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味精吃还是不吃?这些内容你需要知道

有些人在中国餐馆吃饭后会出现头痛、出汗等症状。医学人士曾称这种症状为“中国餐馆综合症”。医生现在将中国餐馆综合征称之为谷氨酸钠综合征。图片来源于网络 谷氨酸钠即平时所说的味精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可提高食物鲜味的食品添加剂,通常用于餐馆和预包装食品。虽然有传闻许多症状可能是由味精引起,但有关这一综合征的科学研究有限。因此,味精的使用仍然存在争议。以下是有关谷氨酸钠综合征的相关内容。 什么是谷氨酸钠综合征? 尽管专业人员不再用中国餐馆综合症这一术语,但有些人可能仍然用这个短语来解释相关的症状。报告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胸痛、脸潮红、头痛、口中麻木或灼痛、心率加快、出汗、面部肿胀。有时症状相对严重,一份在印度危重病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病例报告,描述了一个23岁的男子吃过中餐后嘴里出现严重的肿胀。患者无法说话,即使吞咽唾液有一定困难。 尽管一些症状可能与谷氨酸钠摄入有关,但研究人员仍无法确定引起症状的原因。尽管味精可能不影响每个人......阅读全文

不含防腐剂是忽悠?击破十大坑爹食物标签

  人们一边相信“牛奶不能和果汁一起喝”,一边又相信“牛奶加果汁营养更多”;一边相信“牛奶和豆浆不能一起喝”,一边又相信“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一起喝”。到底有没有个准主意啊?   说法一:“不含防腐剂”。   不含防腐剂,可没说不含有其他食品添加剂。抗氧化剂、香精、色素、发色剂、

肾不好 日常饮食守好这些底线

  医学指导/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副主任医师曾莉  慢性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其在成人中的患病率高达10%。按这个比例,我国的患者群体庞大。在这些患者当中,约有1%~2%的会发展到终末期,即尿毒症,需要透析或者肾移植来维持生命,对健康的威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很大。所以,早发现、早干预尤为关

孙宝国: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安全提供了“正能量”

  "所有的食品添加剂对人体都没有害,但不能超过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食品学院教授、北京市政协委员孙宝国做客千龙网?中国首都网2014两会访谈间,为食品添加剂"正名".   在访谈中,孙委员详细介绍了食品添加剂的性质、作用,他频频拿"卤水点豆腐"举例:"中国人

盘点2014失望之食:娃哈哈富氧水被指不靠谱

  过去的一年里,尽管中国经济有些下滑,各食品企业仍然新品迭出,它们或在口味上带领味蕾进入新境界,或在包装上革故鼎新,或打造全新的消费理念。   然而,在这些轰轰烈烈入市的产品中,依旧有诸多产品在消费者期望中失意而归,情愿或不情愿地淡出超市货架。   纵观食品行业,新京报《新食品》周刊选出十大“失望

甲流死亡病例将包括基础性疾病死亡患者

卫生部:甲流死亡病例将包括基础性疾病死亡患者        时间:2009年11月6日15:00  地点:卫生部1208会议室  嘉宾: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邓海华;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疾病控制与应急反应办公室主任冯子健;

八成酿造酱油加味精 为降成本拼“等级”?

  化学酱油风波后,人们对调味品更加关注了。读者侯先生近日致电本报:“买了一瓶海天酱油,说是酿造的,可一细看配料表里有谷氨酸钠,这不就是味精吗?既然是酿造的为什么还要加味精呢?”而实际上,“酿造酱油加味精”不止海天一家。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市场上如李锦记、加加、味事达等常见品牌的酿造酱油均存在添加谷氨

别再任性吃了!味精安全食用量有新说法

  味精对人体有没有害,每天吃多少,这似乎是老问题了。三十年前,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决定取消味精每日食用限量,美国FDA和欧盟一致赞同。  但是,欧盟食品安全局2017年7月12日发表声明说,他们在重新评估味精安全性之后,认为最大限额要设为每天每公斤体重30毫克。  目前,欧盟食品安全局提出的

一颗奶糖近10种添加剂 监管不力成滥用症结

  上个月,经过一年过渡期的国家强制性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下简称《通则》)正式实施。今后食品中含有的食品添加剂、过敏物质等都必须标注,让消费者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而,当市民面对包装背后一大堆令人眼花缭乱、似是而非的化学名称时,疑虑也随之而来。  我们每天吃的食品有那

媒体曝光化学物制配制酱油 可能释放致癌物质

  曝:化学物配制酱油 可释放致癌物质   8月9日有香港媒体报道指发现有售用化学物配置的“化学酱油”,并指出这种“化学酱油”中含有的水解植物蛋白质若用盐酸分解,可能会释放致癌物质。   记者采访发现,和醋一样,国标也将酱油分成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两种,配制酱油中酿造酱油的比例不得少于5

港媒曝化学物配酱油 可释放致癌物质

超市所有酱油全部标称是“酿造酱油”,你信不信?  曝:化学物配制酱油 可释放致癌物质  8月9日有香港媒体报道指发现有售用化学物配置的“化学酱油”,并指出这种“化学酱油”中含有的水解植物蛋白质若用盐酸分解,可能会释放致癌物质。  记者采访发现,和醋一样,国标也将酱油分成酿造酱油和配制

居民控盐减钠 食品业需扛起更多责任

  日前,在方便休闲食品论坛上,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食物营养评价室副主任王竹研究员在讲述休闲食品营养健康化话题时提及,该研究所进行的一项针对近10年来我国市场上包装食品钠含量的变化趋势的调查研究表明,包装食品中钠含量没有下降,某些品类还有上升的趋势。记者就此特别采访了王竹研究员--   零

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其人其书及其精神

今年是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著作的英文版《群体遗传学导论》一书出版70周年。该书是中国现代史上迄今为止极少数在中国出版但在西方某个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专业书。绝大多数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可能都不知道李景均是谁。在美留学的大陆学生,除非所学专业和人类遗传学有关,恐怕大多数也不知道李景均是谁

乱用滥用 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

    苏丹红、孔雀绿、三聚氰胺……近两年,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这些因为非法添加而出现的化学名词,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2008年12月,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发出通知,

不含防腐剂未必天然 慎防食品包装“潜台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对饮食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曾经是大鱼大肉,现在是清淡为好,曾经是以数量取胜,现在是营养为重。因此在购买食品的时候,精明的消费者会留意食品包装后的营养成分和主要成分。但需要提醒的是,尽管包装上标明了具体成分,但有时候还得谨慎“王婆卖瓜”效应,

2017年,我们还在污染的环境下生活

  今年初,中国陷入了罕见的“十面霾伏”天气,整个华北地区陷入雾霾天。北京一月份有25个雾霾天,重度污染天超过15天,空气中一度查出危险有机化合物,混合了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以及沙尘气溶胶。在北京生活,空气成了一项重大的挑战。  网上甚至热议,“中国空气污染,将缩短北方居民平均寿

揭穿食品谣言:味精加热后真的有毒吗?

  味精加热到270摄氏度时才会分解破坏,在一般食品的烹调温度条件下,味精的性能是稳定的,不用担心变质有毒。国际权威机构围绕味精的安全性做了大量评估研究,目前都没有发现味精能产生某些危害。    近日,微信朋友圈热传的文章《这五样菜千万不能放味精,除非你想毒死谁!》称“温度只要超过100摄氏度,味精

食品添加剂的中国版本

    猪肉饺子里的猪肉很可能是你的一种错觉,用大豆蛋白加上猪肉香粉等等若干添加剂,很容易就做成了“猪肉馅”,成本比放猪肉低很多。         而我们现在市面上的火腿肠,里边能有50%是肉就不

专家与测评机构各执一词 食品含矿物油是否小题大作?

  “矿物油”事件,除了德芙巧克力,海天、老干妈、老干爹、友加等多款油辣椒产品也陆续中枪。在引起消费者哗然的同时,食品安全专家纷纷质疑测评机构优恪网的测评标准,认为混淆了迁移量和含量的概念。   优恪网隶属于北京优恪科技有限公司,官网上称是为消费者服务的独立测评平台。   食品安全专家钟凯告诉财新记

钠含量缺乏限定标准 精加工食品都是“盐老虎”

  调查篇  近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以下简称“香港消委会”)发布多款含钠量偏高的罐头午餐肉名单,上海梅林午餐肉也位列其中。  专家指出,随着小盐勺在市民中的推广,限盐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食盐并非仅仅来自于盐罐,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摄入的大部分钠可能来自于从超市购来的诸

添加微量元素的高价盐受追捧 专家称这些传言别信

  各种号称添加微量元素的高价盐受市民追捧,专家称最简便的方法是清淡饮食  盐是餐桌上最重要的调味品,没有之一。缺了盐的点睛,珍馐佳肴也变得寡然无味。然而,这两天,微信朋友圈里热传的一个消息,引起人们对盐的忧虑。 传言称“急诊的高钾血症越来越多,追问病史,许多人都是用的低钠盐,低钠盐就是高钾盐,是送

10款薯片8款差评 上好佳、乐事检出可能致癌物

   从餐桌走到零食袋,土豆花费了约300年。吃薯片年轻、时尚?这倒也罢了,最难舍的,就是放在口中的那一声嘎嘣脆。统计显示,2011年中国土豆薯片销售额总计约180亿元。按一袋薯片7元来计算,一年卖出25亿袋,相当于人手两袋。   优恪网本次检测了10款薯片,仅薯片先生获良(B),劳仑兹评级为中(C

人体最强感觉器官!防肥胖、抗感染一手全包

  酸、甜、苦、咸、鲜(比如鸡汁、蘑菇、熏肉和谷氨酸钠的味道)是为人熟知的五味,它们帮助我们辨别食物是否值得一试。从生物化学的角度看,味道代表了食物所含的营养分子:土豆的甜味意味着碳水化合物、鸡肉的鲜味意味着蛋白质、咸肉汁意味着电解质;有的味道则蕴含着危险信号:孢子甘蓝的苦味意味着潜在毒素、酸味意味

“味精会致癌”不靠谱 食用味精需要因人而异

  味精是很多人家中厨房的必备之物,只要在做菜的时候稍稍添加一点,就可以让饭菜变得更加鲜美,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每当把味精与健康挂钩的时候,不少人变得忧心忡忡。在所有关于味精有害健康的言论中,最让人担心的无疑是“味精会致癌”的说法。日常所见调味品——味精(图片来源:浙江在线)  首先让我们从味精的“前

九位中医大师和名家谈中医价值和出路

近年来不断有人指责中医是伪科学,还有的人提出要取消中医,中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处境。 然而,吴仪副总理在即将退休之际,公开热捧中医药,并表示退休后要继续学习和研究中医药学,大大鼓舞了国内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的各界人士。 中医到底能治哪些病?中医是不是科学?中医是否依附于西医? 3月13

世卫:三成人走极端 患健康食品痴迷症

    世界卫生组织日前指出,目前全球大约有28%的人口患上一种新的饮食失调症――健康食品痴迷症。其症状表现为过度痴迷于所谓的健康食品,为了吃得健康而严格控制饮食和种类直到偏执的程度,从而使身体处于危险状况。  健康食品痴迷症患者追求天然且不会令体重超标的食品。他们拒绝摄入

孩子掉进添加剂包围圈 骨骼智力肝肾神经系统都受伤

江苏连云港工商局执法人员对学校周边商家的小食品进行检查  不断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近日把焦点转到了孩子身上:5月25日,央视2套曝光校园周边小食品的安全问题,“巴西烤肉不是肉,辣子鱼不是鱼”,都是小作坊用面粉和添加剂做出来的面制品;5月27日,新疆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儿童食品

食品添加剂的魔力

正规加工食品也要防食品添加剂的叠加危害 色素粉末加些水,就能“变”出诱人的饮料。在食品添加剂方面,滥用和添加非法化学物质问题最严重。创意图片/记者 王远征 你吃过这些食品添加剂吗?     “无与伦比的松脆”、“丝一般顺滑”、“松软有弹性”,诱人的广告语将

唐氏筛查高危之后,我果断选择羊水穿刺,放弃了无创DNA

  今天的内容很正经,空前绝后的正经,仅此一次的机会,读者们一定要重视起来,也许不久的将来,会对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所有帮助。    此篇内容真实可靠,如有虚构纯属巧合。    人生两件大事儿,生与死。其他一切都是小事儿。我要说的事儿与生有关。 

南京小龙虾事件解读:科学理性与经济利益的博弈

  9月7日,随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南京宣布有关专家的“初步意见”,持续数十天的南京小龙虾事件暂告一段落。此间人士表示,小龙虾事件演变过程中,一些商家的“应急表演”自然可以想见,即使过度和夸张,反映的也不过是商家逐利的本色。但作为地方政府,在权衡地方经济利益和公众健康利益时,无疑必须经受一场对自

有哪些生活小常识其实并不科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听到很多的“生活常识”,这些生活常识涵盖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不过,“生活常识”有时候也是违反科学原理的。盲目听从一些流言,而不辩证地、实事求是地去主动思考,往往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多不必的困扰。下面我们简单梳理一下最近的科学研究,从而对一些常识性问题有更加深入的思