经费支持76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将为开展海洋界面声散射特性实验测量和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央视调查:浙江嘉兴纺织基地竟成污染基地

  浙江省嘉兴市的王江泾镇自古以来就是丝绸重镇,被誉为“衣被天下”的丝绸之府。目前,在王江泾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服装企业已达200多家。那么为了更好地发展纺织印染业,当地兴建了王江泾工业园,工业园以织造业为主导,汇集了多家化纤和印染企业。这样的规划看起来是不错的,那实际情

“蛟龙号”明年将赴南海开展试验性应用

  记者日前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了解到,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明年将牵头组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试验性应用,执行“南海深部科学计划”。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峰介绍,预计明年4月底或5月初,“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在南海开展试验性应用,执行“南海深部科学计划”,主要是为科学家研究南海的形成

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揭牌

  11月13日,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揭牌成立。同期举行的实验室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实验室主任人选,审议了实验室章程(草案)及建设方案。  海南省深海技术实验室由海南省与中科院联合建设。实验室致力集聚国内外深海科技创新资源,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实施深海领域的重大科技项目,提升深海科技创新

“蛟龙”号新母船初步命名为“深海一号”

  记者10日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深海基地)获悉,目前正在深海基地大修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于2020年执行首次全球航行科考任务。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告诉记者,“蛟龙”号新母船初步命名为“深海一号”。 此前,“蛟龙”号的母船是已届退役年限的“向阳红09”船。新母船

稀土金属的未来或在深海

  锰结核是沉淀在大洋底的一种矿石,它含有30多种金属元素,极具商业开发价值,但此前的研究和投资均无太大收获。据美国《纽约时报》近日报道,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科学家开始重新探讨利用大型机器从海底锰结核中提取稀土金属的可行性。   锰结核中包含很多稀土金属,也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

我国深海考古“首航”胜利归来

  这是4月20日拍摄的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执行第一次下潜任务(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施雨岑 摄  新华社三亚4月27日电(记者施雨岑)在顺利结束7个潜次的深海考古调查后,6名水下考古工作者从西沙群岛北礁海域返航,并于27日抵达三亚。这是我国首次深海考古调查,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所有工作内容,这

新加坡提升深海石油生产技术

    新加坡成功建造第一艘外海风轮机安装船,标志着新加坡深海石油生产技术迈入新的历程。     在今年宣布的财政预算案中,国立研究基金会向经发局和科研局拨款1.5亿新元,用于提升深海石油生产的研发技术。     去年新加坡深海石油生产领域经济贡献达160亿新元,聘请本地员工1.8万人。

创新在深海平台建造中延伸

  两年前,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以其“希望系列”深海平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国内首个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获此殊荣的企业。近日,记者在南通中远船务见到了即将交付使用的“希望4号”深海平台。南通中远船务依靠其集成式创新思维,在短短的几年里,将其“希望系列”深海平台从“希望1号”发展到“希望

深海环境面临气候变化威胁

深海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气候变化  据英国planetearth.nerc.ac.uk网站报道,最近研究发现,深海正遭受人类活动的严重破坏,而且情况趋于恶化。科学家呼吁对深海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和管理。  深海是指200米深处以下的海域,面积达3.6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的

深海考古-科技含量有多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032.shtm

深海采矿:转型希望还是环境黑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334.shtm 在对深海采矿影响的研究中观察到的动物,包括海葵、海参等图片来源:日本国家油气和金属公司网站 日本研究船上的挖掘机在2020年的试运行中收集了富含钴的海洋沉积物图片来源

寻密深海-国内首台4500米级深海原位荧光传感器海试成功

  由大连化物所关亚风研究员、耿旭辉副研究员带领的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与中科院深海所共同研制的我国首台4500米级深海示踪剂原位荧光传感器工程样机于2月18日海试成功,大连化物所于近日收到设备参航证书。  在深海勇士号/探索一号西南/中印度洋TS10-03科考航次中,该工程样机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

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揭牌

  56位院士集体建议,跨度10年,耗资100多亿元的我国深海科学大课题正在报批,上海有望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近日,一个由沪上多家海洋科技研究团队参与共建的科研机构——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揭牌。  据介绍,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将积极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上海海洋发展需求,建设一

人造污染物富集最深海沟

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的短脚双眼钩虾中发现了高水平的人造污染物。 本报讯 有毒化学物质正在栖息于地球最深海沟中的海洋生物体内积聚,这是对这些区域中有机污染物的首次测量得出的结论。 英国阿伯丁大学深海研究人员Alan Jamieson表示:“我们通常都会认为深海海沟是遥远且原始的,那

未来新能源“藏”在深海地下

     作为第23届发展中国家院士大会活动之一,昨日在天津大学举行了“能源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座谈会,来自中国科学院的5位院士与本市高校青年科学家一起畅谈了当下与能源相关的热点问题。会上院士指出,社会上流传的“我国石油还能开采40年”的说法不科学,根据我国石油及天然气的存储量,可开采到22世纪。同

美开发出深海漏油快速测定技术

  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9月5日报道,在去年的墨西哥湾马康多油井泄漏事件中,为了精确检测漏油情况,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科学家开发了多种先进检测技术和测算方法,集中在忙乱和压力的情况下获取准确且高质量的数据,对评估漏油的环境影响起了关键作用。该报告发表在9月5日的《美国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